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洞口民俗文化与洞口旅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洞口民俗文化与洞口旅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洞口县有着特有的民俗文化,本文从饮食文化、生活礼仪、节日文化及民间艺术等几个方面加以浅析。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

中图分类号:K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162-02

洞口县地处湘中偏西南部,雪峰山东麓,资水西源上游。县域面积2200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人口83万,以汉族为主,有瑶、苗、回等1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民族特色中不断发展与交融,逐渐形成了具有洞口特色的民俗文化,使这一古老而神秘的湘西南之地有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洞口县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主要表现在饮食文化、生活礼仪、节日文化和民间艺术等几个方面。

饮食文化方面:猪血丸子,亦称血粑,是洞口县的传统食品,始于清康熙年间,民间历代相传,至今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猪血丸子的主要原料是豆腐,先用纱布将豆腐中的水分滤干,然后将豆腐捏碎,再将新鲜猪肉切成肉丁或条状,拌以适量猪血、盐、辣椒粉、五香粉以及少许麻油、香油、味精、芝麻等佐料,搅拌匀后,做成馒头大小椭圆形状的丸子,放在太阳下晒几天,再挂在柴火灶上让烟火熏干,烟熏的时间越长,腊香味越浓。也有做一铁架,架下用火炉焚烧锯木屑、糠皮、谷壳或木炭熏烤,此种熏法特别讲究火候,不能过急过猛,否则口味不佳。丸子熏干后即可食用。猪血丸子色、香、味俱佳,腊辣可口,增进食欲,且易于保藏,至少半年内不会变质,同时还携带方便,煮熟切成片即可食用,是宴客时一道开胃的冷盘。洞口县农家的腊肉是农家招待贵客的最好的一道菜。无论你走进谁家里,是少不得有腊肉吃的。那腊肉的香味也是难以从记忆中消失的。山里的腊肉总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在偏僻的山里,每家一般常养几头猪。山里人都不买人工饲料,而是用自家地里种的苞谷和野菜喂养。这样养出的猪肉自然香味纯正,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洞口的土制老腊肉与市场上熏制的腊肉不同,它不是腊七腊八才现做,不是用机械工艺,不用各种原料而是常年挂在灶房屋架上熏制,农村一般不烧煤,更谈不上烧天然气,做饭都是用柴草,哪天不是烟雾尘尘?而且乡亲们做腊肉用的猪,都是那种被当地称为“地油子”的土种,从不用肥猪粉催肥、瘦肉精增加瘦肉,也不从用什么添加剂、化工饲料。再则加工的方法也不同,在熏制前还要加上适当的盐,精腌制3-5天。灶头常年烧的是木柴。山区气候温凉,大多又是木头房子,通风透气,腊肉可长期搁置,而且搁置时间越长,腊肉的味道越是奇香无比。在这样的灶头上熏干而成的腊肉,味道很特别。 老腊肉质地鲜美,但外表却极为丑陋、漆黑的锅底,坚硬的石头,烟熏气冲鼻,黑黑的油污粘手。只有在将它扔进炉火中烧燃,然后再浸泡在淘米水中,用稻草用力搓洗洗净,脱下丑陋外衣后才能显出来面目。待煮熟切细端上桌以后,吃上一嘴,马上就会感觉到有一种浓浓郁郁、沉沉醇醇、滋滋润润的鲜美荡气回肠,让你一辈子也挥之不去。 用以制作腊味之物有很多:腊肠、腊牛肉、腊猪头皮、腊洋鸭、腊鸡……而且做法很土。还有许多如水莲花糍粑,洞口霉豆腐、高沙的米花、团皮都已远近闻名,至于水莲花糍粑、霉豆腐更是受当今游客的青睐,它们的制作工艺和食用方法、佐料都非常独特,食之让人口感一新,这对久居我县的人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生活礼仪方面:罗溪瑶族自治乡的熬茶,她是罗溪上五里独有的生活习俗,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她是纯朴好客的瑶族同胞用来款待客人的一种礼节。棕包脑拜年,她是流传洞口长塘瑶寨山乡的一个瑶族习俗舞蹈。相传一位瑶族的小伙子在年少时候他的母亲被有钱人家抢走,这位小伙子为了长大后夺回母亲便每日练习棒术,长大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便到有钱人家中做短工,一日为了不让人认出自己用两片棕树片包住脑袋,穿着草鞋,身上挂着稻草和万年藤,乘主人不备时将主人打死,瑶族后人为纪念这位勇敢的祖先,每年正月十四、十五两天,就用棕片裹着头,身着五色花衣,手提齐眉棍且歌且舞,以此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并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舞完棍之后主人会给棕包脑糍粑。婚丧习俗也是其重要内容。就嫁娶礼仪一项,就是一台好戏。汉民族大致都遵循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等六礼,但各地在具体分析环节上的礼仪又各有取舍,各有异同。我县最具特色的就是‘哭嫁’、 ‘说酒礼’。‘哭嫁’不是真悲,所谓‘哭’,并非真哭,只是用特别凄凉的韵调来表达、抒发出嫁者的感情;‘‘说酒礼’是‘说’客代主人述说对亲朋答谢之辞,表达它日衔环相报,恳请宾朋开怀畅饮之情,这一仪式往往将宴席气氛推向高潮。这一仪式不仅是在婚礼中才有,在众多的家庭大事活动中均可见。吃乌龙饭是洞口雪峰山民的习俗,雪峰山洞口塘有一龙眼洞相传杨家将后裔在此藏兵习武,并在洞口塘一线抗击元兵,后人为纪念杨文广雪峰山民便留下每年4月初8吃乌饭的习俗。

