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安徽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安徽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安徽旅游业已经步入快速增长的黄金发展期,在拉动内需、带动就业、扩大开放、树立安徽良好形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对安徽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机遇进行剖析,阐述了安徽旅游“十一五”发展战略及其积极贡献。

关键词安徽;旅游发展;发展战略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前景最为广阔的产业,也是关联度大、拉动性强、市场需求旺、资源消耗少的综合性动力产业。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品位较高,分布较为均匀,发展旅游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和有利条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安徽中部崛起,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加就业,促进“三农”问题解决,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安徽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安徽省旅游业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安徽旅游业逐渐实现由单一产品向多元产品、小旅游向大旅游、自我发展向联合发展、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国际、国内旅游市场均得到进一步拓展,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逐步形成体系,旅游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1.旅游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安徽省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两山一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关于加快发展皖西旅游产业、促进扶贫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了《安徽省旅游条例》、《安徽省旅游市场管理办法》等法规条例,并将旅游业列为“861”行动计划中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在开发生态旅游、打造红色旅游、推进环巢湖旅游、促进皖北旅游升温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基本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2.旅游产业地位显著加强

入境游、国内游、出境游全面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五”期间,先后完成了《安徽省旅游总体规划》,《“两山一湖”旅游总体规划》、《环巢湖旅游发展规划》、《安徽省生态旅游规划》及大多数市、县的旅游发展规划。2006年全省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构建安徽旅游三大板块,形成以黄山为龙头、“两山一湖”为重点、三大遗产为品牌的大皖南国际性旅游区;以合肥为中心、巢湖和大别nJ为依托、两小时高速路程为半径的泛巢湖国家级旅游区;以毫州为重点、“两淮一蚌”为主轴、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新皖北区域性旅游区。“两山一湖”地区整体联动问题取得实质性进展,初步形成了全省首个无障碍旅游区。全省拥有6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6处国家级风景区和自然保护区,35个国家地质和森林公园,5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6个A级以上旅游景区,39个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全省旅游产业格局更趋和谐科学。

3.旅游基础设施明显完善

着力提高旅游景区可进入水平和旅游设施的服务接待能力,合徐、徽杭、沿江、合铜黄等高速公路相继建设,合宁、合武、铜九等铁路全面开工,合肥、黄山机场扩容升级加快推进,长江、新安江“黄金水道”旅游功能得到加强,重点旅游区通讯、水电、食宿等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到2006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700公里,铁路通车里程3000公里,境内外航线50多条,旅游星级饭店389家,旅行社662家,旅游车船公司20多家,旅游服务设施、旅游配套设施、旅游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4.旅游产品结构日趋合理

在巩固和提升传统观光旅游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加大了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产品的培育和开发力度,形成了一批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注重旅游六大要素的协调发展,对购物、娱乐两个薄弱环节进行了积极探索,连续10次举办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交易会。经过多年培育,黄山世界遗产游、徽州历史文化游、新安江山水画廊游、九华山佛教文化游、天柱山禅宗文化游等产品快速成长,休闲度假、商务会展、红色旅游等新产品不断涌现,全省旅游产品体系日趋完善。

5.旅游投入体系多元发展

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国家发改委、国家专项资金,不断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多元资本投入旅游业发展,取得较好成效。成功开发花山谜窟、颍上迪沟、绩溪龙、旌德江村、鲍家花园、恩龙山庄、庐江金孔雀、阜阳生态园、淮南八公山、马鞍山盆山、合肥岱山湖、石台和祁门牯牛降等新景区。非国有资本正在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民营、个体旅行社占60%以上。

6.旅游区域合作多盟紧密

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加强对入境和沿海、周边市场的宣传促销,初步形成区域联合、政企齐动、上下互动、整体联动的新型促销机制。与国内12个省市签署旅游合作协议,成功打造并举办了“中东部旅游交易会”的合作平台,先后建立了江、浙、沪、皖旅游合作机制和皖、浙、赣旅游合作框架,黄山加入了“15+l”旅游城市体系,黄山、池州、宣城、滁州等市加入了长三角旅游城市联盟。在国际合作方面,40家旅行社开展出入境旅游业务,15家境内外知名酒店集团来安徽省经营,旅游企业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

7.旅游行政组织与队伍建设明显增强

全省105个县(市、区)先后有88个设立了旅游机构,旅游工作基本上覆盖到了所有县(市、区)。旅游人才培育、引进力度不断加大,旅游考评体系逐步完善,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178万人,年均增长11.8%,初步培养和建立起了一支旅游管理、旅游执法、旅游服务队伍。

