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锚值分类及锚定效应的心理机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锚值分类及锚定效应的心理机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锚定效应是指先前呈现的信息会对现在的判断产生影响的现象。依据不同的条件,将锚值分成了不同的类型,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对锚定效应的心理机制进行解释。未来可继续扩展对锚值种类的的研究,深入分析锚定效应背后的心理机制问题,对现有研究结论中存在差异的本质进行深入挖掘。

关键词锚定效应 锚值分类 心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B842文献标识码:A

Anchoring Effects:Types of Anchor and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LIU Qing

(School of Educatio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AbstractAnchors have different type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Researchers have proposed different theoretical viewpoints on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se phenomena. Future studies could focus on exploring anchor types and investigating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deeply.

Key wordsanchoring effect; anchor types; psychological mechanisms

1 锚定效应的概念

锚定效应是指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判断决策时,结果会受到先前呈现信息的影响而偏向这些信息即“锚”的方向,从而产生估计偏差的现象。它最早是由Tversky和Kahneman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①

2 锚值分类

根据不同的研究范式,及研究者对锚值的不同操纵方式,我们将锚值作出如下分类。

2.1 信息锚和数字锚

根据锚值信息呈现方式的不同,分成信息锚和数字锚。

2.1.1 信息锚

Tversky和Kahneman的研究采用了两步范式。Wong和Kwong认为,两步范式中,两个问题的情境是一样的,是语义启动导致了判断偏差。在语义启动中,锚值为目标问题提供了相关信息,这时的锚值可被称为信息锚。

2.1.2 数字锚

Wilson等人考察了单独呈现数字条件下,锚定效应的影响情况。被试只是随机获得ID号码或被要求抄写数字,结果发现被试对目标任务的判断同样受到启动数字的影响。因此,证明了纯数字呈现条件下的锚定效应,此时的纯数字即为数字锚。

2.2 外部锚和自生锚

根据判断决策时锚值信息的来源不同,把锚值分成外部锚和自生锚。

2.2.1 外部锚

外部锚是指在环境中由他人直接提供的外在锚值,经典锚定效应中的锚就属于外部锚,相当于给判断者直接提供了一个参照值。如让被试判断密西西比河的长度是长于还是短于5000米,其中5000就是外部锚。

2.2.2 自生锚

自生锚是指个体判断时,根据经验在内心自发产生的比较标准。如在提问华盛顿何时被选为总统时,很多人会把1776作为锚值。因为1776年美国独立,华盛顿不久便当选。②

2.3 可行锚和不可行锚

根据锚值的真实可靠程度,可将锚值划分为可行锚和不可行锚。Strack和Mussweiler等在实验中将锚值划分为可行锚和不可行锚。在前测的基础上,他们规定以目标值估计平均数上下一个标准差左右的数值为可行锚,10个标准差左右的数值为不可行锚。实验结果显示,无论锚值可行与否,都会发生锚定效应,它们对被试的反应时间有影响。

2.4 心理锚和物理锚

根据锚值的性质,可将锚值分成心理锚和物理锚。

2.4.1 心理锚

心理锚是以心理量表征的锚值。它不能呈现实物(如真实呈现密西西比河),被试只能想象。锚定效应研究所采用的锚值大部分都是心理锚,这种锚便于实验条件的操作,但不易排除被试变量的影响。

2.4.2 物理锚

物理锚来源于心理物理学研究与锚定效应的结合,是具体实际的物理量,如长度、重量、音量等,具有直观性。它由LeBOEUF等③提出。研究表明,被试在估计刚接触的物理量时,会受到作为估计起点的物理锚的影响:向下调整的高锚组被试比向上调整的低锚组被试估计值更高。

3 锚定效应的心理机制

3.1 不充分调整启发式模型

Tversky和Kahneman最先以不充分调整理论解释锚定效应。他们认为判断是以锚值为起点进行不断调整。Epley等假设调整按 “检验―操作―检验―退出”的过程进行。个体首先以锚值为基础调整出一个可能为正确答案的数值,然后判断此数值是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如果个体满意,则停止调整作出判断;如不满意则继续调整。个体满意的数值往往是一个可行区间,只要估计值在此区间内,个体便感到满意而停止调整,所以这种调整往往是不充分的。

