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语文不同学段提问的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语文不同学段提问的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正是出于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孔子的教育名言,是最早肯定提问在教学中起重要作用的教育观念。

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那么,什么是有效的提问?该怎样提问?成为了值得研究的课题。为了探究这个问题,我随机听取了两节语文课,在观察中发现,要想实现提问的有效性,需要在问题设计上下功夫,更需要结合本学段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进行。

苏教版三年级课文《掌声》,教师在课堂上提问了31个问题;五年级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师提问了43个问题。根据邵怀领的《课堂提问有效性:标准、策略及观察》,提出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包括问题设计、提问、候答、叫答、理答五个环节。我们本次课堂观察活动把重点放在这两点:一是记录问题,二是观察学生面对问题时的反应。

首先,分析同学科不同学段的两节语文课。小学生智力的核心就是其思维,思维的发展是智力发展的标志。根据殷炳江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小学低年级与中高年级小学生在思维方面的区别主要在于:

一、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与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中高年级小学生则能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能掌握一些抽象概念,能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考。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一般出现在四年级。

二、抽象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

小学低年级学生虽然已掌握一些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但他们尚不能自觉地调节、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而中高年级小学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省和监控的能力有了提高,能说出自己解题时的想法,能弄清自己为何出错,这表明他们思维的自觉性有了发展。

三、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期与转折期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属于初步逻辑思维,但却具备了逻辑思维的各种形式,并具有了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研究表明:小学儿童辩证逻辑思维发展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小学一、二、三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期,四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转折期。

结合以上特点,再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反应,笔者认为去掉那些常规管理类、过难的、过易的问题,学生需要思考,经过思考之后又能顺利回答出来的,这就是有效性较高的问题。《掌声》这堂课上有效性问题如下:第三个问题“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以前的小英和现在的小英。以前的她是什么样的?现在又是什么样的?”第七个问题“为什么她立刻把头低下去了?让我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一下。”第十一个问题“小英( )了一会儿,( )地站了起来,眼圈儿( )。谁能把它填完整?”第十三个问题“什么事情令她左右为难了?那她在为难什么?”第十六个问题“小英一摇一晃上去,每一步就像她的心情一般沉重,小英是多么希望同学们( )?希望老师( )?”第十九个问题“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找一找这两次掌声出现在哪里?”第二十三个问题“你们用热烈、持久的掌声,告诉小英什么?想对她说?”第二十六个问题“小英的故事说得非常生动,普通话也很好,所以同学们给她掌声是表示( )呢?”

不难看出,像第二十五个问题:“第二次掌声又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起来比较困难,而以上这些比较形象的,能从文中寻找答案的,经过铺垫的问题,低年级的学生回答的效果最好。

同理,经过整理,《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课中,有效性的提问是:第三个问题“谁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第四个问题“课题当中的厄运指的是?”第七问题“化为乌有是什么意思?”第十个问题“用心默读第一自然段,说说哪句话给你怎样的感受?”第十二个问题“这段话有一个特点,你发现了吗?”第十四个问题“《国榷》仅仅是一部书稿吗?”第十七个问题“他茶饭不思,思的是什么?”第十八个问题“夜深了,谈迁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心里在想什么?”第十九个问题“两行热泪留下来,眼泪中流淌的又是什么?”第二十个问题“是什么支撑着他这么快从厄运中挣脱出来?”第二十三个问题“为了心中的这个信念,谈迁是怎么做的?”第二十五个问题“奋笔疾书是什么意思?”第二十六个问题“一袭破衫是什么意思?”第三十九个问题“谈迁做到了,他因此被载入史册,这就叫什么?”第四十一个问题“谈迁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第四十三个问题“我想你此刻肯定有话要对谈迁说,请拿起笔,写一写,好吗?”

五年级的学生对“化为乌有”“奋笔疾书”“一袭破衫”等概念化的成语有了自己的理解,能够根据上下文或者是具体的语境说出大致的意思。一些发散性的问题,也不需要老师做过多的铺垫就能朝着正确方向思考。相反的,第三十一个问题“谈迁面对孤灯,奋笔疾书,为什么要奋笔疾书呢?”第三十二个问题“老人体弱多病,他的时间?”第三十三个问题“所以,他把所有的都用来?”这种,老师做了很细致铺垫的问题,反而显得拖沓、多余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某一类型的提问或者某种方式的提问,在这个年段效果甚好,在另一个年段可能效果甚微。所以,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必须把该年段学生的思维特点考虑在内。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小学鼎方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