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幼儿与环境实现有效互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环境就是课程,如何充分发挥环境的发展功能,让幼儿与环境实现有效互动呢?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让环境成为课程的目标载体;二是让环境与幼儿进行问答式互动;三是让环境与幼儿进行操作式互动;四是环境要反映幼儿当前的兴趣点与探索。
关键词: 幼儿 环境 有效互动
随着课改的深入与发展,人们认识到:环境就是课程。提倡老师向后退,让幼儿与材料、环境互动,让幼儿获得自己的认识。
过去,要求老师“布置环境”,重视的是环境的美化。而现在,要求老师“创造环境”,重视环境的发展功能,要求环境体现课程的思想,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环境的发展功能,必须让幼儿与环境实现有效互动。
一、让环境成为课程目标的载体。
在环境创造中渗透课程目标,老师对主题课程目标要烂熟于心,将主题目标细化,并巧妙渗透于环境创造中,如在“一切都在变”的主题活动中,我是这样巧妙渗透主题目标创造环境的:主题活动一开始,我创设了“谁在变?”一栏,让幼儿把自己观察到的生活中会变的事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贴到墙壁上,让大家分享自己的发现,渗透了对幼儿观察能力、记录能力等目标的培养及互相分享的情感培养,让幼儿从满满的记录中感知生活中“一切都在变”。随着主题的深入,创设了“我的变化”一栏,这里贴上幼儿从小到大的成长照片,让幼儿直观感受“人也在变化”。接着,在植物角种植各种植物,让幼儿记录并感受植物在变化,在动物角养殖蚕、小蝌蚪等动物,使幼儿直观地感受到“动物在变化”,并让幼儿在养殖、种植过程中直接观察、记录动、植物的变化过程。当主题接近尾声时,我又创设了“变变图书展览”一栏,由于幼儿在前面一系列主题开展、探索中已了解到许多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于是,我在区角活动中开设了“变变图书出版社”,让幼儿把事物的变化过程制作成图书并展示于“变变图书展示览”的环境创造中,这里有艺术、语言、社会、科学诸方面目标的整合和渗透。可见,只有在环境创造中巧妙地渗透课程目标,才能使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有效,从而实现环境的发展功能。
二、让环境与幼儿进行问答式互动。
老师结合主题目标,在创造环境中巧妙地提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有效启发幼儿思考,得到幼儿的积极回应。如在中班“我们都是好朋友”的主题活动中,我创设了“生日树”一栏,在墙面上撕贴了一棵大大的有十二根树枝的树,每根树枝代表一个月份,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日将自己的自画像挂在相应的树枝上,然后,我问了几个问题:(1)你是哪个月生日的宝宝?(2)你的好朋友是哪个月出生的?(3)每个月有几个小朋友过生日?(4)哪个月出生的小朋友最多?哪个月出生的小朋友最少?这些问题得到了小朋友的积极反应,小朋友们三五成群地聚在树下说着、数着、争论着,从中幼儿数数、统计、比较等数学能力得到发展,同时,培养他们关心同伴、了解他人的情感。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这些问题的引导,那么,幼儿将自己的自画像一挂,很可能这棵树就再也无人问津了。可见,环境创造中的巧妙提问可引发幼儿的积极思考,从而有效促进幼儿与环境的互动。
三、让幼儿与环境进行操作式互动。
幼儿有100种语言,有100种思维,我们要给幼儿表现空间,其中操作式环境创设就是幼儿表现的一种方式。如让幼儿亲自饲养“动物角”的小动物,亲自种植“植物角”的植物,每天给植物浇水,给动物喂养,观察并记录自己的发现,这就是幼儿与环境的操作式互动,这种互动方式幼儿极感兴趣。
另外,在环境创造中要放手让幼儿动手操作,多给幼儿表现空间,让幼儿自主收集资料,发现问题,用自己的100种语言表达。如在“我爱祖国”的主题活动中,由于孩子们没有亲眼见过“天安门”、“长城”,于是,我让他们收集有关“天安门”、“长城”的图片、照片贴在墙上,在他们欣赏并有一定感性认识后,让他们收集大大小小的烟盒、纸盒,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他们在墙面上尽情地拼构“天安门”、“长城”,在这里,幼儿的合作能力、想象力、动手能力都得到很好地锻炼。又如在“我生活的环境”这一主题活动中,我留给幼儿一面“绘画墙”,幼儿在这里自由自在地绘画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画了又擦,擦了又画,幼儿随心所欲,充分发挥自主性。
四、环境要反映幼儿当前的兴趣点和探索点。
环境应追随幼儿的生成活动,应该是动态的。如上学期,幼儿园为了帮扶我区的贫困乡江山中心园,组织一次“手牵手、献爱心”活动,当班级门口贴出这一活动倡议书后,“到江山去”成了孩子们和家长们的热点话题,于是,我在班级走廊上很快创设了“热点话题”一栏,提出了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去江山幼儿园?”“你想象中的江山幼儿园是什么样的?”“江山小朋友的生活跟你们一样吗?”没想到,孩子们用他们的100种语言回答了以上问题,孩子们在纸上画出了自己想象中的江山幼儿园,有的还画上自己手上拿着礼物,说是送给江山的小朋友;有的还画上爸爸,肩上扛着一袋米,说是江山的小朋友很穷没米吃,我和爸爸给他们送米去了;有的画上我和妈妈送红包给江山的小朋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用100种语言表达出来的爱心。当孩子们从江山回来后,我又在墙上添了一个问题:“去江山后你有什么想法?”孩子们又用100种语言回答了这个问题。可见,当前的兴趣点和探索点才是幼儿想说、要说的,才能引起幼儿的强烈共鸣。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要从“布置环境”走入“创造环境”,让环境与幼儿的心灵对话、交流,让环境成为幼儿100种语言、100种思维的表现空间,实现环境与幼儿有效互动,从而充分发挥环境的发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