3.2 选择通达模型

Strack和Mussweiler认为锚定效应是由问题情景所激发的信息通达性造成的,由此提出了选择通达模型(SA)。经典范式下,如果判断者既不知道确切答案,又不能简单地运用类别知识进行判断,就必须进行更为复杂的认知操作并形成一种SA模型。该模型有两个基本假设:假设一致性检验和知识通达性。人们在判断时,假设锚可能就是目标值,试图通过确认假设而检验假设。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搜索支持这一假设的证据,于是,很容易地从记忆中提取与锚最大程度一致的信息和目标值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估计。

3.3 锚定效应的双重心理过程

Epley等④提出,锚定效应包括努力思考和自动化两个加工过程。对于标准范式下的选择通达模型,其心理过程是自动化的,努力思考仅使个体来验证“锚值即是目标值”的假设。而自生锚启动了努力思考的心理加工过程,被试回答问题时,能够有意识地报告调整过程。在回答标准范式下的外部锚问题时,未报告这样的调整过程。研究表明,人们努力思考过程中的能力或动机投入减少,会使自生锚的调整程度削减,从而影响锚定效应,但外部锚问题除外。

3.4 锚定效应的认知神经心理机制

Jasper和Christman⑤通过控制利手强度研究锚定效应的神经心理机制。结果表明,在未提供信息资源的双向锚条件下,强利手被试比混合利手被试表现出更大的锚定偏差;在经典乘法任务中,利手强度与锚值高低存在交互作用,混合利手被试在高锚条件下给出的估计更高,低锚条件下给出的估计更低。这可能与大脑胼胝体有关。曲琛等通过ERP技术,研究了不同精细程度的心理刻度对锚定效应的影响,为锚定效应的双加工模型提供了电生理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刻度仅影响自发锚的加工过程,刻度越精细,加工越困难,支持锚定调整模型;在外部锚的加工中,存在一个与通达相关的N300成分。⑥

3.5 锚定效应的数量启动机制

通过对物理锚的研究,Oppenheimer等⑦提出了数量启动来解释锚定效应。他们认为当锚值与判断任务无关时,判断任务受到锚值启动的数量概念的影响,产生偏差。如在单词补笔任务中,接触长线的被试比接触短线的被试能更多的补出具有“大”概念的单词long、tall、big。目前该机制只是一种假设,且不能解释以不充分调整或选择通达为理论依据的研究,需进一步验证。

4 研究展望

近年来,锚定效应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未来可在以下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锚值种类的研究。近年来提出的物理锚是锚定效应研究的一个新方向,但锚的种类的扩展仍然是锚定效应领域中重点研究的内容。(2)心理机制的研究。目前有不同的理论模型来解释锚定效应的心理机制,而每种模型只能在特定的研究范式下有效,它们之间的关系值得深入思考。(3)对研究结论的差异进行分析。目前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如锚定效应到底是语义启动还是数字启动,预警究竟在什么条件下产生作用,被试动机及认知状态的影响等等。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是什么,需继续研究。

注释

①王晓庄,白学军.判断与决策中的锚定效应.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37-43.

②李斌,徐富明,王伟,邓子鹃,张军伟.锚定效应的种类、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34-45.

③LeBoeuf, R., & Shafir, E. The Long and Short of It: Physical Anchoring Effects.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2006.19:393-406.

④Epley, N., & Gilovich, T. When effortful thinking influences judgmental anchoring: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forewarning and incentives on self-generated and externally-provided anchors.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2005.18(3):199-212.

⑤Jasper, J. D., & Christman, D. S. A neuropsychological dimension for anchoring effects.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2005.18:343-369.

⑥曲琛,周立明,罗跃嘉.锚定判断中的心理刻度效应:来自ERP的证据.心理学报,2008.40(6): 681-692.

⑦Oppenheimer, D., LeBoeuf, R.,& Brewer, N. Anchors aweigh: A demonstration of corss-modality anchoring and magnitude priming. Cognition.2008, 106, 1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