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东北方言中的“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东北方言中的“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东北方言中“没(méi)”的意义与普通话中的“没(méi)”相同,均表示对“有”或“存在”的否定,相当于“没有”,但由于四声别义现象的影响,东北方言还存在“没(mèi)”这种特殊的语音现象,在语境中表达不同于“没(méi)”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在网上颇为流行的“东北话专业八级口语考试”视频中有关于“没”字的语段进行分析,总结“没”在不同语音下的语义特征,以进一步了解东北方言的特点。

[关键词]东北方言 没 语义特征

[中图分类号]H1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2-0028-02

一、东北方言概述

汉语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的领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1]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等原因而形成。东北方言,俗称东北话,通常指中国东北境内所使用的汉语,被广泛应用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

元明之际,大批河北人、山东人闯关东,因此如今的东北方言就是在本地话、河北话及山东话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相互影响及融合而逐步形成的地区语言。不仅如此,有些东北方言是来自于东北地区内各民族几百年来的相互融合,至今仍保留着很多反映各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表示肉和油变质)为满语、松花江(意为红色的江)为女真语、卡伦(意为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有些东北方言是直接吸收了外来语而形成的,如,在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有一种面包名为“大列巴”,就是来自于俄语;有些东北方言还来自于正字误读,换言之,有些语言在扩散传播的过程中,由于传输手段落后或其他原因,导致很多正字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差异而被误读,之后约定俗成地形成了该地区的方言,如,“网们”是对“我们”的误读,“干哈”是对“干啥”的误读,“稀罕”是对“喜欢”的误读;而还有些东北方言来自于一词多义,如,东北方言中的“贼”字,除了表示与普通话相同的“小偷”之意,还表示“特别”和“非常”,如“贼好”“贼喜欢”,等等;此外,还有一些东北方言,目前已无从考究,很难找到其出处和来历,致使外地人很难理解这些词汇的含义,如,“埋汰”表示脏、不干净,“`碜”表示难看,“磨叽”表示唠叨,“整个浪儿”表示全部,等等。

由于东北方言的简洁、生动、形象并富于节奏感,近年来很多学者对其进行了不同方面的研究。在社会语言学方面,满蕾(2010)在《东北方言数字词研究》[2]中,对东北方言中数字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总结;方惠(2013)在《东北方言惯用语使用情况调查研究――以吉林省吉林市为例》[3]中,对吉林市地区内的东北方言惯用语使用情况和知晓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语音研究方面,张羽(2013)在《东北方言对英语语音语调的影响》[4]中,通过比较东北方言和英语语音系统,分析东北方言对英语语音语调的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应对措施;张玉梅(2006)在《“吉林方言舌尖音转化”现象分析及其测试》[5]中指出吉林方言同普通话对比,语音差异突出表现为舌尖音的声母转化。在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对东北方言中的“整”和“造”两字的研究较多,如,周红(2011)[6]、于欢(2011)[7]、王博(2011)[8]等人对“整”字的研究;康玉斌(2002)[9]、关立新(2003)[10]等人对“造”字的研究。

东北方言中的“没”字在日常交流中,由于不同的会话情景,会被读做“没(méi)”或“没(mèi)”,以表达不同的含义。然而,以往的研究中却没有对东北方言的“没”字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总结。本文将对近年来在网上颇为流行的“东北话专业八级口语考试”视频中有关于“没”字的语段进行分析,总结“没”在不同语音下的语义特征,以进一步了解东北方言的特点。

二、四声别义

四声别义是上古汉语的一种构词法,是指“词语因其语法功能的不同而通过改变声调的方式来体现这种变化的一种语言现象”。[11]虽然这种构词方式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存在,但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仍有残留。

东北方言中的“没”字就是受四声别义的影响,在不同语境下,会被读做“没(méi)”或“没(mèi)”,用来表达不同的语义。

三、“没”的语义特征

在《现代汉语词典》[12]中,“没”有两个读音:

一读“mò”,但是由于当“没”读做“mò”的时候,“没”的读音、用法均与现代汉语无任何差别,因此本文不作赘述。

另读“méi”,表示对“有”或“存在”的否定,相当于“没有”。如,“没脸”表示没有脸面;“没完”表示没有完了;“没缘”表示无缘、没有缘分,等等。

但是,在东北方言中,“没”在特定的语境下还会被读作“mèi”,用来否定动作的发生。如,“我没听说。”这句话中的“没(mèi)”表示说话人对“听说”这个动作进行否定。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该意义下,“没”在一般情况下读四声,但是如果“没”后面的音节也是四声的话,那么此时就会发生连读变调,“没”又变读为二声。如,“没去”“没看到”,由于“去”和“看”都是四声,所以此处“没”变读作二声。

近年来,在网上有一段名为“东北话专业八级口语考试”的视频颇为流行,其中有一段关于“没”字的语段。这段对话仅50字,但却包含了27个“没”字。如果希望理解这段对话的含义,就必须清楚这27个“没”字分别读做何种音调。以下是将该语段中的“没”字加以注音后的具体内容:

A:没(méi)没(mèi)没(méi)?

