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育在于增强生命意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育在于增强生命意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命是人的载体,生命是人的根本,没有人,也就谈不上社会的组织、人类的进步、文明的昌盛、科学的发达。教育关注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实质上是人的生命的成长和发展。关注生命,不仅意味着关注人的肉体的生命(即人的物质存在),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即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存在)。马克思认为,发展人类生产力就是发展人类的各种天性,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接受教育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其本质上更应该是促进和培育学生个体生命精神的成长与发展。人的一生就是对自由全面发展的追求,人有超越自我的本能,这是人类得以不断发展的源泉,教学就是要激活并增强这种意识。只有将对人的认识与理解置于生命之中,才能促进人的生命健康成长,才可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我们的素质教育也才能落到实处。

一、珍视生命

蒙田在他的《热爱生命》中写道:“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 教育要以人为本,关注个体,关注人格,意味着要去关注个体作为生命体的存在。教育学生珍爱生命,感恩生命,焕发生命的活力,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历程中好好地体会生命的意义,好好地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让生命痛痛快快地开出最美丽的花朵,这是教育的伟大,也是教育的崇高。

1.树立生命意识。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珍爱生命,不敬畏生命。要让学生懂得,爱护生命、歆享生命是最正大自然、最美丽光明的行为,是文明秩序的起点。人生于世上,便有了生存的权利,每个人都有一个生存的机会,一个演绎自我的舞台,我们要感恩生命,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在人生的舞台上尽情演绎生命的精彩。

生命又是短暂的,生命图式“生长―成熟―衰落(死亡)”构成生命的悲剧节奏,凡是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人,都会体验到这种悲剧节奏,从而产生沉重的悲剧感。人的有限生命应该怎样度过,这是自古以来有识之士关注的人生课题。苏珊・朗格说:“在人类活动中,悲剧节奏在精神和情感的成长、成熟以及生命力衰亡的过程中有着典型的意义。在这衰亡中,存在着真正的情操――把生命视为一种完成的过程,就是说把生命视为一个整体,视为一种使他凌驾于失败之上的成功。”很显然,正是这种悲剧感激起人的自强不息,激起人的英雄豪情,激起人之为人的自主、自尊。同时,这种生命的悲剧意识可以发掘出潜含的平等意识、自由意识、博爱意识,利于人们坚持生命本真的生存方式,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生态度、健康的灵魂。正如叶嘉莹所说,“以无生的觉悟做有生的事业,以悲观的心情过乐观的生活”。

同时,珍惜生命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他人的生命。人是平等的,他人的生命同样是宝贵的。如果把自己的生命凌驾于别人的生命之上,以别人的痛苦来换取自己的幸福,就不是真正珍惜生命。教育我们的孩子拥有“面对一丛野而怦然心动的情怀”,在乎沙滩上每一条小鱼的生命。人不应无端地剥夺生命,即使是非常低级的生命。对人的尊重,对宇宙的敬畏,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只有使我们的孩子在成长为有人性的人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当一个人充满了对小草、小鱼生命的关怀时,对于高级的生命、对于人的生命,他能不尊重吗?

2.珍惜时间。

人生活在时空之中,生命由时间组成,人从一生下来就进入了生命的倒计时,而且时间具有不可逆性。大河奔流,逝者如斯。常听人说,“光阴似箭” “人生如梦”,感叹人生的短暂。珍爱生命,就是要珍爱生命中屈指可数的有限时间,浪费时光也就是浪费生命,珍惜时光就等于延长了生命。因此,珍惜生命的人要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并且要努力提高学习效率、工作效率及办事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勇敢地去开拓,尽情地去创造,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更大的作用。若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去争分夺秒,不去尽情发挥,生命就会在时间的磨练下失去真实的意义,就和图温饱、求生存的动物没有了本质上的区别。有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人类的天性就是不断地创造和开拓,就像春蚕不得不吐丝,小鸟不得不清唱于枝头一样。有了创造,才会有物质的新积累,幸福的新资源。创造是生命的源泉,大概就是如此吧。

3.正视困难,笑对人生。

马丁・路德说:“即使世界明天就要毁灭,我今天仍要种下一株小苹果树。”珍爱生命,我们要敢于承受生命的重负。在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遇到的逆境、困难击倒,欺凌甚至被碾得粉身碎骨,要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正确认识周围的客观事物,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乐观的情绪。这不仅有利于自己的健康、自己的事业,而且能使人善待周围的人和事,使人与周围的客观世界保持和谐状态。的确,生命就是一张充满挫折、曲折的网。生活在这样一张网中,我们的生命也许会被磨得失去光泽,但只要我们时刻记着珍爱生命,完全会感受到“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整个星空;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的境界。