8.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日趋重要

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日益显现,贡献率不断提高。2005年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5.74%,2006年全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6.7%,旅游对财政的贡献率、对就业的带动作用以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意义、战略意义日益显现。

二、安徽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问题与对策

总体上看,安徽旅游业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质量提升的良好态势,为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发展不足的矛盾还十分突出,与先进地区的差距还比较明显。具体分析有以下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低层次,注重短期利益;资源优势没有充分转化成经济优势

目前安徽省相当一部分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不高,深层次挖掘不够。从面上看,城市一般化,景区城市化,农村庸俗化;从点上看,盲目开发,无特色开发,在开发利用的同时没有给予必要的保护。安徽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厚,北有老子、庄子等思想家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南有徽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和以黄山为代表的自然景观资源,但因仅仅只是开发几个景区点,简单局限在单一的观光旅游上,其旅游带动作用无法体现,这些资源的优势无法充分运用并转化成经济优势。

因此,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一要注重综合性开发,断提升品位、提高档次,把安徽省资源优势用足用活,科学开发,以此达到可持续发展。二要突出政府主导,注重整体开发,在全面提升传统景区景点的同时,进一步加快新兴景区景点开发步伐。三要注重文化开发,要让丰厚的文化因素深入到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着力培 育更多具有安徽地域文化特色的精品景区。

2.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品缺乏文化内涵

安徽省目前成熟的旅游产品中,观光产品依然占据主体地位,休闲度假、商务旅游、文化观光等产品较少,这不仅影响吸引力,也制约了游客逗留时间和消费支出。旅游产品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文化类旅游项目,开发深度不够,部分景点与趋同国内其他景点,不具备独特性,缺少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

因此,在旅游产品建设方面,一要注重旅游产品的个性化和多样化,充分挖掘、整合、发挥安徽省各类资源优势,大力开发适应各类旅游需求的新兴旅游产品。二要建设复合型的旅游产品,把观光、度假、特种旅游相结合,把人文、自然、社会资源相结合,加强商务、会展、购物、文化娱乐以及工业生产等城市特色旅游产品开发做出特色,打响品牌,开创安徽旅游产品建设新方向。三要注重旅游产品的独特性,要研究安徽的优势何在,扬长避短,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打造唯我独有的产品品牌。

3.缺乏联合营销战略;科技含量普遍较低

安徽省大旅游发展体系尚未形成,难以产生合力,旅游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存在壁垒。旅游业发展中涉及的多个行业和部门自成体系,管理上缺乏全面性和协调性,难以形成合力。企业主体作用不明显,项目拉动能力较弱,多元化投入力度不够,发展机制不活。包括安徽省重点发展的“两山一湖’’地区,其景区景点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旅游策划营销水平和系统性不强,没有把网络技术的优势充分运用到旅游市场营销当中去。缺乏高质量、高品位、高科技的旅游营销策略。许多旅游企业在经营运用过程中,手工劳动较多,缺乏对高科技、新技能的运用。

因此,在旅游营销强化方面,一要加强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的策划。在认真分析旅游目的地特色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和市场需求来科学打造安徽独有的旅游形象,并为更多的人所熟悉。精心策划一些体现安徽特色、具有广泛影响的旅游活动品牌,使之成为推介安徽旅游、展示安徽形象、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平台。二要营销含量高科技,以高科技的旅游营销支持,提升旅游业的规范化、智能化、信息化。三要认真研究旅游客源结构,加强市场细分,加大对重点目标市场的促销力度。

4.旅游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弱;市场层次不高,经营粗放

安徽省旅游企业上市公司只有一家,抗风险能力较弱。在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方面,安徽省旅游产业的投资主体以国有资产资本为主,许多企业尚未引入现代企业制度,致使资本扩张与合并、企业兼并与联合存在一定困难,也增加了旅游企业改组改造的成本。现代旅游企业、现代旅游行业组织没有全面建立,缺少具有竞争力的大集团。安徽省旅游企业多粗放式经营,旅游企业的诚信经营普遍较差。把安徽省作为第一目的地的游客比重较低,特别是受旅游线路、中心城市等方面的制约,游客再批发、市场再延伸严重不足。

