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艺术史教材的写法与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艺术史教材的写法与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艺术史就像博大精深的文化史一样源远流长,内容丰富、门类众多。艺术史成为一门学科,走上课堂是十九世纪末开始的,但到目前为止,其研究已经非常庞杂,相关著作车载斗量。从近十多年来有关中国艺术史的著作来看,他们主要集中在研究对象、历史分期和艺术特征等方面,总体呈现出异同并存的局面。本文希望通过对他们的主要著作进行简要梳理和分析,透析他们的观念和瑕疵,并由此提出自己对重写艺术史教材的看法和建议。

当艺术正趋于综合性、多元性和全民性,从艺术的发展规律来看,以全面的、多元的视点来研究艺术非常有必要,也正是艺术史研究必须遵循的原则。下面我们就对当前有关艺术史的主要著作进行简要的梳理和分析。

一、关于近十年来中国艺术史主要著作的概况

当今社会是艺术文化活动趋于综合性、多元性、全民性的时代,以全面的、系统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史,是时展的需求,是艺术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是对人类伟大财富的继承与发扬。所以,研究艺术史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近十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史有史仲文的《中国艺术史导读》、高奇的《走进中国艺术殿堂》、张维青与高毅清的《中外艺术史要略》、彭吉象主编的《中国艺术学》、何平与孙莎岚的《中国艺术简史》、姚扣根与赵骥的《中国艺术十六讲》、李朴园的《中国艺术史概论》等。张延风的《中国艺术史》是一部外国留学生学习中国艺术史的教材。教材涉及美术、音乐、歌舞等艺术门类。时间跨度从史前到当代,长达几十万年,内容比较丰富。力求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在内容上尽量删繁就简。高奇的《走进中国艺术殿堂》则从艺术的发生、成型、颤变、成长、勃发、繁盛一直到曲折演进的当代艺术来叙述。简明扼要、生动有趣、图文并茂、体系完整。力求对艺术家及其创作、艺术流派和思潮及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浅出、重点突出而又系统全面的介绍。何平与孙莎岚《中国艺术简史》这本书按朝代分时期讲静态艺术,尤其是绘画。李朴园的《中国艺术史概论》内容主要论及作为艺术形态之一的造型艺术,从建筑、雕刻、绘画三大方面展开探讨,力求涵盖造型艺术之全体。作者以精要和概括的方式对20世纪30年代前不同时代的三大艺术现象进行了精要的论述。论述侧重艺术的内容,同时也兼顾艺术的技艺、技巧;全书不仅从艺术本身考察,而且从这种艺术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文化背景来观照。并在书中各章节穿插了相关的理论性内容,对于相关的艺术理论问题做了精要的阐述。史仲文的《中国艺术史导读》这部书一开篇就简要叙述了中国艺术史的巨大成就、特色与开放性的文化性格,意在提纲挈领,给读者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姚扣根与赵骥的《中国艺术十六讲》全书分为十六讲,第一讲中国艺术通论,融合中国传统艺术的内部联系,相当于该书的导论,在总体上把握中国艺术的发展。第二讲则从精神层面讲述中国艺术思想上的内涵,其余十四讲是话剧、戏曲、电影、音乐、舞蹈、绘画、雕塑、书法、摄影、电视、杂技、曲艺、工艺、建筑各门类艺术的介绍,内容包括那些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背景、艺术人物、艺术流派与艺术作品。编者独具慧眼的策划,把看似分散的门类集于一书,在多样性中呈现整体性,系统的展示中国艺术的风采和特色。张维青与高毅清的《中外艺术史要略》全书分为五编即文学、戏剧、美术、音乐、影视。各编又分为上下两卷分别讲述各艺术部类中外发展史。通过中西对比,简要梳理了中外艺术样式的发展线索、艺术创作的大致景观、以及艺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彭吉象的《中国艺术学》全书共分三个部分:上编“中国传统艺术流变”通过对各艺术门类史的简要论述展现中国传统艺术的风格颤变。中编“中国传统艺术概论”包括中国传统的“创作论…鉴赏论”与“门类论”,从创作到鉴赏突出论说了中国传统艺术在这几个面的民族特色。下编“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则以史为基,史实与理论结合,概括出了最能够反映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美学特征。

二、当前学者们关于治史的理解和见地

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内容、特征和历史分期。体现了学者们对于治史的理解和见地。

首先,说说研究内容。艺术史是研究艺术发展的历史。高奇先生和史仲文先生认为艺术史的研究应侧重艺术内容本身,同时又不应抛弃艺术之技巧,此外,中国艺术史并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而是世界艺术史的支流,中国的艺术发展必然要受西方艺术的影响。故高奇先生在其著作中每一章节前都对当时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状况,政治制度做了简要描述,使读者能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引导下充分了解该时代艺术形式,并在各章节穿插了西方艺术门类对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史仲文先生则在各章以每一历史时期的特点命名小标题,结合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扼要论述了不同时期多重因素影响下艺术门类发展状况。既为艺术史也是一部政治、经济、文化简史。全书最后一部分从中西艺术的历史发展曲线、不同文化的传统与品性、风格进行了简括撰述。张维青与高毅清先生认为中国艺术史是对于各部类艺术史的系统化的整合,它不是对于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现象包括艺术理论的简单罗列或者简单取舍,而是选取艺术殿堂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为读者提供值得研究和探讨的精品。

