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增强小学语文教学吸引力的具体方法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合理的方式,增加小学语文教学的吸引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吸引力;方法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生理和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活泼好动是其主要的特点之一,在学习过程中,若教学活动较为枯燥、乏味,则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应不断增强语文课堂的吸引力,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爱上语文。笔者认为增强小学语文教学吸引力的具体方法如下:
一、善于微笑,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微笑是教师的职业需要,微笑具有较大的亲和力,通过微笑,学生能够感觉到教师的亲切,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慢慢拉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态也会有所放松,消除紧张感,这样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但是教师也有自己的情绪,所以这就要求不断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将不良情绪带到课堂中,并迁怒于学生,要始终用快乐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快乐的课堂中进行学习,以此增强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二、善于用幽默化语言,创造轻松的课堂环境
对于学生来说,幽默的语言具有很大的魔力,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环境轻松、愉快,学生处于这种环境,很容易进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幽默语言的运用,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的幽默语言学生不懂,自然达不到使学生放松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负荆请罪》这一课时,对于负荆请罪的概念,一些学生不太理解,教师用幽默的语言进行解释,“如果你做错了事情,向同学请罪,你也会像廉颇一样,背着荆条,只穿一只袖子,并露出肩膀,跪在同学面前”,听到老师的话,学生都开心地笑起来,使整个课堂环境轻松起来,也使学生理解了负荆请罪的含义。
三、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
调动学生积极性,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朗读教学。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比赛,对于表现好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使学生有想要表现的欲望,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也更加认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使小学语文课的吸引力有所增加。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注重提问,对于问题的设计,既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要符合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积极回答问题,例如,在学习《安塞腰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坡》这一首歌曲,歌曲播放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之魂,它是“天下第一鼓”,接着向学生提出问题“对于天下第一鼓,同学们想要知道什么?”学生都纷纷举手,提出自己的问题,接着老师说,带着同学们的疑问,我们一起探究问题。由于学生想知道答案,就使学生之间共同学习,探究课文内容。
四、善于挖掘课本中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课文内容蕴藏了许多情感因素,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课本中情感因素的挖掘,能够深切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借此教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如,在学习《巴金给家乡孩子的信》时,挖掘该文的情感因素,从文中“亲爱的家乡的孩子们,我真羡慕你们,你们前面有无比宽广的道路,你们心里有那么多美好的事物,爱惜你们可以使用的宝贵时间,好好学习吧,希望在你们身上”,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巴金老人勉励家乡的孩子,感受到巴金老人对孩子的希冀以及真诚的关系,表达了巴金让生命开花的美好情感,教师让学生想一想自己的爸妈是否对自己也心存希冀,希望自己能够过得好,以此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善于创设课堂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合理创设课堂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堂游戏,将教学中的内容更加形象地呈现给学生,这样还能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理解记忆课文内容具有重要帮助,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只能保持10~20分钟,通过创设课堂游戏,使语文教学趣味性有所增加,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延长,例如,在学习《狼和鹿》这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鹿和狼,并进行对话,还原文中情景,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增加了小学语文的趣味性,同时又能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教师应采取合理的方式,要善于运用幽默语言,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创设教学情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小学语文的教学的吸引力,使学生能够融入教学活动中,以此提高小学的语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转琴.增强小学语文教学吸引力的具体方法探析[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185-186.
[2]袁明.增强小学语文课堂吸引力策略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S1):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