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包装设计的迹与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关于包装设计,它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安全的送货,发展到今天已然成了一种艺术。它是触觉设计的典型,是与观众互动的设计,能让观者真是的感受到的设计。同时他也有静态的跟动态的两种触觉感受,静态是触觉肌理感,让人在观看的同时感受到触觉的心理。一种是动态的触觉感受,便是与观者互动,让观者也参与到设计本身,成为设计的一部分。
关键词:迹;象;包装;触觉
中图分类号:J5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076-02
一、包装设计中的迹与象
包装设计在最初目的在于运输产品,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是为了保证产品,它已经成为一种设计主流。它是艺术与科技的有机结合,由于科技的日益发展,包装设计的结构,包材的选择,以及印刷的工艺都是日新月异的。
关于迹与象,大多数在绘画中体现,观者只需要站在一定的距离观看便可以感知作品,而包装设计,可以从外观上给观者带来设计的愉悦感,同时还能从设计上,材料的选择上,设计结构上,印刷工艺上,带给观者触觉上的感知,传达出设计者的目的。这便是从另一种感知的迹与象。
包装设计中的迹:“迹,理也”、“像,迹也”
在包装设计中,关于迹的那么要从他的设计概念,要素与形式美感,材料,结构与印刷工艺几个方面来说,包装设计是种目的性十分强烈的设计,从设计者开始设计时起,关于“迹”的便已经开始发生了。在这个设计中概念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概念包括了设计的目的,它的功能,价值,类别。设计的过程中不单单要考虑产品的安全性,同时要给产品一个定义,“它是个手机,但不仅仅是个手机,还是华丽的,智能的,个性的,专属于你的手机。”
包装设计,必须按照形式美的法则,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虚实与疏密等基本的构图手法来组织设计要素,以求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在选材,结构与印刷工艺上的考究十分讲究。因为在这三方面的设计过程中,包括了视觉上的感受,同时也能传达出触觉上的感受。
在包装设计中的材料,最常见的有:纸,塑料,木材,玻璃,陶瓷,金属,复合材料等。在结构上,主要是为了考虑产品的安全性而设计,结构与形状大多跟举产品的形状与性质来考虑,也根据选材来做出设计。印刷工艺方面,印刷的种类很多,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有凸版印刷,凹版印刷,平板印刷,丝网印刷等。当然科学的发展,现在出现了很多新品种的材料,如太空材料,微生物材料,也同时在印刷方面不断的推陈出新,这也带给观者更多的新鲜感。
根据这些要求的精心设计与制作,最后的成品,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每个过程都得到细细的考究,这样所生成的产品,给观者带来无限的美感。首先是形状,形状的设计主要为了产品的安全,但是发展到今天,包装形状的设计感需求也越来越高,从内部容器的设计,到外部的包装盒子设计,都要一步一步的考究,达到最符合产品形象的设计要求。包装的结构形状与材料要同时考虑,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技术的不断更新,材料的选择也多了很多,但是,作为设计者不能盲目的最求材料的更新,而忽略了最后所要达成的效果,那样并无创意与美感。材料的丰富,只是为了给设计者更多的创意空间。给包装设计提供了无限的设计源泉,以下举出一些常见的材料:a气柱缓冲袋;b防静电包装袋;c蜂窝新型复合包装材料;d气泡包装;e帆布 f 纸和纸板;g软木板;h瓦楞纸板;I斜纹粗棉布;J人造毛;k泡沫塑料;l玻璃陶瓷;m麻布;n皮革;o充液塑料薄膜袋;p金属板;q有机玻璃;r纸浆包装模;s pvc(一种真空吸塑模);t橡胶;u太空材料;v毛毡;w发泡胶。不同的材料带来的机理感也不同,然后通过印刷工艺,最后达成一个完美的设计成品。印刷必须是设计与制版印刷完美结合,根据设计稿的不同,印刷的方法也有不同,印刷方法很多,有凸版印刷,平板胶印,凹版印刷,柔性印刷及丝绢印刷等。通过印刷的工艺技术来达成最后需要的成品。这样一系列的过程,都是在设计者考虑当中。
二、迹与象中的触觉感知
现如今,以平面视觉要素整合为中心的纯美学的传统艺术设计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观者的心理需求了。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触觉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它呈现出的是综合性的主观印象。它虽然没有视觉的灵敏度高,但是却更加真实而细腻。这样的真实感给带给观者更多感受,能够用触觉感知一个作品,能让观者有种参与感,实在感,真实感。也带给观者更多的愉悦感,同时根据不同的触感,会带给观者不同的新鲜感,这样在触觉方面,包装设计带给观者有不同于那些只能远看的作品的新鲜感,它使设计跟观者之间多了很多的互动,让观者能更真实的体会到这个设计的目的。
(一)触觉感知中所传达的美感
触觉美感分静态与动态两种。静态触感就如大多数熟识的产品设计一样,光是看在眼里,便已经有了初步的感受。如苹果公司所生产的系列电子产品,虽然是电子产品,应当以电子的高科技为主打。但是,苹果公司似乎并不满足于此。现在人们谈到苹果公司的产品,似乎人人都会想起它那平滑又略带有磨砂质感的外表,跟那个光滑略有反光的苹果标志。而且两者都采用同色的材料包装,但是因为材质上的差异,给人的感觉不同,但是又不会混淆。这便是设计者的精心用“迹”,让观者印象深刻。
