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将迎来温和通胀时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将迎来温和通胀时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前我国CPI上涨仍属于结构性通货膨胀,随着投资产能释放和国家逐步转变鼓励出口政策,对物价将发生较强的抑制作用,未来我国发生恶性通胀的可能性不大。

央行在其日前的2007年第二季度《中国倾向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今年上半年,我国的价格上行压力加大,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值得关注。报告强调,考虑到国际收支顺差矛盾持续积累后有物价上涨扩散的趋势,综合国内外因素判断,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因素影响,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央行2007年二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达到40.2,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次高水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3.2%,涨幅比去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7月上涨5.6%。物价上涨,始于部分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先是肉价上涨,蛋价上涨,继而波及到下游食品加工行业,三大石油巨头及五大电力集团也都先后上书国家发改委,要求上调油价及电价。但专家指出,本轮物价上涨,主要在于肉禽、蛋等个别食品价格的快速上涨引起,这种因局部因素牵引的物价上涨是否能够持续、能够持续多久、会否由点带面扩展至全局,均有待观察。

中国特殊的CPI构成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是反映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一组代表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的统计指标。目前,我国CPI调查的内容既有城乡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种类消费品,也包括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诸如水、电、交通、教育、医疗等。通常,国际上将CPI作为反映通货膨胀(紧缩)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该指标也为各国政府分析和制定货币政策、价格政策、居民消费政策、工资政策及进行国民经济核算,提供了较为科学的依据。

目前,我国CPI指数调查统一执行国家统计局规定的“类”体系,即食品(占全部权重的34%)、烟酒及用品(占全部权重的4%)、衣着(占全部权重的9%)、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占全部权重的6%)、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占全部权重的10%)、交通和通信(占全部权重的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占全部权重的14%)、居住(占全部权重的13%)。每个大类中又包含若干个具体项目,共有300多项,约700种商品和服务项目,作为经常性调查项目。根据居民消费模式、消费习惯,参照抽样调查原理选中的近12万户城乡居民家庭(其中,城市近5万户,农村近7万户)的消费支出数据。对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价格变动比较频繁的商品,至少每5天调查一次价格,从而保证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市场价格的变动情况。

我国CPI与国际通行标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特别是在构成分类及权重上,如美国的CPI包括200多种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平均变化值,而这些商品与服务又分为八个主要类别及不同的权重,如住宅(42.1%)、食品和饮料(15.4%)、其他商品和服务(3.8%)。这种构成类别的不同与权重的不同,可以说是中国特色。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和与国际的日益接轨,中国这种独具特色的CPI构成方式,也日益面临改革的压力。

从CPI变动看中国通胀前景

从1994年以来,我国CPI波动主要分为以下5个较明显的阶段:一是1994至1999年6月,受国家紧缩性政策的影响,CPI快速下降,从1994年10月最高的27.7%,降为1999年4月的负2.2%,自1998年开始,进入通货紧缩时期;二是1999年7月至2001年2月CPI缓慢上行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受此前通货紧缩的惯性作用,CPI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三是2001年3月至2004年9月的波动上行阶段,在这一阶段前期,CPI经历了将近30个月的上行,波动区间为负1%至1%之间;四是2004年10月至2005年9月的快速下降阶段;最后是2005年10月至今,CPI趋势先缓慢上行,但到去年年底,呈现加速上涨态势。

从数据分析看,引发本轮通货膨胀最主要的因素是食品类价格的快速上涨,食品类的价格指数从2006年7月同比上涨0.6%的低点起步,11月开始加速至3.7%,12月达6.3%,至2007年7月上涨速度已达15.4%。除居住因设置权重偏低,被认为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其余六大类对CPI的上涨真实贡献并不明显。专家认为,观察未来CPI走势,主要仍应观察占第一大权重同时也是引发本轮物价上涨最重要因素的食品的价格走势。

目前我国CPI中的食品构成主要有7大类,包括粮食、肉禽制品、蛋类、蔬菜、水产品、鲜果以及油脂类。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本轮食品价格指数上涨的主要动力来自肉禽及其制品、蛋、食用油脂三大类。水产品、鲜果目前价格相对比较稳定,蔬菜受季节影响较大。从今后的走势看,水产品、鲜果及蔬菜仍难以成为食品类价格趋高的真正动力。但肉禽及其制品、蛋、食用油脂未来的走势不容乐观,而其基础又将是粮食价格的不断攀升。

从国际角度看,近两年来,全球粮食减产和石油价格飙升,直接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去年全球谷物产品19.85亿吨,减产3300万吨,其中小麦减产2700万吨。今年6月份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豆期货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3%、60%和40%。目前,玉米和小麦价格已双双触及十多年来最高水平。国际市场粮价上涨,必然会引发粮油进出口数量的变化,从而影响国内市场价格。由于小麦、玉米等被广泛用于食品加工和养殖行业,食品价格的上涨在所难免。事实上,在中国市场,2007年上半年粮食价格上涨了6.4%,7月又再涨6.1%,目前来看,在国内市场,由粮食价格上涨传导的物价上涨尚不明显,但随着粮食供应的日益紧张,其影响会日趋明显,潜在压力将逐步加大。