其次,谈到研究特征。笔者认为姚扣根与赵骥先生编著的《中国艺术十六讲》颇具新意。该书编者认为治史者在研究过程中其主观能动作用贯穿整个研究的过程,从书目命名到史料的理解、选择、评析。作者都会以自己的审美观、艺术观、价值观对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理论给予自己的价值判断。加上不同的研究者因为其自身兴趣爱好、审美趣味的不同对于不同门类艺术样式的选取有所不同,影响了对于艺术史整体、系统、严谨的研究。此外,艺术本身就具有无限性和多样性之特点。所以作者很难对其进行宏观把握。于是本书编者以讲座文稿的形式,而不是采用学术性的理论框架和教材用的模式,力求涵盖艺术的方方面面,承载丰富多彩的中国艺术史的信息。每一讲,分别是各位专家学者通过自己的长期研究而获得的学术成果。避免了编者因个人兴趣喜好导致的偏颇。同时使初学者可以尽快入门,自由选择自身感兴趣的艺术门类。

第三,关于艺术研究史的历史分期问题。它是作者在进行艺术史研究前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是研究艺术史的结构框架,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艺术发展变化规律的理解。张延风先生与何平、孙莎岚的作品的分期较为简单以每个朝代为划分基础,这种划分使得作者的论述更简明,但往往却不能反映艺术发展自身的规律,因为艺术的发展事实上并不是和朝代的更替完全吻合的。史仲文先生认为艺术自有其历史发展的特点,同时艺术的门类很多方面各有其发展特点。此外,历史的发展与社会历史的变更尤其是改朝换代有直接的联系,因此将中国艺术发展按朝代更替分成了五个阶段。

三、重编艺术史教材之我见

当代社会经济、科技飞速发展,人们在物质上的极大满足,越米越多人开始关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开发及研究。领略到艺 术世界的绚烂多彩、博大精深。人们急于想把这灿烂的文明用文字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能够饱览这一壮举,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艺术史研究中来,但要将这浩瀚的艺术史融汇到一部几十万字的史书中来,确实是一个不小的工程。治史绝非易事。

笔者认为,首先,一部好的史书不仅要利于开阔读者的艺术视野,同时还应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因而治史应讲究客观、严谨。客观是指作者在对艺术史料进行遴选时不能受主观偏好的影响,艺术的发展变化受时代背景、社会生产状况的制约,所以我们在对具体艺术作品进行评析时,不能强行用现代的生产条件、价值评判标准去评定一个艺术作品。严谨则指的是作者对艺术作品的列举中要做到有据可依、有史可循,而不是简单套用别人的研究成果:其次,艺术史是一部成长史、发展史,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不同于政治史、社会史、经济史、军事史的研究那样简单。在对艺术史的研究过程中应把艺术史看成一部活的历史,而不是简单的记录和罗列。应是思想与技巧、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的结合。艺术源于生活,是对生命的感悟和体验。通过对艺术史的研究,了解艺术的起源、成长、发展,进行形而上的人生思考,从而引导读者的思考:第三,艺术的变化发展史、同人类文明进程发展史一样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兴盛、飞跃,甚至有黑暗、衰败时期,但终归一句话,它是连续不断的。绝不会在某一个社会形态、朝代就刹那间发生了改变,因而对于作者来说,重点在自身要对艺术发展变化有一个整体、系统的把握,至于历史分期问题全在于作者的理解、及其作的思路;第四,胡适之先生曾在《中国哲学史》提到三个治史的目的:第一为明变,使学者知思想变迁的线索:第二为求因,寻出变迁的因由;第三为评判,指出各家学说的价值。这三点是一切哲学史的目的,其实也适用于艺术止。借用到艺术史研究上来说,明变即使学者了解艺术文化发展变化的规律,艺术门类的嬗变;求因即为追寻变化发展的推动力,这其中就包括社会背景、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政治环境:评判即为评析解读艺术理论学说,将艺术史的研究探讨上升到形而上的理论层面。最后,作为教材的编写,笔者觉得定位很重要。因为艺术其实是最亲民的学科,它不像理工科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艺术是艺术家通过自身对生命的体验和感悟,创造出感性形象继而影响普通大众的思想、情感、价值观念甚至是人生态度。它具有娱乐性,同时也有认识、教育功能。因而,编者在捉笔前就应对其书稿有一个定位,是为普及有关艺术门类相关基础知识,还是作为学术研究者的阅读、参考范本。这样,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不会一翻开教材就被晦涩的艺术哲学理论难倒,望而生畏。同时对于学习艺术理论的学生来说,能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总而言之,艺术史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能够引领读者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发展的眼光,立足于宏观的结构体系步入艺术的殿堂,继而了悟艺术之意境,人生之最高“境界”。王杰泓先生在《艺术概论》里谈到:“艺术的造境最终是为了人生,为人生能突破尘世的网幕,趋于一种向“道”敞开的澄明之境”。而艺术史的研究使这澄明之境不再是镜中月、水中花。羚羊挂角,无迹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