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父母专业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的父母专业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研究充分利用自己作为教师的职业特点,依托获得河北师大心理专家指导的优势,选取愿意并渴望指导的家庭,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使得家长、老师、学生及时、有效、积极地交流、探索和调整,最终意于使得家庭教育贯穿积极理念,变得不再茫然无措和焦虑,学生能真正快乐健康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优势教育;积极理念;父母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200-0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115

一、家庭教育现状及研究的实践意义

一提起教育改革,人们往往谈到现行教育体制或高考制度,而教育的首要责任者也被指为学校、教师,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对他们的教育都涉及行为习惯、情商、性格培养、品德、健康、价值观等诸多方面。我国国情是学校教育采用同样的教材,坐在同样的课堂,用同样的试题,老师和学校都知道学生兴趣、创新精神、独立人格的培养很重要,但这种一个老师面对百余甚至更多名学生的教育资源下,这些目标很难实现,这种流水线式的教育模式就决定了孩子更多方面的个体能力和素质必须依靠家庭教育来培养。

家长往往以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家长只是配合者。这些家长没有意识到,好家庭就是一所好学校。应该从身边做起,给孩子办个好学校。父母本身就是儿童最初的世界,他们要经历孩子成长过程中每一个关键期,不仅是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孩子终身最长久的老师,家庭教育才是教育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事故多发的危险阶段”;“思想道德、学习成绩、能力培养的分水岭”;是“一道坎儿”。一部分适应环境脱颖而出,一部分不适应,处于有诸多麻烦的状态。这时需要家长接受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完美,坚持着把理解沟通、鼓励、赞扬、肯定、分享、帮助变成最重要的家庭文化,让自己的孩子在充满爱意和希望的氛围中成长,更坚强、更自信,有更美好的人生。

90后、00后孩子内心的逻辑,和家长之间内心遵守的逻辑思维是不一样的、是有冲突的,但是他们的这种逻辑未必是不好的,需要我们去面对、开发、指导。教育无小事。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应该充分权衡利弊,以利于孩子和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导和传递。

因此,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加以指导,使爸爸妈妈努力在学校以外做孩子最好最及时的心理医生,父母在积极不断地学习以及改变中实现父母专业化,实现家庭教育系统化非常必要。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积极心理学是1998年由马丁・塞利格曼正式提出来的。主要研究三个方向: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情绪体验,如满足感、乐观主义、快乐等;塑造积极的人格特质,创造积极的心理状态,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的技巧、宽容等;将个人体验、人的积极品质和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包括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集体等。

积极心理学使得心理学的研究由“只关注补救生活学习中的问题到同时建立积极美好的事”。心理学家们发现即使面对非常不利或危险的环境,有些孩子还是取得了成功,“是什么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积极心理学将目光转移到这些积极的问题上。

结果发现,这些成功的孩子具有以下特质:

1.他们是乐观主义者,能看到困难挫折背后积极的一面。2.他们具有意义感,对生活有信心,能够感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并为之努力。3.有明显的利社会行为,乐于助人。4.他们能主动为自己设立目标,关注自己的未来。5.他们有自己心中的榜样,榜样给了他们力量和方向感。6.他们会适时寻找有效的社会支持。7.他们的眼光更多集中在自己的长处而不是缺点上,但又不忽视自己的缺点,懂得扬长避短。

总结起来就是这些孩子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积极心理学教人们从正面提出问题,培养人们用积极的心态面对问题,使人们建立健康的身心模式,它认为,即使我们剔除了不好的成分,成功也不会自动出现。它处于正面和负面之间,教人们如何正确地面对,既关注缺点更关注优点,倡导人们培养能力,增强自身长处,帮助人们找到对自己人生有意义的事情,激发热情和方向感……而且在这样做的同时自然而然愉快地克服掉消极因素。

三、研究所得

(一)首先家长要转变教育理念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四省市家庭教育状态的调查显示,很多家长更多关心孩子的健康、安全、学习成绩等现实性因素,对兴趣爱好、性格养成等发展性因素的关注度较低。“作业写完了吗”“考了第几名啊”这些话折射出父母对孩子教育目标的跑偏,其实对父母来说,孩子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家庭对孩子的隐性学业支持因素更值得关注。

