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提问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提问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基于前人对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进一步提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有效的教学情境设计,并给出实例分析。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 教学情境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2-0070-02

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一 课堂提问与有效性

所谓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某一个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情等,设计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理解,目前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陈淼君和沈文选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要能使学生通过数学思维,积极组织回答,同时认为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对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与探索的欲望;梁平认为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准备、有目的、有序地、以恰当的方式提出问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响应,经过思考,能够回答得出来,而且问题本身能够引导学生思维;王春燕认为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界定可归纳为五方面,一是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二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三是教师要注意课堂提问的目的性和层次性;四是要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响应且经过思考后能较好地回答,并有助于后续的学习;五是要能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学者们共同意识到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切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且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做出较好的回答。一般地说,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界定根本上取决于是否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尽管如此,笔者认为,教学目标的实现与否是在一系列课堂提问和教学环节之后才知道的,那么对于单个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界定就不能仅仅用教学目标来界定。笔者认为,只要学生能比较准确地做出回答,那个这个课堂提问就是有效的。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取决于预先设定的课堂提问的层次性和目的性。

二 课堂问题的类型

朱士泉以学生思维的角度将问题的类型分为记忆型问题、识别型问题、运用型问题和探究型问题。笔者认为,记忆型问题主要用于考查学生是否能用原有知识直接作答,如“什么是一次函数?”、“什么是平行四边形?”。识别型问题用于考查学生是否能根据所学知识做出简单的判断,如“下列函数哪些是一次函数?”。运用型问题用于考查学生能否在某个问题情境中运用抽象的数学概念或定理回答问题,如“下列哪些式子可写成完全平方和?”。探究型问题用于考查学生是否能将新问题转化为熟知的旧问题,如“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是否平行?”。

三 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进一步研究

陈亮从精心设计提问内容、巧妙安排提问过程、充分优化提问氛围这三个方面提出10个具体策略:(1)注重问题设计的目的性;(2)注重问题设计的层次性;(3)注重问题设计的生活化;(4)注重提问情境的艺术性;(5)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6)适当追问;(7)处理学生回答要注重生成与迁移;(8)合理安排提问对象;(9)合理开展评价反馈;(10)恰当运用非言语行为。

笔者认为上述10个策略是有效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那么,教师如何巧妙设计问题呢?首先,教师可借鉴前人的智慧,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思想,即不断地向回答有误的学生提问直到使之陷入自相矛盾中。再如,我国的至圣先师孔子采用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思想,这里,所谓“不愤不启”的意思是只有当学生急于求解某个问题但又不知所措时,教师及时给予启发,帮助其打开思路。所谓“不悱不发”的意思是当学生有了积极的思考和深入的探究却不知如何表达时,教师及时给予启发,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其次,教师预设问题应该存在于一系列的教学情境。因为只有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才能呈现出一些具体的实际生活问题,才能针对这些实际问题使用各种策略。因此,有效课堂提问的关键在于设置有效的、层次分明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在这种情境中回忆旧知也能在这种情境中体会新知,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利用旧知认识新知,达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情境中回忆旧知不仅能进一步巩固旧知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特别对于那些接受知识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帮助他们找回学习的自信,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利用旧知迁移到新知,能帮助学生归纳出新知的意义和定义,从而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 案例分析――反比例函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识别反比例函数并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2)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并归纳出定义;(3)让学生在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教学难点: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可以逐步设置下面一些情境。

情境1:小明喜欢跑步,每次连续跑步20分钟。如果他的跑步速度是每分钟200米,那么请问小明每天跑了多长路程?

情境1的设置意图: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它是属于记忆性问题。如果情境1对后面的教学没有联系,那么情境1的设置是失败的。这里,笔者要指出情境1对后面的教学大有联系,而且情境1的设置能够考查学生是否记住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这个公式。提问的对象适宜那些接受知识能力较弱的学生,通过教师的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情境2:假设小明每次连续跑步时间保持在20分钟。如果小明跑步速度越大,那么所跑路程是越大还是越小?

情境2的设置意图:这个问题也非常简单。学生容易根据自身的生活经历做出正确回答。进一步地,教师可以指出路程s和速度v是正比例关系。故可追问“什么是正比例函数?”,从而达到在情境中回忆出旧知:形如

y=kx(k≠0)

(1)是正比例函数。显然,如果学生不知道正比例函数,那么也无法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教师将正比例函数的定义写在黑板上,目的是希望学生之后能根据正比例的定义归纳出反比例的定义。

情境3:假设小明每天固定跑6000米,请问如果小明跑步速度越大,则所花的时间是越少还是越多?

情境3的设置意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以做出正确回答。这些生活经验还包括了学生百米竞赛。从而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出:当路程固定时,速度v越大则时间t越小,而且两者的关系是(2)根据表达式(2),教师可追问“速度v放在分式的分母,大家体会到什么?”。这是运用型问题,可能60%的同学体会到“速度v越大则时间t越小”。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数学的美妙,分式(2)所隐含的意义与生活实际的感觉是一致的,真正实现了数学的生活化。此时,教师可以抛出情境3中的速度v和时间t的关系就叫作反比例关系。然后,教师请大家分组讨论:请模仿正比例函数的定义,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最后,教师分析学生的讨论结果并在黑板上写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形如

(k≠0)称为反比例函数。接着,教师可追问

(2)式中的k值是什么?最终达到学生能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的教学目标,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为巩固新知,教师可设置下面类型课堂习题。

说一说:指出下列函数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并指出其中的k值。

(1) (2)y=3x+1

(3)xy=4 (4)y=x-1

试一试:当m取什么值时,下列关系式是反比例函数。

(1)y=xn+3 (2)y=(m-2)x3-m2

五 小结

本文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情境设置的层次性和目的性。这要求教师本身要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而且教师能从生活经验中发现变量间的关系。正印证了“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参考文献

[1]王春燕.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陈淼君、沈文选.数学课堂中的提问[J].中学数学研究,2005(9):15~18

[3]梁平.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及其策略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

[4]朱士泉.关于课堂教学创新的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1(1)

[5]陈亮.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探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