B:没(mèi)没(méi)!

A:到底没(méi)没(mèi)没(méi)?

B:没(mèi)没(méi)!都说了没(mèi)没(méi)没(mèi)没(méi)了!还问没(méi)没(mèi)没(méi)!我说没(mèi)没(méi)就没(mèi)没(méi),没(méi)了就没(méi)了,以后没(méi)没(mèi)没(méi)别问我,跟我没(méi)关系!

通过将这27个“没”字注音,便能很容易地理解说话人所想表达的含义。“没(mèi)没(méi)”的“没(méi)”表示“没有,不见了,丢了”,而“没(mèi)”是用来否定“没(méi)”这个动作,因此可以解释为“没有没”,而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因此表示“有”的含义。同时,“没(méi)没(mèi)没(méi)”的最后一个“没(méi)”可用来表示选择疑问句的否定方面,可看做是疑问句的显著标示。三个“没”字叠用用来表示疑问“没有还是有”。

通过进一步扩充以上的内容,可以将“没”字的语义特征总结如下:

1.“没(méi)”,用做动词

(1)表示“没有、无、不”

例:碰到这种情况,我算没辙了。(没有办法,没有主意)

这孩子都这么大了还天天窝在家里,真没整儿。(无可奈何,没有办法)

本来还想今年能整套房子,现在看来算是没戏了。(没有希望,没有可能)

(2)“没……没……”的形式

①用在两个同义词前,强调没有。

例:这人可真够没脸没皮的,怎么撵也不走。(不要脸面)

他这个人没心没肺的,你跟他说啥都白扯。(粗心大意,不体谅别人)

②用在两个反义词前,多表示应区别而未区别(有不以为然之意)。

例:你说话注意点儿,别跟谁都没深没浅的。(不妥当,掌握不好分寸)

(3)表示“死亡,逝世”,此时用做不及物动词

例:本来好好儿的一个人,咋说没就没了呢!

2.“没(méi)”(有时也会被轻读),用做助词,用来表示选择疑问句的否定方面,可解释为“…还是…”。

例:你都坐在那儿半天了,到底想好了没?(到底想好了还是没想好?)

我都说了半天了,你到底听懂了没?(到底听懂了还是没听懂?)

3.“没(mèi)”,用做副词,用来否定动作的发生。

例:他说了这么多话,我根本就没打拢儿。(没有理会)

我那时候在看书,也没缕乎儿,没听着他说啥了。(没有在意,没有注意)

四、结语

由于受到四声别义的影响,东北方言中的“没”字,相较于普通话中的“mò”和“méi”这两个读音,还存在“mèi”这种特殊的读音。本文对近年来在网上颇为流行的“东北话专业八级口语考试”视频中有关于“没”字的语段进行分析,进一步扩充后总结出“没”在不同语音下的语义特征。

在东北方言中,像“没”字这种受四声别义影响的字词有很多。而这种具有东北特色的语音和词汇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样才能更进一步地了解东北方言的语言特点以及其语言背后的那些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3-4.

[2]满蕾.东北方言数字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

[3]方惠.东北方言惯用语使用情况调查研究――以吉林省吉林市为例[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张羽.东北方言对英语语音语调的影响[D].齐齐哈尔大学,2013.

[5]张玉梅.“吉林方言舌尖音转化”现象分析及其测试[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6(2):86-89.

[6]周红.从概念整合理论角度看东北方言“整”的语义阐释[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1,13(3):379-381.

[7]于欢.对东北方言“整”的语义、语法、语用分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28(1):71-72.

[8]王博.东北方言中多能动词“整”的语义分析[J].现代语文,2011(03):96-97.

[9]康玉斌.东北方言动词“造”的语法及语义特征[J].汉江大学学报,2002,21(2):34-36.

[10]关立新.说东北方言动词“造”[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3,18(3):63-64.

[11]张东赞.“四声别义”浅议[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2012,26(4):73-75.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59-861+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