教育不是为了每个孩子都考名牌大学,也不是让每个孩子都完美无瑕,教育也容不得面子工程、攀比风,更不能急功近利,对于孩子不成熟的做法,一时要走弯路或者犯下了错误也不必大惊小怪,教育者真正的定位应该是孩子优势的发现者,困难挫折面前的陪伴者,健康心灵的滋养者。教育者应该引导帮助而不是给孩子灌输,让孩子有独立的思辨能力,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有积极的行为改进。而家长在施予关爱的同时,运用耐心和智慧读懂他们世界的故事,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发现他们的优势和各种可能性,在此过程中,甚至可以坦言自己在某些事情上的无知向孩子学习,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并表示歉意,以有感情有态度有立场但并不一定完美的形象与孩子进行心灵的交往,把孩子代入没有压力的和家长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状态,给孩子适合的教育,而不是以社会主流所谓的价值标准、成功标准,用高高在上无所不知的权威者的姿态处处要求孩子。

家长要探讨的也不应仅仅是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绩,而是助孩子无论任何事情、任何情况下都乐观面对,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充分利用各种支持资源,有目标有方向地发挥自己的优势、美德,在漫长的人生路上获得更多的幸福和满足。

(二)家长专业化,家庭教育系统化,与孩子一起成长

当今家庭教育中所有问题的核心在于,不论是年老的祖父母还是许多年轻父母,其教育思想还停留在凭感觉、摆权威或是凭经验、赶时髦的摇摆状态,大多数人在头脑中一直没有一种稳定的教子思想和方法,对孩子的教育往往缺乏一贯性和长远观点。父母们最缺乏的就是能够支撑孩子一生的积极理念,基本上都是在眼前事的方法技巧和亡羊补牢上作文章,家长自身教育素质的修养和提升迫在眉睫。家庭教育要有系统思维,家长要有意识地做“学习型家长”,要全方位把握教育之“道”,而不单纯是“术”。

通过近一年半对初中生家庭教育指导的探索和实践,初步总结了成功案例的以下几个共性的模块:

1.家庭氛围和关系是良好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

只有良好的家庭氛围才能创造出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才能和孩子之间架设一条平等、舒适的沟通桥梁,从而及时收到来自孩子内心的声音,才能让孩子主动自愿地接收家长传递的信息,而所有的教育都是基于这种关系顺利进行的,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对孩子一生习惯的形成、人格发展的影响都很重要,让整个家处在学习、民主、温暖、宽容、快乐的氛围中,家长在这里首先要以身作则,欲教子则先正己身,征询孩子的意见,定期反思改掉陋习,给孩子树立良好的示范标准,时刻不忘在自己身边有一个以己为榜样的孩子。夫妻关系融洽坦诚沟通,彼此关爱彼此赞美,对待孩子的教育上的立场和意见要有商有量保持一致;家长正直善良,有责任心,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过多地限制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人际交往,家里的事情必要的会和孩子商量,自己有缺点也勇于向孩子承认并坚决改正,同时有诺必兑,耐心倾听理解其他成员的想法,保持轻松幽默的沟通方式;爸爸有事业心也愿意空出时间与一家三口快乐相处,妈妈体贴温柔,孩子觉得父母和家是自己的港湾,有心事首先想到与爸爸妈妈倾诉,更主要的是爸爸妈妈都善于站在积极的发展的角度,结合孩子青春期的身心特点看待孩子遇到的问题,对孩子的教育以赏识为主,批评为辅,赏识赞美发自内心、及时、具体、有原则,即使孩子偶尔犯下错误也会采取引导的方式来解决,给孩子自己反省并解决问题的空间,信任孩子可以为自己的错误负责并由此得到成长,而不会过度反应,训斥打压强制,相信宽容理解更有利于事情的发展。

与此同时也要清楚孩子不是生活在家庭这个无菌的真空里,孩子与老师,同伴关系的处理也不能忽视,要求得家庭和学校及时有效地配合。

2.从微小改变开始科学的塑造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好习惯

好习惯是成功的开始。通过对家长和孩子谈话的汇总发现,是否按时完成作业、是否不懂及时问老师、是否不玩游戏等与学习成绩有关的习惯问题较多被家长提及。而大部分家长在培养孩子习惯问题上采用的是强迫或命令(常用必须这个词)、讨好或妥协(允许过一会儿,过几天、以后再怎么样或者给什么好处)、欺骗吓唬(扬言暴力或者使用过分的做法)、最多的则是日复一日的唠叨等方法,事实证明这些做法不仅无效甚或起到了反作用。

