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中专在校女生月经情况及妇科病调查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中专在校女生月经情况及妇科病调查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了解中专年龄段女学生的月经发生情况以及其常见妇科疾病,为做好青春期的卫生保健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我市在读医学中专学校中一至三年级女学生的月经情况和常见妇科病的发生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将结果统计分析。结果共发出问卷1103份,回收有意义答卷954份。整理分析后得出。女生的初潮年龄大至在12-15岁,占92.97%(887/954)。年龄最大为16岁,最小为8岁。初潮年龄平均值在13.5岁。月经周期的正常率为87.46%。603人有痛经史,痛经发生率为63.20%(603/954)。月经时间和出血量正常率为84.24%(805/954)。有0.7%的女生在月经中期有出血过多的现象。妇科炎症患病率为6.67%(637/954)。结论中专女学生年龄段的痛经发生率较高,加强青春期性心理和卫生保健方面的教育指导工作非常重要。

【关键词】中专学生;痛经;月经失调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618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84-02为了解在校中专女学生的月经情况和常见妇科病的发生情况,进一步搞好青春期妇女的卫生保健工作,于2012年5月,开展对我地区医学中专在校女学生的月经情况、妇科常见病的情况问卷调查,将结果分折报告如下。

1调查对象、方法、内容

1.1对象以我市中医药卫生学校在校的女生为调查对象,年龄范围16-25岁。

1.2方法2012年月5月份,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以不记名方式,现场指导女生按问卷内容认真填写后收回。

1.3内容及标准调查内容有月经初潮时年龄、月经时血量、天数、周期、痛经和妇科炎症发生情况等。对其评判标准主要按照《新编实用妇科学》进行[1],经血量;经期用市售普通卫生纸4片以下为量少,5-20片为适中,21片以上为量多。月经周期:正常为25-38天,小于25天或大于38天为异常。经期持续天数:7天以下为正常,超过7天或无规律为异常。痛经情况:无腹痛为正常,经期轻微下腹部胀痛为轻度,疼痛较剧烈,对生活和学习无影响为中度,疼痛剧烈,有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需卧床休息为重度。以上各项中,占有一项不正常者评为月经失调。

2调查结果

2.1初潮时年龄及痛经发生情况共收回有效答卷954份,整理分折后,结果显示,此次调查的女生初潮年龄主要在12-15岁,占92.97%(887/954),初潮年龄为10-12岁的女生,中重度痛经的发生率较高,为31.25%-40.68%;初潮年龄13-16岁的中重度痛经发生率

月经初潮是女性青春期到来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主要受遗传、种族因素影响,也受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的影响[2]。本次调查的中专学生的月经初潮年龄86.58%(826/954)分布在12-15岁之间,初潮的平均年龄为13.50岁,这个结果与郭锡永等[3]报道的基本相同,其中2.72%的女生初潮年龄为10岁,也呈现出初潮年龄提前的趋势[4]。

本次调查发现,痛经发生率较高,为61.13%。月经初潮年龄在10-13岁的中重度痛经的发生率最高,随着初潮的年龄提前发生,痛经的发生率也有增高的趋势,这与郝桂荣等的调查结果相似。女生月经失调的发生率也较高(38.58%),经统计,妇科炎症患病率为6.91%,但患病的学生中,就诊率未达到80%,表示有部分女生缺乏对围经期的保健意识。生活中造成女生痛经、月经失调和妇科炎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从家乡到学校后周围环境的变化;生活方式的变化;学习方面的压力;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加之月经期不注意经期的卫生保健;不注意营养等。此外,也与个体差异和个人的生理状况有关。因此,随着当前女生月经初潮年龄提前,卫生工作者,应加强对青少年及早进行生理卫生知识方面的教育,这对预防妇科病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应加强各校女学生的生理知识和女性保健意识的教育。卫生工作者、校医和老师应互相配合,关心她们的生活和学习,适当安排,尽量营造舒适合理的学习环境。此外,在对学生进行青春期保健教育的同时,还需要进行一些预防性传播疾病等方面的性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1]苏应宽,徐增祥,江森,等.新编实用妇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83.

[2]张勋,王西林,王根明,等.都匀地区女学生月经初潮年龄调查分折[J].中国学校卫生,1995,16(2):97.

[3]郭锡永,王淑杰,王悦,等.大学生生殖卫生知识、态度及需求的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2,29(1):23-25.

[4]罗小玲,孟峥嵘,刘航潮,等.永州市女生月经和初潮年龄调查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杂志,2002,9(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