这要考虑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国际市场粮食的供不应求。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目前全球粮食库存处于30年来的最低水平。而国际谷物理事会的资料显示,尽管2007年-2008年全球粮食产量将增长6.2%,达到创纪录的16.66亿吨,但产量仍跟不上全球消费量,需求大于供给的市场生态必然是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一路看涨。另一个是国内粮食的生产情况不容乐观。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夏粮播种面积与2006年相比不仅没有增加,反而略有减少,今年夏粮虽然已获丰收,但由于旱、涝等灾害气候影响,农业部门已表示,我国今年秋粮已铁定歉收。再考虑到我国工业用粮近期的大幅增加,工业用粮需求的增加将对粮食价格起到拉动作用。而随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导致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近5年来,尿素、柴油、农膜价格分别上涨26.6%、64.4%和60%,粮食生产成本每亩上升23.9%。粮食生产者价格指数在不断上升,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也因此只会上升不会下降,从而对粮食价格的拉动作用还会持续下去。这些因素表明,在我国已持续多年的低粮价时代将很难重现,粮价上涨,必然会拉动肉禽、鲜蛋、油脂等食品类价格全面上涨,从而在一段时期内,推动CPI不断走高。已有经济学家预测,2008年我国CPI上涨的最高峰值,有可能达到惊人的8%,换句话说,在这种情形下,中国人睽违已久的通胀不可避免地将要到来,目前要考虑的只是通胀可能达到的程度而已,而关于这个问题,又不能不考虑下一个问题:

CPI能在多大程度上向PPI传导

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反映的是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价格变化,但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费,按照价格运行的一般规律,生产流通过程中价格的变动会传导到消费流通过程中,即PPI与CPI之间有一定的传导关系。

在国际上,一般将PPI作为CPI的先行指标,以衡量通胀规模。在很长时间内,我国CPI和PPI的走势也较为相似,如在前一轮物价上涨,PPI领先CPI上涨,但在当前的物价上涨中,PPI与CPI的走势出现了一定的背离。在CPI持续上涨的同时,PPI不涨反落,是否预示我国PPI与CPI之间的关系格局发生了某种变化?因为以往CPI超越PPI大多属于被动型的,即当两者处于下降的时候,CPI超越PPI,并且一般是在下降的中期开始超越,而自今年以来,CPI却主动超越PPI。关于PPI与CPI走势背离的主要原因,目前经济学界的主要观点是:一、PPI与CPI调查内容构成不同。从构成看,在PPI调查的4000多种商品中,大部分为原材料和机械、电子、化工、纺织等生产资料,而用于居民最终消费的生活资料只占三分之一,其价格变动对PPI的总体影响不到30%;二、在目前我国经济总体上处于买方市场的情况下,不同环节商品间的价格传导机制将更为复杂。目前PPI与CPI走势的背离,可能与本轮经济周期内原来瓶颈行业如水、电、煤、运输及钢铁等因投资增加而产能开始大量释放有关,部分地缓解了因CPI大幅上涨反向推动PPI同步上涨的巨大压力。未来PPI的走势是否会有所逆转,在什么时候逆转,什么时候将变得与CPI同步,目前尚待观察。

中国或将进入温和通胀时代

研究发现,食品价格指数是影响CPI走势的主要因素,食品价格指数每变动1个百分点,引起CPI波动0.322个百分点。其余依次为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0.155)、居住(0.153)、烟酒及用品(0.007)。同时,研究还发现,CPI和PPI两者呈线性相关关系,并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因为这个原因,无法排除CPI的快速上涨未来向PPI传导的可能。

从中国政府的态度看,对可能到来的通货膨胀目前已保持高度警惕,近来采取了诸多政策措施,力图稳定粮食价格,加大肉禽蛋的生产,同时对各地的水、电、油等影响全局的物价进行行政限价,这些措施将有助于缓和CPI上涨的加速态势。

7月CPI高达5.6%,已创近十来的新高,因而,可以预计,新一轮的宏观调控紧缩政策已箭在弦上。按传统应对通胀的最有效办法是加息。8月22日,央行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0.18个百分点,这是央行本年内第4次加息。但学界认为,虽然加息有助于抑制通胀,给国内已趋热的经济降温,但一旦实行紧缩政策,物价固然会有所下降,投资、消费也都将受到抑制,从而引起国内需求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形成产能的国内企业只能到境外寻找出路,如此,又势必使贸易顺差进一步扩大、外贸纠纷增多,同时引起外汇占款泛滥、流动性过剩加剧、银行贷款冲动等一系列问题。同时,为应对次级贷款市场的严重危机,美联储近期或会调低基准利率,这将缩减中美利差空间,中国的加息空间亦将收窄。

从目前来看,当前我国CPI上涨仍属于结构性通货膨胀,但如果未来CPI继续大幅度走高,将不排除向PPI扩散的趋势。因此,对于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走势,学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未来一段时间,食品价格仍将继续上涨,预计未来3个月CPI指数有可能达到本轮通货膨胀的高点,至少到明年2月春节过后,才有可能在没有别的新涨价因素影响下出现真正明显的回落。但由于中国经济目前处于总量过剩的阶段,随着投资产能释放和国家逐步转变鼓励出口政策,对物价将发生较强的抑制作用,未来我国发生恶性通胀的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