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软件技术专业编程课程的有效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软件技术专业编程课程的有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当今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软件企业需要大量的软件编程人员,招聘出现“用工荒”,但每年大批毕业的软件专业的学生却很难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地”的怪现象。究其根本原因,学生编程能力不能满足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归根结底学校的教学和企业的需求脱节严重。“学生的学习基础薄弱,素质低下”成为了软件技术专业编程课程的最大障碍,如何能够提高软件专业学生编程能力,课堂有效性变成了关键。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准确把握课程定位,明确教学目标,设计适合的教学计划,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软件编程课程课堂有效性。

关键词:软件编程课程;激发兴趣;课堂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TP311.5-4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在我国目前表述最为完整的当属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该文件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已经发现的规律、定理为经济社会提供直接服务。也就是说,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从教育类型区别于普通教育,从教育层次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征。

软件技术专业就是符合这一显著特点的高职专业。但据调查,目前软件技术专业高职学生软件编程能力不强,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课堂教学比较枯燥,知识点难于理解,学生前期学习基础薄弱,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因此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软件编程课程作为软件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专业课程中占据了“半壁江山”,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软件编程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只看课堂的教学效果如何,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否利用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实践中来,能否提高学生利用拓展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1 情感有效性

教师应该注重和学生的情感交流。教育心理学专家经过实验表明:学生在心理压抑和情绪不良的情况下,其学习潜能只能发挥25%左右;而当他们在亢奋心理和愉悦心境下却能发挥学习潜能85%以上。这表明: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愉悦的学习心境是很重要的。如果教师以一种领导、权威、控制者的身份参与教学,只强调知识技能,往往给学生以压迫感,让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想要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首先要表现出丰富的情绪来感染学生。一个温暖的手势,一束真诚的目光,一腔关切的语调等等,都会以信号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这些都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这些都能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与自我成就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时刻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

2 兴趣有效性

软件编程课程不仅是抽象、难于理解的课程,而且它还是所有软件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核心课程;高职类院校的学生本身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起来容易感觉枯燥无味,学生难以坚持。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应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变换多种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还要保持住这个兴趣,将知识和趣味融合在一起。

2.1 教师应该了解课程定位

对职业教育而言,教学的有效性,始终不能忽略的是它的价值属性。作为本专业的教师应该对本专业的产业、行业都有所了解;对于相关企业的就业岗位、企业对员工技能要求了然于胸。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明确能力目标,设计本专业课程体系,明确当前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以此制定相适应的教学计划。不能仅仅按照传统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只关注教材理论知识和达到教学目标这两点,更应该思考现在培养的方法是否已经落后,或者所教授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未来就业或创业有没有用处。

因此,首先要明确目标岗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再根据岗位定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按照工作过程系统设计,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最后再制定教学计划。

2.2 明确教学目标,改变授课理念

软件技术专业涉及的内容非常庞杂,在不同的行业、企业中会使用不同的技术,在不同的项目中也会使用不同的技术,在技术选择上我们遵循了实用原则和80/20原则,以及更加灵活的授课理念

(1)实用原则。所讲授的技术一定是能够解决现实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技术。比如,假设我们在购买服装,关于服装裁剪、印染、定型原理我们就不会花费精力去学习,因为这些内容在选购过程中几乎不会用到,而这些则是服装加工人员最迫切需要掌握的技术。因此课程的主要内容也集中在如何解决软件开发项目汇总所涉及的技术工具、技术框架、开发流程和编码调试经验等方面,而不是死记硬背各种名词解释、程序代码。一句话,就是要使用这个技术能解决实际问题。

(2)80/20原则。有两层意思:第一是重点讲解企业中80%的时间里使用的20%的核心技术,而那些80%不常用的非核心技术则弱化讲解,或者只作为介绍或拓展了解;第二是花费80%的精力才能学会的20%的不常用的技术不讲解。

(3)逐层深入,而非一步到位。对核心技能进行拆分,分段讲解,层次逐渐递进。

(4)逐层细化,而非一次铺开。对于部分技能,第一次讲解时只介绍基本的、常用的技术细节,其他技术细节将在案例、项目中需要时再讲解。

(5)分解任务,逐步细化。每一门具体课程必须明确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做到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来设计课程,使课程设置与工作任务相匹配,使每一门课程的开发与整个课程体系相一致,前后衔接,逐步细化。还要理顺课程与课程间、课程内项目与项目间的工作逻辑主线,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来组织课程内容,依据主要解决什么问题来决定主要讲授哪些知识点,专业课程要明确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进而在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间建立关系。

2.3 使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1)案例为主线,师生互动。在课程中,教师采用实际的开发案例来组织教学内容,通过一个案例或小项目的讲解来引出技术内容,要求学生跟随教师逐步完成一个类似的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一味的教授或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应该采取师生间相互配合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同时,在案例选择上,应选择与企业应用相近、实用性更强的内容,同时也尽可能地融合案例的趣味性,并加强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案例内容。通过这种案例教学的方式,学生不会迷失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同时会具备更多的行业知识和项目经验

(2)边讲边练,训练思想。在授课过程中根据技能点进行划分,讲解后即刻进行练习,从而加深印象,提高学员的学习效果。通过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合理地将技能点的讲解与练习融合到一起,充分利用课时,在边讲边练的过程中,对每一个技能点做到深刻理解,并能按实际需求灵活运用。

3 作品有效性

3.1 以动手能力为合格目标,以项目经验为学习目标

软件编程专业的考核应该从两方面进行考查:一方面考查代码、注释、文档书写的规范性、严谨性。因为现代项目要求合作,代码、注释、文档规范、严谨是团队开发的基础,没有人能看得懂的代码,不管自己觉得写得如何漂亮,终将被称为“垃圾代码”。只有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动手实践,才能具备熟练、规范的编码和调试能力,具备真正实用的技能,才有可能被称为应聘者中“有项目经验的人”,成为一名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从而在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中拔得头筹。另一方面考查软件的编程、测试能力。软件技术专业中主要是强调测试能力,因为软件编程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主要以完成项目来考察学生的创作或创新能力。因此考试要求每组项目都至少添加一个新功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编程能力和代码测试能力,也使得学生的思维和创作能力得以自由发展。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联系实际进行创造。通过完成这些作品,让学生学会观察事物,运用掌握的知识点,并将编程技术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2 沟通始于心灵,成于行动

现代企业重视团队合作,成功的项目没有一个是靠一个人单独完成的,都需要依靠团队的配合协作来完成。因此,在考试中采用分组的形式来完成项目,不仅在项目制作工程中能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交流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而且在其后的作品讲解、互评过程中能够锻炼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通过不同团队之间的互相点评可以使学生相互学习、开拓思路,在以后的实践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增强学生学习的竞争意识。通过学生们对本团队作品的自评、互评,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表达、沟通能力。

软件编程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研究课堂,不断改进课堂,只有这样,课堂教学观念才能得到全面更新,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教和学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相互适应,学生才能学到终生受益的东西;课堂才能成为对思想开放的课堂,教学和就业岗位才能实现稳步对接。惟有如此,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才不会脱节,学生学习兴趣才能长久保持,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有效。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布鲁纳.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3]唐宜泰.浅谈高职学生的“学以致用”[J].科学咨询,2011(06).

[4]刘智,张小川,涂飞.软件类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215).

[5]陈杰.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中的需求分析[J].集美大学学报,2009(02).

[6]张洁香.职校计算机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剖析[M].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09).

作者简介:张梅(1981-),女,甘肃兰州人,教师,助教,本科,研究方向:.net软件编程。

作者单位:兰州外语职业学院,兰州 7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