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艺术的意象性审美趣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艺术的意象性审美趣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艺术以象征性的、意向性的手段表达事物,这使艺术家们可以将想象力与观众的共同经验发挥得淋漓尽致,以此达成共鸣。意向的思维方式与想象空间是国人表达意向艺术与欣赏艺术的共同桥梁。

关键词:意象 抽象 艺术语言 审美

《道德经》云:“无名天地之始,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又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本是无形无状、无声无色的混沌状态。一切的有即万事万物皆由无而发生出来。因此,老子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事物发展得越多样或越具体就越会使人心绪茫然,判断失误,而简单纯粹才是大道之依归,保持智慧之根本。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要体系,在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国自洪荒世界混沌初开的蒙昧阶段走来,古人在自然界面前极感渺小,内心畏惧又崇拜。崇尚万物有灵,皆唯心思想,少有科学精神。多以云山雾海、风霜雨雪的渺茫为隐逸的寄托。古代文人深受儒、释、道三教影响。儒学以入世为动机,人生以实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最高准则,做入世圣贤楷模。佛家以出世为依归,以积阴德修来世为目的,讲因果报应,克己修身渡人。而道家讲清静无为,逍遥自在,此最与艺术思想的超脱无我之意境相吻合。所以,中国艺术思想体系的集中独立体现主要以道家思想为主要代表。

从汉魏的艺术表现作品来看,多神仙黄老之道,海上仙山,云蒸霞蔚,有列仙飘渺,若隐若现,诸神或生者所寄托的仙人形象,御风乘龙白日飞升。如马王堆的帛画与精美漆器,中山靖王的刘金博山炉,霍去病墓的R踏匈奴石雕以及各地的画像石等,皆以象征意象手法表现天人合一的人神互化思想。中古时代,尤其到宋代,随着文人画的发端,艺术逐渐摆脱形式的束缚而直抒胸臆,苏轼云:“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即是代表性论说。其文人画开山之作《枯木怪石图》,一改宋朝院体之风,由那种极尽写生之能事的精微写真,变化为粗头乱服。另外,宋代梁楷的简笔画物,更是高度概括,如《看张飞穿针》,以形写神极尽意趣。释法常的写意画起初不为国人欣赏而大量流入日本,却成为禅画的开山祖师,被奉为国宝。陈容的《云龙图》,云山雾罩,老龙时隐时现,云龙之间虚实相生,“实景清而空景现”。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绘画的各种表现技法已基本臻于完备。加之当时乃异族统治,男人地位卑微,南方文人无意仕途,纵情山水,隐逸民间,以写实之笔描绘心中的理想之山水。在前辈大家所创的各种笔法与皴法的基础上,再创出足堪自我游戏表现的笔墨技巧。如倪云林的“一河两岸”式平远小景,平坡小屋,乔木几株或疏或密,对岸浅滩缓丘,水云一片,使人不知是水是天,一派萧瑟江天,荒寒气象。正是他自己所论“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黄公望的名迹《富春山居图》,以其人造之景表达画者的理想世界,桃园胜境。

中国的建筑与园林同样典型地体现了儒释道的传统思想,主体建筑的式样采取对称式结构,以体现儒家的内圣外王、等级森严。园亭苑囿的布置与主建亦形成宾主仆从的关系,同时通过堆山垒石,植木栽花通疏新奇。与丘阜径廊、亭台楼阁等构成移步换景、以景生画的意境。虽为人造,宛自天开,这是中国人传统文化观、艺术观的综合体现。在具体而细微的事物或事物的相互组合中,处处体现出抽象画的意境。中国的赏石文化亦是一种高妙的审美样式。自隋唐发展至宋明达到了极盛。这是一种典型的抽象形态,由国人开发欣赏,而大受全世界欢迎。而西方抽象艺术画至20世纪初才开始发轫或被接受,才创造出所谓“摩尔石”式样的雕像。

近现代的大家如吴昌硕、齐白石的大写意,更是高度总结概括出笔墨意韵以替代现实平常之景物,使司空见惯之生活化为趣味横生、咀嚼耐品的高琴雅物。这既是艺术转换的魅力,亦是艺术家的尺度把握,利用通感与观众的交集以达到共识。齐白石自己说:“既要让专家见出传统中的变化,又要让大众见出变化有相像来。”黄宾虹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将所见所闻付诸笔端,初看乱墨一团,混浊杂乱,然正是他浑厚华滋的思想体现,亦是其具象中含抽象,抽象中见具象的理念,只惜时人多不识之。被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张大千晚年出游欧美以后,画风变为大泼墨泼彩写意法,极富抽象韵味,最终成为其典型风格。至今我认为吴昌硕、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等少数几位才是真正代表中国艺术思想的顶尖大师。

中国艺术以象征性的、意向性的手段表达事物,这使艺术家们可以将想象力与观众的共同经验发挥得淋漓尽致,以此达成共鸣。意向的思维方式与想象空间是国人表达意向艺术与欣赏艺术的共同桥梁。

参考文献:

[1] 李朴园.中国艺术史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

[2] 刘绍瑾.中国山水文化与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的形成[J].暨南学报,1995(10).

(作者简介:肖念,女,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