因此,在旅游经营管理方面,一要适应旅游业高度市场化的特点,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壮大旅游企业规模,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理顺管理体制,激活经营机制,探索资本经营,增强企业竞争力。二要全面放开旅游市场,把旅游业作为全民创业的重要阵地,坚持“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多种经济成份投资旅游资源开发,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的旅游发展机制。要充分调动群众发展旅游的积极性,大力推进旅游景区景点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三要打造旅游企业品牌,培育若干旅游企业“航母”。发挥旅游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以产权为纽带,以利益为导向,加强区域内旅游资源整合,继而在更大范围内加强合作协作,全面提升旅游经营管理水平。

5.旅游产业链条不长;旅游收入中各要素比例不够均衡

一些地方旅游发展主要还停留在饭店“床板经济”、旅行社“拉练经济”、景区“门票经济”等上,产业带动力不强。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不够配套,安徽省游、购、娱只占平均消费总额的38%;购物消费仅占总消费的20%左右。

因此,在增加旅游消费方面,一要强化综合性经营。改变安徽省旅游企业比较单一经营为主的模式,拉长企业的经营链、服务链、客人的消费链。二要完善旅游要素,尽可能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用老产品来扩大新市场,用新产品来巩固老市场,解决游客常住、常留、常来、多买问题。三要通过文化性经营创造出差异,创造出特色和吸引力,突出个性化,吸引高端客人。

6.旅游发展目标单一,综合效应差;目标体系建设不足

目标近视,没有战略眼光。有的要么只顾经济效益、有的要么只强调开发等。旅游业的综合拉动作用表现不够突出,经济目标、文化目标、环境目标等和谐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因此,在旅游发展目标方面,一要突出全省旅游发展的大格局,使皖南、皖中、皖北全面启动升级,加快形成南北并举、城乡联动、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二要挖掘整合安徽丰厚的地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使经济目标、文化目标、环境目标等和谐发展,进而实现创收、创汇、创利。三要重视环境建设,这是提高旅游业竞争力的关键。不仅要重视景区景点和配套设施等硬环境建设,通过发展旅游保护环境,通过保护环境又促进旅游发展,更要加强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旅游发展的软实力。

7.旅游管理和质量不具有明显优势

安徽省旅游多元化投入体系正在形成,但总体规模偏小。投资总量不足,特别是省外资本、民营资本投入偏低。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落实政策不够到位,招商引资受到一定影响,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安徽省国有大型旅游企业改革相对滞后,旅游企业在资金实力、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不具有明显优势,旅游的国际化水平和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促进和提高。省内旅游景区景点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因此,在旅游管理和质量方面,一要建设“诚信、和谐”旅游的长效机制,促进旅游行业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机制,强化窗口行业的旅游服务意识,积极开展旅游城市、旅游景区和星级酒店等创建活动,提高旅游服务的国际化、标准化水平,为游客提供“人性化、亲情化、个性化”的服务,全力打造安徽旅游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二要在安徽省国有企业改革整体上实现突破进展,企业是产业的支撑,龙头企业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安徽旅游要做大做强,必须要加大旅游企业改革力度,通过行政的、经济的、市场的手段,特别要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大力推进各种形式的联合重组,构建更加合理的产权结构和更加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三要加强旅游资源整合。通过市场化运作,实现资源与资本的有效结合,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在坚持整体规划和有利于资源保护的前提下,以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旅游景区景点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

8.旅游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

旅游人力资本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安徽省旅游业缺少懂经营会管理的旅游综合人才,缺少高端旅游项目创新策划的专门人才,缺少高水平的旅游研究机构,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人才流失,这种情况 严重: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人才开发工作不平衡、人才结构不合理等现象较为突出。安徽省旅游人才相对集中在黄山、合肥等旅游发展较成熟的城市,缺乏高级职业经理人、高级技师、人力资源管理、出境游业务经理、韩俄小语种导游等人才,更缺乏复合型、协作型、创新型人才。

因此,在旅游人才建设方面,一要建设一支适应跨越式发展要求的旅游人才队伍。抓紧建立健全适合省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有步骤地选派业务骨干到境外深造和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人才。二要把加强全省全行业的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作为壮大旅游产业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建设一支业务精通、服务一流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三要充分发挥现有旅游院校和各级旅游培训机构的作用,聘请国内外旅游专家为我省旅游发展提供决策咨询、规划设计、市场促销和业务培训。

三、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战略

坚持旅游发展指导思想,围绕一个目标,落实两项任务,打造三大板块,强化四条主线,坚持五个统筹,重点六个突出,实施七大战略。

1.一个目标

建设旅游大省并向旅游强省推进。

2.两项任务

把旅游产业建设成为安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把安徽建设成为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