节日文化方面:罢稼节,农历十月初二为罢稼节,意在庄稼均已收割贮藏,冬耕冬种已经结束,喜庆丰收。它是瑶族人民传统节日,每年都要隆重欢庆。是日,家家户户要宰鸡、杀鸭、称肉、做糍粑,全家人团聚举杯共饮,有些地方还举行祭祀庙王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洞口瑶民的盘王节、趴架节、过老鼠年等。

民间艺术方面:罗溪木偶戏、傩戏,最具特色,观之令人眼花缭乱。它们是我国部分地区流传着的地方戏,最初流行于中原地区,后在明代由中原进入中原以外的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现黔、鄂、湘、渝等地仍有留存,特以瑶族族为重。它们主要用于祭祀天地鬼神,表明古代战争故事等内容。

我县独特的民俗文化必将推动我县旅游业的发展,民俗对旅游业发展的作用,总结有以下几点:

1.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民俗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以此可以了解民间疾苦、生活状况,考察政治得失。在古代上自帝王,下至府县仕宦,无不以“观风察俗”进行旅游的。采风问俗既推动了旅游发展,又丰富了民俗资料,增添了旅游资源。

2.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丰富了旅游者的文化知识,使旅游者得到精神享受。

恩格斯曾把人的生活分为生存、享受和发展、表现自己三方面。旅游显然不属于生存需要的范畴,而是一种以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悦的获得为目的的、高层次的文化生活。我国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灿烂的文化、多彩的民俗风情。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同一民族的不同区域,民俗也有差异。民俗文化的“新”、“奇”、“美”、“乐”吸引着旅游者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到旅游地去旅游,旅游地的民俗成了旅游者十分重要的观赏内容之一。民俗既反映了旅游地的历史,又体现了旅游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观赏考察旅游地的民俗,还是一次对旅游地的认知过程,它不仅可以帮助旅游者扩大视野,而且能增加旅游的兴趣和愉悦度。

3.民俗能为旅游景点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旅游活动的中心内容之一是游览景点。在中国即将跨进21世纪的日子里,旅游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保护固有的旅游景点、景区的生态平衡,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建设新的旅游景点,成为迫切的任务。随着新世纪“文化旅游热”的到来,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间古老文化、传统民俗的形象再现,更能激发和满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的好奇心。

1.民俗文化被淡化。以罗溪的普照寺为例,它是一个以挖掘罗溪瑶族民俗文化最好的载体。人们在这里可以挖掘,研究罗溪上千年的瑶族传统风俗文化。然而它在市,省内的知名度并不高,报刊上很少见到宣传、介绍它的文章,这很不利于组织客源。

2.民俗文化被同化。在改革开放以前,一些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由于与外界接触少,其民俗文化能世世代代继承下来。然而,随着国家的开放,异地、异国文化介入,使旅游地的民俗文化被冲淡和同化。如:棕包脑拜年,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革开放的步伐在不断加快,这一习俗也将面临消失,铺着青石板的街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吊脚楼被水泥马路和水泥建筑取而代之,当地的传统与文化逐渐消逝。

3.民俗文化被庸俗化。民俗旅游魅力无穷,并非说明民俗旅游资源就可以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地开发。民俗旅游之所以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于其深厚文化内涵,而不是那种随意照搬、盲目建设、重经济轻文化。我们要把蔡锷公馆,袁也烈故居、罗溪生态公园形成旅游链。

民俗文化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遍及全球的大众文化旅游黄金时代已经到来,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增长,人们闲暇时间和收入的增多,交通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全球大众化的民俗文化旅游正从和平与德定的国际环境中脱顺而出,并始终保持着商速发展的强劲势头我县,作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县,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有利于旅游民俗文化,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避免开发中破坏民俗的行为,必能使我县的旅游事业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