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提升学生思维水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人作者从一节特级教师的示范课说起,从课堂中五个教学实录着手,就中学英语课堂中如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升学生思维水平提出了三个观点:巧妙追问,避免思维的直观性;搭建支架,避免思维的单一性;语言输入,提升思维的有效性。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思维 提升思维

11月18日,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高级研修班示范课在我市举行,笔者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赵教师的一节题为Aesop’s Fables的初二课外阅读示范课。本课赵教师精选了《伊索寓言》中的三个寓言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课堂结构合理,教学过程层次分明,教学理论底蕴深厚,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搭建必要的支架,使课堂行云流水,诠释了课外阅读课的魅力,也展示了特级教师的风采。在观察、学习了赵教师的展示课后,笔者以为就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本课还有提高的空间。

赵教师针对第一篇寓言故事The bird and the wolf提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If you were the bird, would you help the wolf? 有两名学生回答是否定的,但是教师此时没有追问,就此作罢。与之后教师预设的寓意?之间有明显的差距,后来教师呈现此寓意为简单的单向灌输。第二篇寓言故事The lion and the mouse欣赏结束后,赵教师要求学生归纳寓意时,学生的回答仅停留在阅读材料上所给的几个现成的句子,甚至有学生回答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显然没有深入展开。而教师呈现的寓意停留在“知恩图报”层面,即If somebody helps us, we should remember his help.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also help others.第三篇寓言故事The bear and the two hunters阅读结束后学生归纳寓意时,由于有现成的英汉对照的句子作为参考,很快给出了答案,但其实学生思维没有充分展开。课后评课时,赵教师的解释是:由于课堂时间由45分钟缩短为40分钟,所以没有时间深入展开了。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可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就教学与发展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两种发展水平的思想,即儿童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他认为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内还不能独立地解决任务,但在成人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解决这些任务。本课中学生对于三篇寓言的寓意进行归纳时,我们可以明显地感知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和思维深度在这节课结束后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只是用英语表达了原来本来存在的思想观点;而教师没有通过有效的手段帮助学生提升现有的思维能力,提升到其最近发展区;相反,教师只是简单地灌输较高理解层次的“寓意”,从本质上说,这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是脱节的,因而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笔者认为,维果茨基所认为的“成人的帮助”就是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应该被自己的教学预设所绑架,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思考、激发灵感、点拨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实现“跳一跳”,从而达到其最近发展区,即使完不成教学设计也并无大碍。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我修改了赵教师的课件,舍去了课外阅读材料上附录的十个现成的句子(含有三篇寓言的寓意),然后在笔者所任教的两个初一班级进行上课,就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而言取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笔者以为,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巧妙追问,避免思维的直观性

所谓思维的直观性是指,这种思维重经验直观,轻理论思维,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事事亲知,不善于借鉴理性的力量。学生从鸟儿帮助狼却没有得到报酬而“上当”的故事中自然得出“不愿帮助狼”的结论,这是直观思维的结果,虽有其合理性,但其欠缺却非常明显,往往不知不觉中钻入“为报酬而助人”的局限思维的死胡同。笔者在学生们欣赏完The bird and the wolf之后,也提出问题Would you help the wolf if you were the bird?学生们异口同声:“No!”我问了两名学生为什么,两名学生回答几近相同,因为寓言中的狼不讲信用,太狡猾,所以不愿意帮助他。但我并不满足,我停顿了一下,问学生们:“Different ideas?”果然有两只手举了起来。

(课堂实录一)

James: I will help the wolf.

Teacher: Why?

James: Because he needs help.

Teacher: But he won’t pay you back.

James: It doesn’t matter.

(课堂实录二)

Jack: I will help the wolf too.

Teacher: But the wolf is tricky. He won’t keep his promise.

Jack: Because ... I can’t speak English.

Teacher: You can speak English.

Jack: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Teacher: In English: Better save one life than build a seven-storied pagoda.