3.三大板块

(1)大皖南国际旅游区。按照国际化、现代化理念开发开放以黄山、九华山为中心的皖南旅游区的旅游资源,广泛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本参与建设,促进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现代艺术品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挖掘和展现旅游的徽文化、佛文化、道文化内涵。发挥航空、高速公路、铁路、水运立体交通网络功能,与长三角城市和省内城市联动发展,尽快建成无障碍旅游区,推进旅游国际化进程,形成以黄山为重点、“两山一湖”地区为依托的世界级旅游观光度假胜地,把九华山打造成世界级佛教圣地。

(2)泛巢湖国家旅游区。充分发挥合肥省会中心城市的聚散功能,整合周边2小时高速公路车程内的人文自然资源,特别是巢湖湖泊温泉资源、六安大别山生态、红色资源、安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柱山山岳观光和禅宗文化资源、黄梅戏和桐城派等文化戏曲资源,以商务、文化、休闲度假和生态旅游为重点,实现安徽旅游中部崛起。结合合肥现代化滨湖城市建设,积极创建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对皖南、皖北具有衔接带动作用的国家级旅游区。

(3)新皖北区域旅游区。以毫州为重点,以“两淮一蚌”为主轴,以凤阳、寿县为两翼,以历史文化旅游为主题,打造历史访古、老庄文化、淮河风情和红色旅游等品牌,形成新的区域旅游基地和新的旅游增长点。

4.四条主线

(1)呼应“马芜铜宜”沿江城市群建设,开发“沿江一线”的都市旅游和商务旅游。充分发挥长江及沿岸地区的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生态、度假旅游和黄金水道旅游,重点打造“长三角”后花园,建成省级旅游度假区。

(2)响应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积极构建面向长三角、沟通省内外的城际旅游走廊,开发毗邻“江浙一线”7市23县假日旅游和休闲旅游。

(3)策应文化大省建设方略,开发徽文化、佛教文化、老庄文化、遗址文化等“文化一线”的文化旅游和特色旅游。以“两淮一蚌”重点城市群建设为基础,深入开发历史文化名城毫州、凤阳明中都、寿县古城等沿淮市县人文自然资源潜力,打造全国著名的文化旅游项目和沿淮省级休闲度假项目,推出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和科教型、修学型、益智型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逐步使之成为我省旅游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4)适应红色旅游发展形势,依靠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开发“红色一线”教育旅游和扶贫旅游。抓住省委、省政府加快老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机遇,积极与河南、湖北形成区域互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把旅游业发展成为老区群众的富民产业、新农村建设的带动性产业。

5.五个统筹

(1)统筹区域协作,构筑南北互动、东西联动的区域旅游大格局。

(2)统筹旅游六要素,加强娱乐购物环节,推进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3)统筹产品开发,建设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等发展体系。

(4)统筹市场开拓,超常发展国内旅游、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范发展出境旅游。

(5)统筹可持续发展,形成资源保护型旅游开发方式、环境友好型旅游消费方式和质量效益型旅游经营方式,实现旅游业科学发展。

6.六个突出

在重点打造“三大板块”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目标定位,明确主攻方向,凸显各个重点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增强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指向性。重点突出6个方面,即:突出黄山,打造以世界遗产和徽文化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九华山,打造以佛教圣地和自然生态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大别山,打造以原生态和红色旅游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天柱山,打造以地质地貌和禅宗文化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巢湖,打造以滨湖城市与商务旅游为品牌的旅游区;突出毫州、寿县古城,打造以淮河流域文化为品牌的旅游区。

7.七大战略

(1)政府主导战略

坚持政府主导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行业指导和市场监管,更加有效地发挥政府在培育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环境、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的重要组织、领导和推动作用。创新旅游发展观念,提升旅游发展中的协调能力,形成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协调各相关单位、部门积极研究促进我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出台进一步支持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消除行业、区域、资本投入壁垒,促进资源整合,实现旅游业联动发展。

建立对各市旅游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制度,各级政府要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行业协调管理职能。各市和旅游重点县应成立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建立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在发展旅游产业中的指挥、协调作用。

(2)东向带动战略

按照“东向带动、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快推进旅游业与长三角经济区的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与周边省份合作构建无障碍旅游区,逐步实现旅游体制接轨、旅游市场融合、旅游产业东向带动。坚持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纽带,推进安徽省旅游业与东部、中部和西部省份区域合作,向东融合、向中做大、向西拓展,形成互动。建立旅游产品链和旅游精品线路网络,实现省际区域联动,支持沿江、毗邻苏浙市县旅游区率先融入、率先突破。以拳头旅游产品带动省内区片发展,以城市发展带动乡村的发展,着力推进“南北互动”和“城乡联动”。

