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例从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愿望、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三大方面来阐述音乐课堂教学如何体现以“审美为核心”。

关键词:审美;音乐;课堂教学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因此,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自觉、长期、反复参与,感受美的声音、体验美的情感、追求美的表现的审美过程。只有当学生对音乐的形式美有一定的感知、把握、理解、表现能力并且对所感知的音乐有深刻的情感体验与共鸣时,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审美情操,才能真正体现音乐审美育人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愿望,唤起审美注意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如果有了兴趣,而且能把“兴趣”向“乐趣”的高级心理层次发展,则可以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教师要精心创设艺术化的教学氛围,运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唤起他们对音乐的审美注意,点燃学生的审美渴望。

1.教学导入,引人入胜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音乐课堂的教学导入就像歌剧的序曲一样,结构虽短小,但正是由它引导人们进入音乐的情与景中。一段充满新意又牢牢紧扣音乐作品的教学导入对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注意与审美愿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也是音乐教学过程实施审美教育效应的重要环节。

【教学场景】

课题:《亚洲音乐掠影》

教学内容之一:欣赏呼麦《四岁的红鬃马》

教师:有没有同学会吹口哨?老师想与他合作表演,只要能吹响的都可以站起来表演。(这时,教室里一片热闹,有同学站了起来)

教师:老师的歌唱声将与同学的口哨声叠置在一起,请大家注意我们的音色和音高。(学生眼睛里流露出好奇、期待的神情。)

吹口哨的同学表演了一段《故乡的亲人》,教师同时唱了几个长音。(学生听得特别仔细,因为之前从没见过这样的合作。)

学生:口哨音很高,音色比较亮,老师的声音特别低沉。

教师:刚刚大家听到的声音有几个声部?学生:两个

教师:由几个人完成?学生:两个人

教师:一个人能不能完成?也就是说一个人能不能同时唱两个声部?(话音刚落,同学们自发讨论起来,甚至还有同学尝试演唱。最后教室里说“不可能”的声音在不断蔓延。)

教师:(肯定又响亮的声音)完全可能!(此处稍作停顿,环顾教室四周之后再继续补充)一个人同时唱两个声部的歌唱艺术叫“呼麦”(板书“呼麦”两字),是蒙古国人民和我国蒙古族人民有的一种民间唱法。

学生:啊?(面露不可思议之色)他们怎样唱的呢?

教师:不急不急,请慢慢欣赏……

【结论】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多少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学导入的作用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审美渴望,引导学生迫切渴求地感受音乐之美。

2.教学方法,丰富有效

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去探寻,贵在音乐实践中去巧用。“我教你学、我讲你听、以他人感受代替自身体验的传承式教学”泯灭了音乐课程的自身魅力,不利于音乐兴趣的培养。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艺术化表现在于:设计有利于学生全身心参与的多样性和实效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启发和帮助学生顺利打开获取审美体验的通道。

【教学场景】

课题:《亚洲音乐掠影》

教学内容之二:欣赏歌曲《星星索》

教师:请大家注意听老师在钢琴上弹奏的音型,然后用“la”模唱出来。

教师用单音弹奏《星星索》伴唱音型,之后指挥学生用轻巧而富于弹性的声音连续唱此音型。

教师:接下来还是唱相同的音型,但改唱歌词“啊,星星索”(板书《星星索》),请多次反复,无论发生什么,大家都要保持自己的演唱。

学生唱了两个“啊,星星索”之后,老师出其不意地唱起了歌曲的主旋律,与学生进行合唱。老师边唱边指挥,唱得十分抒情优美。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之下,声音控制非常得当。

教师:刚刚我们合唱的歌曲是印度尼西亚民歌《星星索》。同学们作了精彩的伴唱。你们的伴唱声部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直重复一个音型。

教师:对,不断反复的音型叫做固定音型。固定音型在音乐表现上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欣赏歌曲的第一部分。

