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拓展,让课堂张力无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要积极地开发和利用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语文课堂教学在立足教材、立足课堂的同时,要挖掘教材内涵,有效地进行拓展,引领学生把视野升向辽阔的语文学习的天地。
【关键词】阅读教学 拓展策略
王荣生先生指出:“语文科的资源有自身的特点,它们往往是综合地散发着多种信息的材料。”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其内容是何其有限;短短40分钟的课堂教学,其时间是何其有限。语文教材及其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性,要求我们须借助课内外的衔接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将语文课堂的教学影响延伸到课堂之外,拓展教学空间,扩大教学范围,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提高语文素养。那么,在大语文观的教学背景下,我们怎样有效地拓展课外阅读呢?怎样引导学生把视野升向辽阔的课外语文学习的天地呢?
一、立足文本,前瞻性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阶段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有效地上好课的保证。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我都会要求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搜集有关作者、课文的写作背景等方面的信息资料,这就是前瞻性拓展。
1.文本的相关信息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课前了解作者的相关信息和文章的写作背景,可以让学生一开始就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更深的了解。如《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一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这篇短文选自《再返哥廷根》,是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重返哥廷根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名篇课文的教学,历来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解读过多过细,小学生难以接受;草率了事,又自觉有亵渎之嫌。教学之难就在于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博大而精深的道理。课前笔者让孩子们进行预习,查找作者的相关信息和写作背景,拉近了学生与作者、文本之间的距离。课中孩子们感悟文本的时候,正因为有了课前的知识铺垫,他们就不难理解作者是借景抒情,赞美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
2.阅读相关书籍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在指导学生学习《鲁滨孙漂流记》一课的前两个星期,笔者便布置学生先去读一读原著。这部小说很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是学生乐于阅读的材料。在两个星期后的课堂上,孩子们意气风发,对于小说的内容滔滔不绝,对于人物的认识深刻灵动……通过学习资料的搜集,原著的阅读,不仅激发了学生阅读的情趣,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有助于形成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有助于对文本的深入学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深挖文本,补充性拓展
1.拓展――突显重点词句
抓住重点词句的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内涵,是语文教学的要求。在教学中,笔者经常让学生找出文中关键的、核心的字词,让学生进行理解性、运用性拓展训练。既丰厚了文本,扩大了学生的眼界,又加大了信息量,使学生的思维超越了文本的界限。如人教版课标本第十一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讲道:“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这个“张冠李戴”就很重要,学到这时,我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再借“张冠李戴”这个词来拓展,让学生用“张冠李戴”说一句话。这是理解性、运用性拓展。这一类的训练,不但能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语文教学也有了深度,重点词句的拓展活化了学生对文本的思维,更加深入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
2.拓展――突破教学难点
每一节课都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处往往也是教材蕴含深刻含义的地方,更是要求学生理解掌握的地方,在教学的难点处进行拓展,能易化文本内涵,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当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所需理解的文本内涵存在差距时,我们应适时有效地选择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和突破难点的障碍处进行拓展,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中,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引导学生学习了居里夫人提炼镭的过程后,小结过渡:这一切的一切,这多少次的失败,换来的只是0.1克的“镭”。
出示句子: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非常大地呈现句子中“0.1克的镭”)请大家换算一下,一吨=(1000000)克,那么一吨是0.1克的多少倍?(10000000倍)你知道0.1克的镭大概是多少吗?它比我们的圆珠笔笔尖还要小。
拓展阅读:介绍镭(镭在生活、医学、工业上有着重要的作用,镭针可治癌症和皮肤病。把镭盐和硫化锌荧光粉混合后,可制成永久性发光材料,涂在钟表和各种仪表上,可在暗处发光,是为夜光表。工业上用镭作为γ射线源,用于探伤,对金属材料的内部裂缝和缺陷进行无损伤检验。可是镭也有剧毒,它能取代人体内的钙并在骨骼中浓集,急性中毒时,会造成骨髓的损伤和造血组织的严重破坏,慢性中毒可引起骨瘤和白血病。)读后,学生发出感叹。
老师继续叙述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居里夫人,引导学生说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问什么?拓展阅读:居里夫人在《我的信念》一文中这样告诉大家――(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并且他是一个小孩,在大自然的景色中,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这种魅力,就是使我终生能够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的主要因素了。)
“镭是什么?居里夫人为什么要历经千辛万苦提炼镭?镭到底有什么用?……”这些问题在一直缠绕于学生的心头。在此时,插入拓展阅读――镭的作用及它的副作用,不仅解除了学生心头的疑惑,而且又更深入地体会到了居里夫人的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精神。但这还远远不够,再深入挖掘,“为什么她能为科学奉献一生?是什么支持着她?……”一连串的问题在课堂上冒出。拓展阅读材料《我的信念》居里夫人的回答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也引导学生参透了居里夫人的内心世界。
3.拓展――填补文本空白
所谓空白,就是文本中作者没有写出来或是没有明确写出来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性的意蕴空间。每一个文本,都包含无数的未定之处――空白。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努力抓住这些不被人注意的空白点展开拓展,进行训练,促进学生感悟。如《小摄影师》这篇课文写道“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电车马上开走了”。在品读人物对话,挖掘人物特点,并进行了角色演绎后,我让孩子们 “故事新编”,续写《小摄影师走了以后……》,这样的拓展训练,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迭起。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有续写资源可以利用,利用好这些拓展点让学生依据原有情节的发展逻辑,进行合情合理的推断延伸情节,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让课文的情节丰富起来,从而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其语文素养。
三、丰富文本,实践性拓展
“大语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学完了课文并不意味着知识学习的结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又一个开端,把教学问题引向实践,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带着问题走进课后拓展。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学习天地就有多大。教材只是一个引子,是“向导”,要发挥带领孩子把目光关注更广阔的学习天地。
1.读与文本作者相关的书籍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所以,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语文教材中不乏名家名篇,以此为契机,在教学前后,教师把名家同一系列的书推荐给学生,学生在由整体到局部、局部到整体的阅读中,不仅更能立体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建立起读名著、名篇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在学习了《最后一头战象》后,请学生在课后阅读沈石溪的其他动物小说,《再被狐狸骗一次》《斑羚飞渡》,学习了《丑小鸭》引导学生读《安徒生童话》等。
2.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必须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适应生活、享受生活和创造生活的能力,就必须将其放在生活的大背景下进行。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语文教学向生活拓展延伸,可以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联系起来,不仅能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而且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和乐趣,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了《长城》一文,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赞叹不已。笔者让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到网上搜集资料,开一次“神奇伟大的古代建筑”介绍交流会。孩子有的介绍了“阿房宫”,谈到了秦始皇的残暴;有的介绍了“圆明园”,谈到了八国联军的罪恶;还有的谈到了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学生在独立寻找资料、选择资料、分析资料和独立阅读思考的过程,融合进了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产生了个性化的理解,不仅开阔了眼界,也提高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的拓展是以课文为中心向外进行的发散学习,拓展的问题必须基于文本、依赖文本、认真体会文本来解答,这是必须坚守的拓展的边界和底线。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但首先一定要立足文本。立足文本的拓展,是文本解读的延伸和补充: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说到底,用心引导孩子们和文本亲密接触吧,我们的语文课才会流淌孩子们心灵深处最美丽的声音。
(作者单位:福建省建阳市西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