深入开发“长三角”旅游客源市场,进一步增大江浙沪游客对我省旅游经济的贡献率。充分利用杭州休博会、上海世博会的机遇,重点推出“名城(上海)+名园(苏州)+名湖(杭州)十名山(黄山、九华山)”和“千岛湖――黄山”等华东精品旅游线路。加大与省内外宣传、建设、环保、卫生、新闻出版、文化、经贸、民族、外事、宗教、台办等部门的合作,多渠道宣传推介安徽旅游,把招商引资、对外友好、文化交流与旅游结合起来,根据 发展需要和可能,有选择地与周边省份合作或与联动部门合作,共同投放多形式的安徽旅游形象宣传广告。

(3)企业驱动战略

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旅游企业制度,鼓励、扶持旅游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旅游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导和支持国内外大型企业、多元资本参与安徽省旅游企业的改造和重组,以多种形式培育和组建一批大型旅游集团、旅游公司、旅游景点和旅游项目。

支持安徽省大型企业跨区域合作,利用品牌、资本、技术等优势,实现全国性和区域性的网络化经营。争取利用各种支持中小企业扶持基金(资金),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向经营专业化、市场专门化、服务细微化方面发展,建构具有较强活力的中小企业网络。探索建立旅行社批零体系,推进旅游饭店连锁经营、景区(点)集团化、旅游运输联合化及导游服务公司化的发展。

(4)项目牵动战略

以项目集聚生产要素,扩大旅游投入,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建立旅游项目库,增强旅游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抓住海外和沿海资金向内地转移的机遇,策划一批适应市场需求、有利于推动我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大项目,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和民营、个私资本人皖开发。

做好旅游项目储备工作,对重大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形成“储备一批、论证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工作机制,严把旅游项目申报、审批关,杜绝低水平开发和重复建设。加大科技成果和现代技术在旅游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推广运用,实施旅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旅游景区(点)环境容量控制制度。加强重点旅游区和重要旅游线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建筑物的设计控制。改善旅游集散地和旅游景区(点)生态保护和环境卫生工作。

(5)市场拉动战略

确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旅游发展理念,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建立和完善“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和部门联合、企业联手、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模式,加强与我驻外机构、国际旅游组织、华人华侨社团、境内外旅游客源地的旅游机构、新闻媒体等的合作与交流,实现国内、国际旅游市场的双突破,即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在区域细分市场上寻求突破;以国际市场为重点,在旅游发展外向度上寻求突破。

以长三角旅游客源市场为我省国内市场的重点,通过强有力的促销,努力把江浙沪高位旅游的“势能”转变成安徽旅游发展的“动能”,依托长三角地区推进我省与国际旅游市场的接轨。

制定旅游宣传促销奖励政策,对直接招徕海外游客和组织旅游包机、专列、专船等旅行社予以相应激励。

(6)产品互动战略

继续提升传统观光产品,打造以黄山为中心的皖南国际旅游区精品产品。完善建设以“徽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系列。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康体健身娱乐产品、红色旅游产品、黄金水道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科教旅游产品等专项旅游产品。

支持各地举办富有特色和文化内涵、具有广泛参与性的大型节庆活动,提高举办地知名度,吸引和招揽海内外游客。政府主办的大型节庆活动,要讲求质量,注重效益,并逐步过渡到由企业或中介组织承办。

鼓励社会各界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会议、博览交易、文艺演出、体育赛事、科技交流等会展活动。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创办节庆会展企业,大力发展会展商务旅游。

(7)人才推动战略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按照建设旅游大省和全国著名旅游目的地的要求,制定安徽旅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充分发挥全省大中专院校尤其是旅游院校的办学优势,加快培养高、中级旅游管理人才和技能型实用人才,到2010年,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与队伍建设基本完善。积极引进旅游经营、管理、营销、策划等各类人才,建立完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优胜劣汰竞争机制。

坚持旅游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和上岗、在岗培训制度,全面开展在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旅游行业队伍整体素质,使旅游企业经营管理负责人持证上岗率提高到80%以上;外语导游、特别是日语、韩语、法语、德语、俄语等语种导游人数明显增加。在迅速完成本地旅游营销人才储备的前提下,实现专业旅游营销咨询机构介入和融通,从而为安徽旅游资源深层开发和高效运营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