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稻飞虱效果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稻飞虱效果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以广两优676为供试水稻品种进行25%噻嗪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对稻飞虱具有显著的防治效果,且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对水稻和非靶标生物安全。当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用量为112.5 g/hm2时,药后1、3、7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57%,95.03%和96.08%。生产上适宜的有效成分用量为93.75~112.5 g/hm2。

关键词 稻飞虱;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 S435.1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4-0101-02

Control Effect of 25% Buprofezin Wettable Powder on Rice Planthopper

ZHAO Yu-hua 1 LU Zhao-cheng 2 YIN Zhi-gang 2

(1 Plant Protection College,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Henan 450002; 2 Plant Protection Institute,

Xin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bstract The control effect of 25% Buprofezin Wettable Powder on rice planthopper was investigated using Guang Liang You 676 as test material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25% Buprofezin Wettable Powder could effectively control rice planthopper at 1、3、7 days after spraying with long lasting validity period and high available effect,and was safety to non-target inserts.The control effect on rice planthopper was 90.57%,95.03%和96.08%,respectively,when the dosage of the active compounds of 25% Buprofezin Wettable Powder was 112.5 g/hm2.The optimal dosages range of active compounds were from 93.75 g/hm2 to 112.5 g/hm2 in agricultural practice.

Key words rice planthopper;25% Buprofezin Wettable Powder;control effect

稻飞虱是重要的水稻害虫,随着杂交稻面积的扩大以及稻飞虱的迁飞危害,现已成为我国水稻生产上的重要虫害,一般危害损失10%~20%,严重危害损失超过50%、甚至绝收。稻飞虱对水稻的危害,除直接刺吸汁液,使生长受阻,严重时稻丛成团枯萎,甚至全田死秆倒伏外,还会刺伤植株,破坏输导组织,妨碍营养物质运输并传播病毒病[1]。

目前,生产上主要通过化学防治手段控制稻飞虱危害,常用的防治稻飞虱杀虫剂包括噻嗪酮、吡虫啉、异丙威、呋虫胺、氯胺磷、吡蚜酮等[2-7]。但是,由于化学杀虫剂的连续、大量和单一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再猖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自2005年我国首次报道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抗性以来,噻嗪酮被推荐为防治稻飞虱的主要药剂品种[8]。噻嗪酮是一种抑制昆虫表皮几丁质合成的昆虫生长调节剂,可使昆虫在蜕皮过程中死亡,对稻飞虱若虫具有很高的触杀活性[9]。为了明确25% 噻嗪酮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飞虱的效果和使用剂量及对水稻的安全性,为该药剂登记提供田间药效依据。笔者对该药剂进行了田间小区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信阳市农科院试验园区,该地区稻飞虱以白背飞虱为主。试验田地势平坦,土质为稻田土,灌溉便利,所用水源清洁,无污染。土壤肥力中等偏上,pH值6.5左右,有机质含量2.5%。试验田水稻于2015年5月26日移栽,种植密度为30万穴/hm2,水稻长势良好。施药期间,田间保持5 cm水层5~7 d。稻飞虱常年发生危害严重,试验前未使用其他杀虫剂。栽培及水肥管理条件一致,且符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施药当天及药后3 d均为晴天,当天平均温度为25.8 ℃,相对湿度85%,南风2 m/s。

1.2 供试材料

试验对象:稻飞虱,包括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和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以白背飞虱为主。供试水稻品种为广两优676。供试药剂为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河南省浚县绿宝农药厂提供);对照药剂为6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山东省联合农药工业有限公司生产,市售) 。

1.3 试验设计

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用药量分别为75、3.75、112.5 g/hm2,分别记为T1、T2和T3;对照药剂6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用量为97.5 g/hm2,记为T4;以喷施清水作空白对照,记为CK。共计5个处理,4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20 m2。小区间隔60 cm作为保护行。

1.4 试验方法

1.4.1 施药方法。采用工农-16型背负手摇喷雾器,喷头为切向离心式整体单喷头,喷孔直径为1.3 mm,喷雾工作压力3~4 kg/cm2,药液喷出量约500 mL/min,茎叶喷雾。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药液量分别为每小区0.6 g(对水1.8 kg稀释)、0.75 g(对水1.8 kg稀释)和0.9 g(对水1.8 kg稀释),6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药液量每小区0.3 g(对水1.8 kg稀释)。喷雾时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进行。于2015年8月11日施药,时值稻飞虱发生初盛期,稻飞虱百丛虫口1 000~2 000头(2龄若虫期)。

1.4.2 调查方法。试验共进行4次调查,即药前调查虫口基数(8月11日),分别于施药后1 d(8月12日)、3 d(8月14日)和7 d(8月18日)调查各处理的活虫数。调查时,采用平行跳跃法调查10点,每点2丛,共20丛。摇动或拍打稻丛,统计稻丛间水面漂浮的虫头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用DPS 7.0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Duncan′s新复极差法比较药后不同时期各处理校正死亡率的差异显著性。

1.5 防治效果评价

供试药剂的防治效果计算公式如下[10]:

虫口减退率(%)=(施药前虫量-施药后虫量)/ 施药前虫量×100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清水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清水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作物的安全性

施药后观察结果表明,供试药剂3个剂量对水稻抽穗灌浆等相关性状均无异常改变,对水稻其他害虫等非靶标生物和水稻害虫天敌无明显影响,处理区和对照区的天敌数量相当。

2.2 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

由表1可知,处理T3施药后1、3、7 d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均高于其他处理,分别达到90.57%、95.03%和96.08%。施药后1 d,处理T3的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处理T1防治效果显著低于处理T4,处理T2防治效果略低于处理T4,但差异不显著,表明当用量大于93.75 g/hm2时,有良好的速效性。施药后3 d,处理T3的防治效果与处理T2、T4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处理T1。施药后7 d,处理T3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处理T4、T2间无显著差异,说明供试药剂在用量大于93.75 g/hm2时,既有很好的速效性也有很好的持效性,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其适宜用量为93.75~112.50 g/hm2。

3 结论与讨论

供试药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时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且对水稻和非靶标生物安全,适宜用量为93.75~112.50 g/hm2。

昆虫生长调节剂噻嗪酮与常规杀虫剂之间没有交互抗性,对害虫有很高的选择性且对天敌安全,适合于害虫的综合防治策略[10]。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用量大于93.75 g/hm2时,速效性和持效性均很好,可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如果在稻飞虱若虫盛发期及时使用,防治效果更好。当虫口密度大时,建议使用量为112.5 g/hm2,以确保防治效果。

4 参考文献

[1] 王彦华,沈晋良,王鸣华.褐飞虱杭药性机理及其治理研究进展[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5,26(4):24-28.

[2] 邵传艳,高明,虞道元.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4):136.

[3] 刘洪明,邓清文.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飞虱药效试验[J].植物医生,2007,20(2): 46-47.

[4] 陈莉莉,陈帅,应小军.25%呋虫胺可湿性粉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6):123.

[5] 陈小红.4%异丙威WP 防治水稻飞虱的效果[J].农技服务,2012,29(3):301.

[6] 曾令铭.25%氯胺磷EC防治稻飞虱的效果[J].农技服务,2008,25(5):69.

[7] 王荣谦,施仕胜.75%吡蚜酮WP 对水稻稻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758-759.

[8] 薄仙萍,高聪芬,李淑勇,等.防治白背飞虱的高毒农药替代药剂的室内筛选及其对噻嗪酮的抗性风险评估[J].江苏农业科学,2008(5):91-95.

[9] 洪晓月.农业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87-92.

[10] 程遐年,吴进才,马飞.褐飞虱研究与进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29-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