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听说读写”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听说读写”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明礼仪”的教育重在平时,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有意识地渗透这方面的教育。语文教学中,文明礼仪教育的资源无处不在,在“听说读写”中有意识地渗透文明礼仪教育,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口语交际”,培养学生“文明礼仪”的小舞台

在课堂上,要把“口语交际”课作为学生们的小小文明训练场,模拟生活的真实情境,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展示和锻炼自己文明的沟通与交往能力。

例如在四年级的“推荐与自我推荐”的口语交际活动中,有的学生就没有注意在推荐时运用适时文明的问候语,而被同学们拒绝在“班委会”成员之外。“学做主持人”也是不简单的,每个孩子都轮流上台展示他们的主持能力。李欣同学上台面带笑容,亲切自然的问候,跟着一个标准的鞠躬。她设计的每一个节目结束后都用了不同的语言对节目进行了评价并代表观众致谢,然后一个落落大方的邀请姿态请出下一个表演者。节目结束,她以诚恳的语言感谢所有观众的支持,并表示虚心地接受观众们的意见。在本节口语交际的训练中李欣无疑以她文明举止与礼貌的语言打动了所有的同学,被评为“最佳主持人”。

二、“古诗教学”,让孩子们在诗意中感受文明礼仪

在古诗教学中,也处处渗透出文明礼仪的教育,教师要善于捕捉,巧加利用。这不,上学期我们上古诗《小儿垂钓》时,我正在带领孩子们感受诗意,忽然班里的韩尹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喜欢这个孩子”。我大惊:“为什么呢?”“因为他俩都没有礼貌。”我立刻被他的提法吸引了,“老师,您看诗中‘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个小孩做得不对,别人问路怎能不理人家呢?如果是我,即使鱼钓不到,我也先给别人指路。”这位同学指出的确实有道理,恐怕大诗人们在即兴作诗时也不会想到后人还从“文明礼仪”上提出意见吧!因此,教师应把古诗中表现出的文明礼仪精神,教会学生在生活中运用。

三、“课文学习”,文明礼仪教育资源无处不在

挖掘课文中的文明礼仪,组织学生对人物行为展开讨论。这种讨论是立足于课文内容,但又不局限于单篇课文,而是对小学阶段文明人物的一个对比和汇总,教育学生去领悟文明礼仪所包含的丰富内容。

1.要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谈文明礼仪。在《三顾茅庐》中,诸葛亮之所以被打动,出山辅助刘备建立大业,让孩子们去课文中寻找原因。刘备的诚心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1)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2)到了诸葛亮家,刘备上前轻轻地敲门。(3)得知诸葛亮正在午休,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正是刘备做了这些才打动了诸葛亮,这就所谓的“礼贤下士”。

2.要拓展课文内容谈文明礼仪。但凡有些成就、受人尊重的名人、伟人无一不是注重文明礼仪的。课文《谈礼貌》中就提出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列举了民族英雄岳飞问路先离镫下马,然后上前施礼,得到了路人的耐心指点,做到了“礼到人心暖。”文中还列举了我们敬爱的在刮脸时因为自己咳嗽被理发师在他的脸上划出了一个小口子,立刻安慰理发师,把过错揽到了自己头上,使理发师深受感动。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沟通了人们的心灵,而且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

四、“我手写我心”,在作文评讲中强调文明礼仪

写作文中,让学生在语言、神态、行为上去描述表达,渗透对文明礼仪言行的肯定,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

首先在作文前,可以引导他们去观察身边典型人物,发现典型事例,做到有感而发。孩子们真诚的,他们在作文中都能够直言不讳地写出自己的感想。例如:公园中的草坪上常可以看见“羊肠小道”,那是人们为了图方便走捷径而留下的印迹,那么游人的行为对不对呢?我们逛公园时,该怎么走呢?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公园的道路设计不够人性化,应该在“羊肠小道”上再铺上道路,有的引用指示牌“我很柔弱,别从我身上踏过”来说明人们的行为破坏了公园的环境,这种争论更多的是一种理性的判断与思考,而缺乏情感的教育。这种争论落实到作文中,孩子们就要根据需要来描述,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一条条“羊肠小道”好像是在一块漂亮的花布上打上的补丁,那是许多双脚日复一日留下的,我很庆幸那上面没有我的功劳。再者,小学作文多以记叙文为主,教师要有意识地在言行上强调文明礼仪,例如:“喂,让开点”,可改为“老爷爷,能让我过去吗?”;小明见到老师说:“老师好!”可加上动作“鞠了一个躬”,这样的作文,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还达到了思想教育的目的。

文明礼仪教育是每位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更是我们都必须坚持的,但愿我们都能在培养孩子文明礼仪方面做到“润物细无声”。

作者单位:合肥市肥西县廿埠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