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高平面构成教学水平之我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高平面构成教学水平之我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了解平面构成的目的和本质;探讨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特点,理论的阐述过于简单,形式法则与现实生活脱节等提出利用直观有趣图形、在生活中挖掘平面构成的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平面构成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图形创作的能力,是为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设计创造能力及审美能力。

【关键词】平面构成;特点; 脱节;创新; 改革

【Abstract】Understands the plane constitution the goal and the essence; The discussion in the teaching exists now the ques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the theory elaboration is too simple, the form principle and the real life come apart and so on to propose that the use direct-viewing interesting graph, unearths the plane constitution in the life the element to stimulate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stressed that the plane constitution the goal is raises the student graph creation ability, is to guide and raise student’s thinking in images ability, design creation ability and the esthetic ability.

【Keywords】Plane constitution; Characteristic; Coming apart; Innovation; Reform

平面构成,主要是对艺术思维的训练,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正确审视美,灵活创造美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初步了解艺术创作中一般的艺术思维规律、形式表现规律和艺术的基本表现语言。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日本着名构成教育家朝仓直巳先生说过:“一位优秀的设计艺术家,需要有敏锐的美感及丰富的创意,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思维。”如何使画面具备美感,如何创造美的形式,如何在平面上创造出“有意味的形式”,是平面构成研究的主要课题。

1平面构成特点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按照美的视觉效果,力学的原理,进行编排和组合的视觉艺术,它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排列。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是设计中最基本的训练,是在平面上按一定的原理设计、策划的多种视觉形成,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分析、实验、最后通过思维方式开发培养的一种创造观念。其终极目标在于创新思维的开发和培养,从更深的层次理解形式美的原理与法则。系统训练各种构成技巧和形式手法,为提高设计综合能力打下基础。

2现有的平面构成教学特点本来构成类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图形创作能力,而现有的教材只重图示,轻理论,更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其缺陷在于:

2.1理论的阐述过于简单。我国的工艺美术教育是上世纪从国外引进,到现在为止表现出明显的滞后状态,几乎是“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一统天下。这种理性的工业社会产物的教学体系,愈来愈表现出忽视具象造型,画面表现机械、冷酷。

现在市面上的部分教科书,在章节分布上三成理论,七成范例,缺少图文并茂的精品教科书,不能充分地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教科书对理论的解释似是而非,仅用1/7课时去学习平面构成的三大部分“构成要素”、“错视表达”及“形式法则”等相关知识,如课本中:对正与负的形象的解释是;通常,人们觉得形象占有空间,在平面上形象往往被称为“图”,而其周围的空间被称为“地”。如果“图”在前面是主体,“地”在后面是背景,这种形象就是“正”的形象,反之,形象像平面上的一个洞,即是“负”的形象。在构成设计里,这种正与负的形象,在作品中是相互交织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们都是相对的形象,并无主次之分,这两种形象相互衬托,互相关联,使作品的形象严谨,空间更为考究“图”与“地”的关系并非总是很清楚,特别是当形象的一部分受框架或骨骼所切割时,何者为“图”,何者为“地”便不甚分明了,这种形象可看作“正”形。亦可看作“负”形提出这一点,为进行构成设计中的填色,提供了较多的方便与多样性。这样的解释试问那个学生能百分之百的理解,在练习时如何进行创意,学生只能在经验层面模仿前人已有的相关图例,无法真正实现调动学生艺术潜力和创新意识的目的。

2.2形式法则与现实生活脱节。我们现在所用的平面构成教材,大多重点都放在探索形式法则的“形式”推敲上,学生的作业模仿成分过多,形式味重,创造意味不强,忽略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其起源看,包豪斯时期康定斯基和伊顿等人就是用这种“基础课程”去训练学生的造型、审美和创意能力的,而时下《图形创意》教材中很多章节的理论来源可以在《平面构成》相关理论中找到,两种科目部分理论重复。所以,我们对《平面构成》这门课程教学应该有危机感。

学生不知道学了平面构成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用,缺乏兴趣,缺少创意的动力与灵感,只能照抄、模仿,基本上创作不出优秀作品。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不能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要让学生领略平面构成的美感,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联系现实生活,用现实生活中的范例(如建筑中的墙壁瓷砖、地板砖的排列充满了平面构成中的重复、骨骼、肌理等效果)来启发学生,是最直观的,只有感受到其中的美,才能产生兴趣,激发出创作的欲望。