所以,要珍爱生命就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矛盾而选择死亡;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委屈而选择永远地离去;不要因为一个无心的误解而选择逃避走向绝望;不要因为一个不明不白的理由丧失生活的信心。是的,我们要珍爱生命,就要有敢于承担生命重负的勇气。面对生命的苦难,我们要像海伦一样说出“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的豪言壮语;面对生命的不幸,我们要像贝多芬一样喊出“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的生命之声;面对生命的挫折,我们要像桑提亚哥一样吼出“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毁灭他,但你就是打不败他”的生命强音。

珍爱生命,还要保持一份淡泊。我们要不断保持生命的本质,维持生命的原型,不被生活中的杂质所玷污,不被生活中的名利所沾染。淡泊,才是真正的生命原型。我们要像诸葛亮一样“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保持人生的无求境界。笑看人生的潮起潮落,繁华盛衰。珍爱生命,保持一份淡泊,我们要像齐白石一样“人誉之,一笑,人毁之,一笑”,坐看云起,笑对沧桑,“宠辱不惊,看厅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有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我们虽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完全可以扩展它的宽度;我们虽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我们可以时时展现笑容;我们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我们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二、走出愚昧

谁也不知道,那个在伊拉克战火中瞪着大眼睛依偎在母亲怀里的小孩子,如果能够获得足够好的教育,可能成为另外一个爱因斯坦。谁也不知道在中国的偏远的小山村的一个孩子,你若给他一把小提琴,他可能会成为新的贝多芬。知识改变命运,走出愚昧,拥有知识,走向自由。

1.第五种自由。

美国人西摩・圣约翰在1955年10月10日的《星期六周报》上发表《第五种自由》一文,在众所周知的脱离贫困、无恐惧、宗教、言论这四种自由之外,提出另一种自由,就是达到自己最佳水平的自由 (The freedom to try our best) ,用一句简洁的话说,就是每个人都有使自己的能力达到最高水平、成就达到顶峰的机会。它是前四种自由之基石,因而它是一种最基本的自由,具有基础性作用。这种自由可以说是“尊重个性发展和以人为本的表现”。

摩西认为,在这里,民主就是因人而异;追求严格、迎接挑战也不是降低幸福,相反,所有的进步和发展都来源于挑战和随之而来的反应,没有挑战,就没有反应,就没有发展和自由,因此,对学生来讲,一定要选择有挑战性的课程、要求严格,提供给他们失败的权利以及让他们懂得最好的价值观。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机会上学的孩子会有发展自己潜能最大化的可能,也不能理解一个机会不均等的环境下的孩子会有更大发展。所以,由此可以看出,第五种自由的核心思想就是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因人制宜,激活个人潜能,使人的各种能力发挥到最大值。

当然,关注生命与严格要求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严格要求与关爱的度。严格要求学生应以充分尊重学生为基础。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教师关心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2.做个有学问的人。

一个人要“有学问”,首先必须多知、多闻。这里所说的“多知多闻”,可以是“知道很多领域的事情”,比如孔子,从朝拜礼仪到驾车射箭都知道,既懂军事,也懂“政治经济学”,此可谓“广博”。另外,多知多闻也可以指“在某个专门领域知道得比别人多”,此可谓“专深”。需要注意,广博和专深并不是对立的。有些人可以在多个领域都很专深,一个在某一领域比较专深的人,对相邻领域也必然所知较多。

其次,要将所学知识系统化,要掌握做学问的方法。经过严格学术训练的人,研究什么都通。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就不知道怎么“做学问”。

再次,有了系统的知识,还必须能够灵活具体地运用,才算真的掌握了知识。多知多学,博闻强记,自成系统,又能够灵活运用,这就叫“才学兼备”,已经可以说“有学问”了。但对更高层次的真正追求学问的人来说,有才、有学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有识”,即有“识见”,有发明,有创新。“有识”应该是建立在“有学”和“有才”的基础之上的。无学无才,却急功近利,非要追求“有识”,那只能是自欺欺人。

3.终身学习。

人是具有无限潜能的存在,也是追求其无限潜能发挥的存在。人类的进展,就是人类的潜能的外化和进展。因此,作为一个生命,作为一个人,他对自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具有不可遏制的动力和冲力。去发展自己,去实现自己,去实现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使命,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唤醒受教育者的这种生命意识的教育,这种意识显然就是终身学习的意识。

终身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我们每个人都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充实、提高自己的智慧与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走在时代的前列。未来的优秀人才应该是“通才”与“专才”的统一。

