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学生作文不说真话的原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学生作文不说真话的原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虽然“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说真话,诉真情”,但学生在作文里却依然是谎言大行其道,着实令人堪忧。这其中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对作文认识存在偏差,对生活感知不敏锐;又有教师情非得已的原因:命题不花心思,指导崇尚快捷,评价有失偏颇;还有现行的考试制度上的不足:标准对作文的束缚和评价中对内容真实性的重视不够;更有教材体系的不完善的原因:一味宣扬“崇高与光明”,忽略了社会的丰富与复杂,以及它们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学生作文 谎言 原因

先说说我从教经历中一次令人困惑也令人无所适从的考试作文评改:

上学期期末考试,陈同学在作文《成长的脚印》里,独辟蹊径,选取“到朝鲜旅游”和“同学课间遭小丑般戏弄”两个题材,言辞真切地表达了成长过程的困惑与忧思。可评卷老师却认定此文题材过于灰暗,主题格调不高,在作文“内容”一项(另外两项是“结构”和“语言”)评分里给出了12分(满分22分)的低分。而一些编造的“高尚”“伟大”的主题,却被评为高分。

大肆编造受力捧,真性为文遭棒杀。如此怪现状,在教学实践中俯拾皆是。

然而,翻开各个时期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写作)做到感情真实”,“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作文评价要看学生)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此类表述随处可见。

这样的不对称,足以令人拍案惊奇,更引发忧思。到底谁是这背后的黑手,我不惮见识之浅陋,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剖析。

一、学生:作文,无非是“作秀”

“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要求里倡导的“真实”,到底该怎么理解?韩军先生认为,真性为文,无非就是让学生说“人的话”――真实、自由、个性的“人性”之话。可在大多数学生看来,作文,尤其是考试作文,无非是“作秀”,装饰,游戏,甚至有深谙此道者曾一语道破“天机”:“真实”,“真情实感”,关键不在于实际“真”与“不真”,而在于“像”与“不像”。就是说,把假的尽量写得“像”真的,把方的尽量说得“像”圆的,把黑的尽量写得“像”白的。只要“像”就成,骗过阅卷老师就成。

可以想象,能道破“天机”的学生,是经过多少摸爬滚打的“历练”的呀。他们在一次次的分数打击、被告诫、被引导、被纠正之后,真性情日益麻木,文字日渐圆滑,到处是“曾经沧海”的“老成”和“饱经沧桑”的“练达”。所以,文章开头提到的陈同学,在这次“历练”之后,将来的某天,是不是也会变得如此“老成”和“练达”?

与他们“思想成熟”呈倒挂现象的是,他们的写作能力低下,尤其是对生活的感知能力极差。曹茂才教授认为,写进文章里的生活是经过作者体验过了的生活,是经过作者感知化了的生活(融入了作者体验、情感)。如果对生活不会感知,写作当然就没有其特有的对象。于是,学生在写作时因为无话可说,强烹无米之炊,而只能选择“作秀”,只能人云亦云、言不由衷、胡编乱造、移花接木、伪抒怀、假抒情。

二、教师:作文教学,总是有那么多情非得已

学生作文存在这么严重的问题,教师是难辞其咎的。

(一)命题不花心思

作文命题,是让学生真性为文的一个关键性前提。教师在命题之时,要让每个学生写作之时“有话可说”,无需“为文而文”。

可是当下的作文教学里,很多教师在命题时,要么“灵机一动”,要么“百度谷歌”,要么不假思索将各地中考作文题“拿来”,很少会有人想到用作文命题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感受熟悉的生活。所以,他们总是让学生在“语文从我身边轻轻走过”痛苦地抒发虚无的诗意,却不曾让学生到“我们这节作文课”里去痛快地记录鲜活的真实。

当学生缺乏某方面的生活经验,写作时便无从下手,只能在自己的作文里说别人的话,表别人的情。

(二)指导崇尚快捷

于松月老师在《让学生作文走出假话、空话、套话的误区》里曾列举过这样的案例:学了《小木船》,老师便引导学生模仿写作,将“小木船”置换为“铅笔”、“直尺”等物件,写钢笔”、“直尺”被毁坏,朋友决裂,好朋友临走送“钢笔”、“直尺”等与课文内容如出一辙的作文。