3平面构成教学改革鉴于《平面构成》教学的滞后现状,教师除了在备课和教学方法上多花心思外,还可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如下的改革,这也是我这几年对《平面构成》教学的心得,颇受学生的好评。

3.1利用直观有趣图形,激发学习兴趣。根据中学生年龄特征,直观的图形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平面构成-基本要素》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什么是基本形,我充分利用了直观、有趣的图形(如用动画制作出由点的延伸形成线,再用线的横向推移形成面)来强

化学生的理解,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2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挖掘平面构成的元素。平面构成中的很多形式美法则都是来源于生活,经过艺术的加工提炼凝聚,使其程式化,如果教师在授课时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讲解,学生很容易理解。如前所述“正”与“负”的形象中,学生对“图”与“地”的关系不是很清楚,特别是当形象的一部分受框架或骨骼所切割时,何者为“图”,何者为“地”便不甚分明了,这种形象可看作“正”形。亦可看作“负”形,学生总是不能理解,教师结合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讲解学生很快就能理解。

图一:是黑色的花还是白色的花,那个是图,那个是地是没有分别的。

图二:是杯子还是两个人脸,那个是正,那个是负也是没有分别的。

图三:是黑斑纹马还是白斑纹马?是没有固定答案的。

这样贴近生活的事例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这种形象可看作“正”形。亦可看作“负”形,是为进行构成设计中的填色,提供了较多的方便与多样性。

在第二章《重复》中,位置重复和空间重复各只用一句话解释:“位置重复是指形象在骨骼中的编排位置重复。”“空间重复指形象均为正或负形”,再各配了一个范例。

这样的内容别说学生根本看不明白,就连部分教师都会犯糊涂。位置重复和空间重复的意义是什么?具备哪些形式美感?有什么作用等等都没有说明。因为光从重复构成的角度根本不可能说的清楚,只能归结为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那一类。这样的内容,教师教起来难度很大,学生作业练习时根本做不出有创意的作品,只能模仿。

如果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将其图案化,其意义、美感、作用等等都很容易掌握,如:

低球的纬线和瓦房、毛巾的垂直线都是平行的位置重复,但是在感觉上并不平行,这就是位置重复给人造成的视觉错觉现象,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

同样高、宽的条纹,由于方向的不同,高宽有了明显的变化。这就是位置重复和空间重复同时给人造成的视觉错觉现象,在很多领域都能应用。

3.3创新是观念,电脑和手绘仅是手段。如今是数字化社会,我们的构成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学习《平面构成》时用手绘制构成作业,首先要在纸上用铅笔打稿,然后用鸭嘴笔勾边,再用毛笔填黑色水粉颜料,若出一点差错,又得使用白粉拿描笔结合界尺修改,耗时费力。而若用Photoshop、CorelDraw等电脑软件代替其中的手绘技术训练,不仅速度快、质量好,且可反复修改,从而把时间和精力集中于构思和创意上。在传授平面构成理论的同时,结合电脑教学示范,诸如基本形的制作、骨骼、重复以及相关形式法则的范例制作等,使得学生知晓应用便捷的电脑手段即可完成复杂的构成作业。应该声明的是电脑和手绘都只是表达平面构成作业的手段而已,没有必要将二者割裂开来,而应根据不同类型的作业需要,选择表达的手段和工具。

综上所述,学习《平面构成》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设计创造能力及审美能力,在表现手段上,电脑和手绘没有高下之分,它们仅是工具和表现手段而已,而创意能力的培养才是平面构成教学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平面构成》课程是可以提升表达平面美的教学活动,其延展功效在于能够释放学生的创造力,发掘学生的艺术天赋。学生只有设计出格调清新、趣味盎然的作品才是教学成功的唯一评价。尽管课程的各阶段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注重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要求学生的作品除结合现实生活外,更重要的是要有创意,才符合时代的要求。这也是教师在课堂上必须加以鼓励和提倡的。

参考文献

[1]陈通顺.《图案》人民美术出版社

[2]张建新.《构成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日)朝仓直巳.《艺术·设计的平面构成》,吕清夫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4]刘书堂、周大光编.《平面构成法新解》,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5](瑞士)约翰内斯·伊顿.《设计与形态》,朱国勤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