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课程是生成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课程是生成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和不断深化,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在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等方面也发生着深刻而又显著的变化。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论中的重要理论问题,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实施课程的思想先导问题,没有新的正确的教学观,在教学活动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学习方法、技能形成带来不利影响。要弄清教与学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传统教学与新课程的要求差异何在?

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界线划得很清,即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单向培养的过程,二者之间没有勾通与交流,只有要求与管理。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不想不愿更不用说主动去探究新知识。教师成了教学的主体与中心,控制着整个的教学过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先有“教”而后有“学”,这就使学生的“学”处于“教”的掌控之下,受其约束与控制。这样的教学关系不仅极大地束缚了教学的发展空间,而且更加束缚了学生的发展空间。

新课程要求必须彻底改革传统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将学生的学习从教师的教中解放出来,同时增强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交流性。新课程下的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交流的、互动的和融合的关系,教与学不再截然地分开,而是在一种动态的交流过程中相互转换,即学生有可能成为教的主体,而教师也有可能成为学的主体,真正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教师与学生将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没有教与学的明显区分,只有学习的共同目标。在教师、学生、教材共建的课程中,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理清了“教”与“学”的关系,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课程。什么是课程呢?已经固化在我们头脑中的课程就是教材,新课程改革就是重新编写教材。通过专家学者的讲述,我们知道课程是由教材、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这些要素构成的,不再由专家学者通过编教材来体现课程,而是加入教师和学生共建课程,课程不再是一种结果,而是动态的生成过程。这一过程非常强调师生间、生生间思维的碰撞,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大家都奔向同一目标,互相启发,互相研究,其结果是共同进步。

新课程改革中两大主体教师和学生,实际上要改的是教师,因为只有通过教师这个要素才有可能实现新课程的各项目标,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达成目标。不可否认的是,教师依然是课堂的主宰者,是真理的奉送者,老师还没有真正做到是课堂的组织者、指挥者、引导者和平等对话的一方,老师也没打心底里想和学生一道共同学习他早已滚瓜乱熟的知识。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在落实新课程的目标中,问题多多。

一次去听本校一位有名气的语文教师的公开课,他执教的是《草船借箭》,在解题这个环节,老师出一问:什么是草船?一学生答,“草船就是装运草的船”,另一学生答:“草船就是草做的船。”我相信这些学生早就把课文看了不止一遍了,为什么要这么回答呢?当然是配合老师,为了让老师表演好,他们当然要装作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老师带大家学习了,同学们才豁然开朗,才获得了许多新的东西。奇怪的是,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一词,课程继续往下走。我们不禁要问:按学生的理解是不是说“粮船”就是粮食做的船”,“兵船”是不是用士兵做的船?这显然离谱了,那么老师对学生的问答怎么置之不理呢?原因不在于师生真的要讨论“草船”的问题,而是要营造一种课堂氛围,所以老师的关注点不在这么简单问题的纠缠,而他心理一定在想,我下一步要干什么?学生回答得怎样,竟充耳不闻。这一点小失误,暇不掩瑜,但从中可以看出老师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还停留在原地,还没有真正做到教学互动,你动(学生)他(老师)不动。

课程是生成的,就是要让老师关注课程的发展变化,更多的是要关注学生,他们在干什么,在想什么,他们做的想的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与学习无关的。如果老师只负责讲,学生只负责听,那么教学是低效的或是无效的,学习目标也是达不成的。

课程是生成的,还要求教师把握好教材,吃透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凭借的教材如果教师在理解上出现错误,真会误人子弟。一次听一位女教师执教《火烧赤壁》,在讲到黄盖献诈降书后,老师问:大将军黄盖写了一封投降书,足智多谋的曹操为什么相信了呢?听老师这么一问,我就奇怪了,黄盖何时成了大将军。汉代的军阶,第一级就是大将军,第二级是车骑、骠骑将军,第三级是前、后、左、右,第四级是杂牌将军,什么“荡冠将军”“征东将军”等,多了去了。赤壁大战之前,黄盖连杂牌将军都不是,战后论功行赏才封了一个杂牌将军。我想是不是教材出了问题,我把教材拿来一看,通遍讲到黄盖的地方,称乎都是“老将军”。黄盖升迁的速度惊人,是老师一不小心,把书上的“老”字换成了“大”字造成的。

举这个例子,有人会说简直是鸡蛋里挑骨头,或为人太苛刻,其实都不是的,只是想借此文,把我所知道的这点知识告诉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决无卖弄之意。

要形成课程是生成的这一观念,教师必须要关注学生这一主体,要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的机制,教师要善于示弱,不让学生抱有教师最终会告诉我们答案的期盼心理,让学生明白,老师是靠不住的,探究真理要靠我们自己,可以拉老师入伙,他会帮助我们,但他不会给我们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才会是“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会激发出来,才会达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们的教学活动才会生机勃勃,兴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