这种选材的设计带来的是视觉肌理,通过眼睛就能引起我们的触觉的一种敏感作用。肌理也是表现出联想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肌理也会造成一定的视觉分量。包装中纸张或其他材料的肌理质感的不同,会令产品体现不同设计理念与文化特征。印刷工艺和包装制作的特别技巧也可突出包装的质感,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这种感受可以在包装上得到全方位的体验。这样的触觉感知,并不是一定要让人亲身感受到,而是利用人们的习惯性思维,通过视觉便传达给观者产品在材料上的精心设计,这样传达出的产品才更深得人心。
光是看到材质,便有了一定的思维感受,这样的习惯思维是由人们从不同的生活经历中慢慢累积的,这是个不容忽视的记忆思维。同时也会产生一种人们的惯性思维,看到什么便根据它去联想与它有关的信息。而材质便是最容易引起人们想起它的触感。这种触感从视觉上传达给观者,让观者不仅仅从外表上去感受它的美,同时也引材料引起的心里联想,感觉到设计品的触感,这样让观者更全面的理解到了设计信息。了解到了观者的心理思维,开始做“迹”的表现,这些材料便是设计者的精心设计,最后传达出的意图明显,光看着,也能体会到成像的触觉。
动态触觉,需要观者亲身体验。这样的触觉,更具真实感,是观者实实在在摸到了,并且参与到设计当中,这样带来的设计乐趣,不仅让设计者达到一种快乐感,同时也把这份快乐带给观众,需要观者的参与,这个设计才完美成功,这样的一种行动,照成一种动态的成“象”。例如MassiveAttack乐队的一款CD包装,它在设计过程中,运用了一种特殊的感温材料,这种材料能够因为温度而变色,通过顾客触摸CD的封套,封套上便遗留下顾客的指纹,并且不同的材质显色不同,于是,顾客拥有的是一张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CD。这样的做法,让观者也参与到设计者的做“迹”过程,这样把顾客将要触摸到CD封套的行为,也设计在内,让我们所感受到了,不仅仅只是个有自己指纹的CD封套,而是自己也参与其中了,并带着那个过程的愉悦感与新鲜感的,一次体验过程。这样是从视觉到触觉的一个升级,并不是为了视觉上的美感,更多的是让人参与这样的美感。
这样的一次体验也就不仅仅只是处于一种静态的观察,从视觉上感受肌理感,然后还能参与肌理感的触摸体验,并呈现出另外的景象,这样的一系列动作,都是设计在设计之前都考虑好的,把观者即将发生的事情都设计在内,掌握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并且引导他们发生这些动作。
(二)触觉美感带给特殊人群的感受
有一类人群,他们天生只能靠触觉,嗅觉,听觉来观察这个世界,因为他们的视力模糊,或者完全看不到,或者他们看到了,却看不到真正的色彩。因为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触觉上的精心设计也开始为他们而存在。
这样的设计主要靠触觉上的感受来引导他们,所以材料的选择十分重要。虽然他们看不到,但是设计的本身也还是需要美观的。这样的一类触觉设计都十分有趣,同时也兼顾美观。例如国内某家玩具公司,专门为视觉障碍儿童设计玩具,考虑到这些儿童主要靠触摸来体验世界,他们需要做的是引导这些儿童能正确的理解这个世界,并且带给他们快乐,从心理上给他们安慰,让他们不会感觉到自己在认知上有障碍。他们公司设计的玩具,在选材上都精心挑选,然后针对视觉障碍儿童在认知方面的缺陷,设计出有突出触觉效果的玩具,鼓励这些儿童对自己感觉的认识,通过玩具了解他们所感到陌生的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所具有的大致形态,在有限的活动范围内,帮助他们建立操作及协调动作技巧,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心而不断的认知,不断的学习,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性。这样的互动型触觉设计,能给那些有特殊缺陷的人们带来无限的快乐和帮助。
三、小结
触觉是能带给人们真实感受的一种方法,因为有互动的触摸,让观者更加的深入到设计者的作品当中,更深入的体会到了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所花的心思,更深入的了解了这个设计作品所表达的感情。当然,也有利用触觉心理,即使不用触摸,也能感受到上面的肌理感,这也是触觉设计中的突出点,因为材料和图案上的精心设计,让人只在看的情况下也能感受到触摸的感觉,这样从视觉和触觉两个方面让观者体会到更深入的层次,能更多的了解到作品本身。同时,因为触觉设计,也让一部分有身体缺陷的人群感受到了,看不到的设计作品,因为这些作品,他们体会到了美好的世界,认知了更多,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参考文献:
[1]钟孺乾.绘画迹象论[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2]魏洁.包装设计基础[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王亚菲.包装设计基础[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8.
[4]曹晖.视觉形式的美学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9.
[5]许江.一米的守望[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6]杨宗魁.包装设计1[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7]杨宗魁.包装设计2[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8]斯黛茜・金・高登.包装再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9]沈卓娅.包装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10]魏洁、戈弋.包装设计速查手册[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