学生一:特别有节奏感。

学生二:歌曲显得很有意境。

学生三:好像有种摇摆的感觉。

……

【结论】

这是融歌唱、鉴赏、知识、技能为一体的融合式教学。音乐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单一传授某个知识点,或者训练某种技能,而应该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把知识性、技巧性、趣味性和审美性融合起来,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

二、注重音乐审美体验,突出审美感受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表明: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音乐教学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整体音响中发现音乐各要素的表现作用,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格调中理解音乐的内容美、哲理美。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最具表现力的部分,进而实现情感体验与音乐审美的目标。

1.听觉体验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是音乐艺术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过程。教师特别要重视学生对音乐音响的听觉感性体验,培养学生对组成音乐的旋律、节奏、节拍、和声、音色、力度、速度等各种要素及乐曲整体音响的良好的听觉感知能力。通过闭眼聆听、对比聆听、辨别聆听、带问聆听、律动聆听等方式化理性为感性、化抽象为具体,在审美化的教学环节中使学生更直接地获取听觉感受。

【教学场景】

课题:《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作品赏析》

整堂课的起始部分,通过聆听几首不同风格的作品,使学生初步感受印象派音乐不规则的节奏、模糊的旋律线条、朦胧的色彩。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聆听三个音乐片段,听完后大家讨论:

①哪一首作品给人以变幻不定的感觉?

②哪一首的旋律特别难以哼唱?

③你认为哪一首乐曲和画面最为相配?(大屏幕出现莫奈的油画《印象•日出》)

学生分别欣赏:《沃尔塔瓦河》、《水中倒影》、《鳟鱼钢琴五重奏》三首乐曲的片段。

学生讨论之后教师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印象主义音乐

……

(通过聆听、对比、讨论、通感联觉的手段,引发学生积极、自主产生听觉体验。)

【结论】

“音乐的耳朵”的培养有技术的因素,但更有审美的成分。单纯的“听”、一味的“听”,毫无审美感觉的听觉训练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只有按照音乐审美教育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从聆听感悟“音乐表现要素”、“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等角度入手,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感受音乐的无限魅力。

2.情感体验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语言。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作者凝情于笔,注情于音的结晶。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美育人。教师要抓住音乐的特点,通过体验感受、启发讨论、听唱比较、自然渗透等方法打开学生的情感通道。同时,教师还要把握好自己的“情感”,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等都要传达情感的信息,要以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受到激励与震动。

【教学场景】

课题:《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赏析》

教师:有一首歌曲,我们特别熟悉,(教师弹奏《欢乐颂》音调),什么歌曲?(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歌名),好,我们一起来歌唱。

学生基本上能唱准音调,但毫无激情。

教师:听老师唱一遍,注意我和你们的歌唱有什么不同?

学生:老师声音响亮,唱的特别有感情,情绪很饱满。

教师:再来听听他们的演唱(直接播放交响曲第四乐章合唱部分)

学生被震撼了,浩大的声势、宏伟的场面、澎湃的热情……他们的情绪一下子激动起来。

教师:(饱含感情地朗诵语调)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位伟大的、不屈不挠的“乐圣”――贝多芬的心田,心与心交流,情与情碰撞,共同感受欢乐的交响。

怀着激动的心情,学生开始了一段心路历程……

【结论】

音乐教育必须重视和挖掘音乐的情感意义,通过聆听那些情感丰富的作品,使学生学会在音乐中感受、体验、理解、分享人类共同相通的美好感情。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在听、唱、奏、演中捕捉音乐的情绪、意境,发挥学生的想象与联想,使他们体验音乐的情感表达,进而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感悟力。

总之,音乐教育审美育人。教师必须充分挖掘音乐作品的审美因素,把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动情的美感体验完美地结合起来,音乐课堂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以“审美为核心”,才能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实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作者简介:

高谊,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市音乐学科教改带头人,现为苏州市吴中区苏苑高级中学音乐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