案例中的老师,不是“这一个”,可能是“每一个”。因为,这样的仿写,学生易学、易上手。教师在貌似高效的教学中,自我陶醉,从此将这类“快捷作文法”奉为圭臬。

当技术主义至上后,学生也就不用费尽苦心去感知、去体验生命中的真实与独特。毫不夸张地说,学生的假话,就是在教师快捷的指导下写出来的。

以上两点归纳述之痛心,但作为一线老师,我深知其中太多情非得已。

单说作文命题,几乎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名目繁多的培训中,教师是几乎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专门学习的。而作文指导,当下也并没有适合于教学的作文指导的理论系统,教师们得不到引领与提升,很多时候只有望“真”兴叹。

三、考试:作文恒定的指挥棒

自古以来,当作文遇上考试,势必走向僵化,也势必不让人说真话。其中道理很简单,考试要分出高下,自然有赖于标准,当大家都想得高分,就只能向“标准”看齐,作文也就失去了个人的灵动,只有共同的“标准”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作文讲不讲真话,其关键在于考试标准是否真正重视内容真实性的评估。

但只要我们翻开各种的“考试作文评分标准”,就会颇为遗憾。在占作文总分半壁江山的“内容”一项里,一般包含“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切”四项,并引导“要写有意义的事”,“要说崇高的话”。与内容真实性关联最为直接的只有形单影只的“感情真切”。在考试评价中,内容真实性并没有拥有一个它应有的高度。

因此,学生在作文之时,便奉行起“作文莫谈国事,少管闲事;多用好词句,得个好分数”的“聪明哲学”。老师们也会在考试前千叮咛万嘱咐:要歌光明,写安宁,饰太平,颂和谐;说点假话不要紧,能得高分是关键。一旦学生作文里稍有率性的言语,稍有个性的表达,就可能被轻率地认定为“不积极”、“不健康”、“无意义”、“不深刻”、“偏激”。时日一长,学生在作文里便不敢也不会忠实于自己的情感,一拿到作文题目就奔着“温暖明亮”、“崇高光明”的方向而去。哪怕是有片言只语来真实地记述身边的灰暗和内心的怨怼,也定然是为后文的“温暖明亮”、“崇高光明”张本,先抑后扬的老桥段罢了。

四、教材:作文造假的始作俑者

中国通行的语文教材,往往是学生作文的第一手“例子”。

无需细读,我们便能发现,在现行的语文教材里,绝大多数都是格调积极昂扬的,主题大多是宣扬“崇高+光明”。为数不多篇章里的阴郁灰暗、忧愁哀伤、控诉批判,一定是古代作品、外国作品和反映旧社会风貌的作品。被选入语文教材里的现当代作品,也就是离学生生活最近的这些作品,不是呈给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诗,就是献给父母亲情的颂歌和民族英雄、仁人志士们的功德表。仅以语文出版社的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六册教材中,共选了178篇文章。在离学生生活最近的作品中,我们只能在《一厘米》这篇文章里看到“母亲逃票、啃西瓜皮”这样真实的丑陋,和在《小男孩》中遇见离异家庭里那个不付抚养费的父亲的自私、不负责任。

教材的编排,完全置社会之丰富于不顾,必然将与学生认知中的世界产生强烈的冲突。再加上我们对教材的阐释高度一致,又不容置疑,学生的作文也就只剩下说谎这条路了。虽然可能他们的妈妈很会保养,没有一根白发,虽然可能他们的爸爸极其粗暴自私,从没给过关爱,虽然可能他们的家乡还是那样凋敝丑陋,从无改观,但在教材的“熏陶”下,他们自然地选择了:妈妈们的母爱里都有白发缠绕,爸爸们的父爱里全是无私宽容,家乡的新风尚里满溢而出的是和谐富足。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先生的教诲犹在耳,可面对学生作文不说真话的尴尬现状及原因,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学生作文与做人的两极对立?因为他们早就被装入一个准备好的套子之中,他们的精神、个性被泯灭是早已注定的悲剧。令人欣慰的是,语文教育界的专家、教师们正在积极寻找对策,很多有良知、有能力的教师正在积极地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多元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曹茂才.语文教育新视野.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