终身学习是享受精神幸福的终极目标。人类学的研究表明,相对于动物而言,人的原始特性在于:生理构造上的未特定化、反应机制上的未确定性、生存功能上的不完备性。因此,对人而言,学习还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历来为人类所重视。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人的本质得以全面复归,社会由追逐知识回归到人本身,因为知识是人脑的创造物。人是知识的创造主体,也是知识创造的目的,同时还是知识运行的载体。由于知识价值的扩散,人的价值就在更高层次上回复。

因此,终身学习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它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为主,可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

三、自我实现

人是万物之灵,在我们的成长中,之所以能使自身存在的一些优秀品质得到充分的发挥,并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这些优秀的品质,是因为自我实现是人本质具有的最高需要。也可以这样说:我们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追求自我实现。

1.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根据马克思的文本,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有三个界定,即,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三个界定不是彼此孤立、互不相干的,而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只有从这三个界定及其内在联系上考察人的本质,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

我国学术理论界对“劳动是人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个界定多有论述,而对“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一界定则论述很少。事实上,“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个界定,从某种特定的角度来看,在内涵上比前两个界定更深刻,在外延上比前两个界定要宽泛,它不仅涵盖了前两个界定的内容,而且揭示了前两个界定的原因,在不少方面超越了前两个界定的范围。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一界定,是对前两个界定的综合。

首先,需要受分工及人们在分工中所处地位的制约。一般说来,在具有固定专业划分的自发分工中,由于人的活动极其单调,而人的需要也就极其狭窄和贫乏,个人的发展就是片面的、畸形的。只有那些在分工中处于有利地位的人,才能从事较多方面的活动,产生较多方面的需要,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曾以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的伟大现实主义画家拉斐尔为例,说明人的需要受社会条件制约的情况:“和其他任何一个艺术家一样,拉斐尔也受到他以前的艺术所达到的技术成就、社会组织、当地的分工以及与当地有交往的世界各国的分工等条件的制约。像拉斐尔这样的个人是否能顺利地发展他的天才,这就完全取决于需要,而这种需要又取决于分工以及由分工产生的人们所受教育的条件。”

从上述对这些制约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的多种社会条件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个界定,比起“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界定,所涉及的社会条件的内容更加广泛。

其次,人的满足需要的创造性的劳动,不仅仅是满足需要的手段,而且其本身也将逐渐成为人的需要的内容,即成为人的一种需要。这种成为人的生活需要的劳动,将激发起人的更高的劳动热情,使人的本质得到更充分的展现。这时,“劳动是人的本质”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这两个界定就合为一体了。

2.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需要。

关于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理论给我们许多启示。他的需要层级论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人的需要有不同的层次:最低层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其他依次为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与人尊),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理论的核心是自我实现。

纯粹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仍应向这个目标努力,因为越接近这一目标,我们的人生就越有意义,我们自身的潜能也就越能得以发挥。自我实现是在任何时刻任何程度上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而绝对不是一种最终的结局状态。比如说,假如你是一个聪明的人,自我实现就是通过学习变得更聪明,就是运用你的聪明才智。自我实现并不是等于说要做一些遥不可及的事,而是说实现一个人的可能性往往需要经历勤奋和付出精力的阶段。知道责任的分量,那么,每次的承担责任就是一次自我实现;知道努力的重要性,那么,努力做好你想要做的事也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并不是空中楼阁,它是茫茫大海中指引我们航向的灯塔,它是精神恍惚时启迪我们智慧的灵光。任何时候,都不应放弃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因为只有这样,我们在生活中才不会迷失航向,才不会混沌。

3.走向自我实现。

马斯洛考察了近代历史上包括富兰克林、林肯、爱因斯坦、贝多芬等38位名人的人生历程,他发现在这些人身上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征:了解并认识现实,持有较实际的人生观;积极地接纳自己、别人以及周围的世界;在情绪与思想表达上较为自然;有较广的视野,就事论事,较少考虑个人利害;能享受自己的私人生活;有独立自主的性格;对平凡事物不觉厌烦,对日常生活永感新鲜;在生命中曾有过引起心灵震动的高峰体验;带有哲学气质,有幽默感。总之,我们通常所说的独立、自信、务实等态度和作风对于个人的自我实现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渴求自我实现的人,马斯洛也提出了一些建议:要想成为一个充分发展的人,开阔的心胸、乐观的态度、长远的眼光和进取精神是必不可少的。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若整日纠缠于日常琐事,为一点小事而斤斤计较,只能徒耗时光;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时的挫折与失意在所难免,若不能乐观地看待,必将迷茫、困惑;无论做什么事都应从长远考虑,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一些不必要的困扰与羁绊;在人生的旅途中,不能有过多的驻足与停留,尽早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通过有效的途径,全力以赴,不达目的誓不休。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才可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