显然,与“不愿意帮助狼”的学生们相比,两位学生对“帮助”的认识水平提升了不少,James认为他愿意帮助狼,因为狼需要帮助,而并不在乎自己的得失;而Jack显然认为救人一命的重大价值与意义而帮助狼,并非考虑自身的得失,而其他学生恰恰是在听取以上两段对话的同时也提升了理解“帮助”的思维水平。而对于概括本寓言的寓意也就水到渠成了。

2. 搭建支架,避免思维的单一性

我国传统思维方式只强调“一”而忽视“多”,它排斥思维的多样性,导致思维的封闭性,这是一种严重的思维缺陷。关于第二个寓言故事The lion and the mouse笔者提问: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tter in this fable, the lion or the mouse? Why? 绝大多数学生回答:“The mouse.”至于原因,学生们由于受到第一个寓言故事的影响,答案基本上集中在因为老鼠以救狮子的方式信守诺言。但我似乎意犹未尽,我紧接着启发询问:“I also like the mouse. Do you know why?”嘈杂的教室顿时安静了下来,显然学生们意识到教师喜欢老鼠的原因与他们的原因不同,大家陷入了沉思。突然,Frank举起了手。

(课堂实录三)

Frank: I think the mouse is very clever. He tells the lion he can help the lion.

Teacher: Fairly good!Anything else?

Frank: ...

Teacher: Was the mouse too frightened when the lion caught him?

Frank: No. Oh, he is very brave.

Teacher: You’ve got it!I like the mouse also because he is brave and clever. He tried to save himself when he was in trouble and finally he did.

当我们在归纳第二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时,我们大部分学生的答案集中于“知恩图报”,即If somebody helps us, we should remember his help. In the future, we should also help others.这显然是教师提前预设的,但我巧妙设问,鼓励学生们继续探索,事实上我也有了更多的收获。

3. 语言输入,提升思维的有效性

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语言和思维相互依存。心理学的研究早已表明,思维与语言是同步发展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在学习英语词汇、句子的同时无不在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学生用母语可以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思维,但是应用英语却未必。由于思维具有全人类性,因此一定会有合适的英语词汇或句子有效表达学生的思维,此时教师就有必要进行语言输入。如上所述,在归纳第二篇寓言的寓意时,The weak, like the strong, have their own place in the world.这个英语句子就需要教师的输入和解释,以解决学生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苦”。当我们归纳第三个寓言The bear and the two hunters的寓意时,由于没有现成的语言支撑,刚开始时学生们的归纳是直观而肤浅的,如:Never to travel with someone who runs away when there is danger. We should make a true friend.显然,这样的归纳是不够的,但是笔者没有放弃希望和努力,直至有学生得出最后的结论,而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这句话也需要教师进行输入和解释。

(课堂实录五)

Teacher: Is the other traveler a true friend?

Students: No.

Teacher: When did the first man know it?

Student: When they met the bear.

Teacher: Yes. When the first traveler needed help, he knew his friend was not a true friend. So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fable?

Harry: Can I speak Chinese?

Teacher: Of course.

必须指出的是,语言只能作为思维的工具去加工、改造和表达思维,但自身不能代替思维,也不能给思维增加任何内容。因此,教师在语言输入时应搭建支架、巧妙设问、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达到思维的“瓜熟蒂落”,只有当学生苦于缺乏英语词汇或句子表达其成熟的想法时才输入语言,而不能简单地用输入英语的方式来代替学生的思维。

对于三个寓言的分析、归纳大大提升了学生的认识层次和思维水平,在本课结尾时,我提出了如下三个问题供学生思考回答:

(1) When someone is in trouble or has some problems, what will you do?

(2) When you have helped someone, what will you ask for?

(3) When you have been helped, what will you do?

而学生们的反馈也证实了其思维水平的有效提升。关于问题一,学生们都表示愿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无论是否有报酬;关于问题二,学生们的回答归纳为:帮助他人后需要得到一句感谢,或者希望受助者能去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也有学生表示I will ask for nothing. 关于问题三,学生们的回答集中于两点:准守诺言和帮助他人。当然本课的成功恰恰与赵教师的优秀的示范是分不开的,正如牛顿所说:“我看得比别人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余文森认为:一节课是否是好课的维度之一就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有深度,是否有广度,当然最重要的是,是否有创造性思考和个性化的见解。要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决不可忽视,这在高度强调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千变万化的课堂中能随机应变地巧妙追问,需要教师足够的意识和扎实的功底;而搭建支架的过程则主要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能充分从学生视角来思考问题,充分备课;而教师完成有效的语言输入,则需前两者兼备。

余文森. 有效教学十讲[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