事实上孩子到了初中阶段很多不好的习惯都已经在学前期或小学形成了,要改掉这些坏习惯比养成一个好习惯要难得多,拖得越久,负面影响越大,也更难改变。研究发现在消退过程中无意间强化一次或者家长态度的不一致、不坚决都会强化行为的发生,而操之过急则会导致前功尽弃或者叛逆。还有研究发现靠意志力来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效果不佳,自我控制行为会耗费孩子大量的心理资源,不仅效率变得越来越低,做事的目的也变得不纯粹,孩子不再因为责任和兴趣学习,逐渐失去耐心,无法实现既定目标。

好习惯养成的最佳途径是形成孩子自身的需求,让孩子觉得这对他的帮助会很大,改变一个坏习惯要从孩子对好习惯的良好认知开始,自觉自动严格要求自己。 我们常常低估微小变化的影响力,心理学上的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改变就是要从立即开始小的行动开始,比如调整适应新的作息时间表,家长首先给孩子讲清周密的时间管理不仅会使学习效率提高,还会给他带来更多娱乐休闲和发展兴趣的时间,同时鼓励孩子要从现在开始而不是明天或更远,并且为了坚定他的信念,积极取得孩子学校老师和同伴的配合,家长则从自我做起第一天就开始每天记录改变给他的学习或生活带来的好处加以强化,时常预见积极的效果增加孩子的信心和勇气,耐心陪伴孩子经过20-60天的时间,并且容许这一过程中的反复,让孩子在宽松支持的环境里使这一作息时间从被动到主动到自动形成习惯为止。

3.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感助孩子获得奋斗的动力和自制力

很多家长的焦虑显示孩子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生活学习中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缺乏行动的方向感和奋斗的动力,这时家长需要及时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点,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明确孩子想要的具体的目标,既定的合理的目标可以使孩子的活动更专注,他会充分调动达成目标所需要的内部和外部资源,提高效率,不再焦虑或无所适从,不再拖延,而是去关注真正要完成的事,并且克制欲望和诱惑。

当孩子选择好目标后,鼓励孩子写下目标放在每天随时能看到的地方,同孩子一起制定实现目标的预期时间或日程表,约定对目标的进程进行监督和督促。还需要和孩子讨论为实现目标需要做出哪些改变或者努力,需要争取哪些支持性资源等等。必要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不留退路,立下“军令状”,还可以向周围的人宣布求得监督。在这里需要提出的一点是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上,是否达成目标却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看达成目标的过程孩子获得的多方面的成长,这才是目标的意义所在。

4.引领孩子乐观面对挫折和困难,逆流而上收获自信

现在家庭的孩子,家长庇护有余而经历风浪不足,很多孩子输不起,一旦经历大的诸如考试失败、失恋、家庭变故等挫折或困难时,心里反弹能力很弱,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挫折是人生的常态,要有意识地创造或利用机会引导孩子勇敢面对挫折和一时的失败,看到过程积极乐观的一面,并引领孩子在挫折中看到希望,不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悲观失望和怨天尤人上,而是调动各种资源善于转败为胜,或者及时灵活地调整目标,使孩子通过迂回前行的过程,体验经过艰难险阻最终达成目标的喜悦,成为乐观坚强的人。班杜拉说过: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而不是空谈,我们对任何事情都要付出努力;我们要想变得更自信,就需要去应对,把自己置于风险之上,因为努力和面对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有助于增加我们的信念和自信,而这些反过来会激励我们更努力。

因此,家长不要害怕孩子经受挫折和失败,反而要鼓励孩子在目标的召唤下不断地行动,不怕失败不怕走弯路,用身边的故事告诉孩子只有经历从失败走向成功的经历,才能认识到失败也没什么大不了,反而能在奋斗过程中积累经验,为以后的行动增加自信。

上面几个大的方面具体都可以展开进行细致的研究和阐述,留待后续跟进。总体来说为人父母不要期待孩子的教育能够一劳永逸,社会的飞速进步也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没有任何一种方法适合所有的孩子。在家庭教育的道路上,家长要以身作则,以尊重孩子成长规律为前提,以真诚的爱做辅料,不断学习,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以孩子乐观积极生活、幸福快乐地成长为目标,把教育孩子当做终生必修的专业,与孩子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 (美)克里斯托弗.彼得森,著,徐红,译.积极心理学[M].群言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