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欣赏古诗意境美的教学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欣赏古诗意境美的教学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再现意境是关键。所以,欣赏古诗意境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呢?

一、推敲词语欣赏境界

1.抓住动词

动词往往是古诗的“诗眼”,把动词理解透彻,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既有“生产”又有“升起”的意思。让学生着眼于诗的意境去理解,为什么诗人用“生”而不用“升”呢?“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就散去了,如果用“升”字就不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升腾的这个画面,也不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返景入森林”的“入”字用的极好,它写出了夕阳的光线通过一棵棵树的缝隙照进茂林深处那种轻柔缓进的情形。以动衬静,以光显暗,描绘了一幅十分幽静美丽的山村晚景图,把读者带入一种颇为神奇的境界。

2.抓住表现色彩的形容词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黄、白、翠、青”四个形容词,色彩绚丽,相映成趣,描绘出翠柳袅袅、黄鹂鸣啼,白鹭翩翩,蓝天高远的优美动人的画面。

3.抓住数词

如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千”和“万”,诗人用夸张的数字写山之多,路之密,反衬雪之猛、天之寒,表述了孤寂凄凉的心情,同时也为表现自己不屈的性格埋下了伏笔。

二、神游心醉赏意境

古人的山水诗往往像有声的立体画和如画的交响乐,具有鲜明绚丽的绘画美和悦耳爽心的音乐美,诗、画、乐浑然天成地融为一体。欣赏这类的古诗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播放录音、录像、出示简笔画,投影片等,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神游胜地,陶醉在美景中,一种爱美、赞美的情感油然而生,让学生畅谈此时的感受,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角色表演赏意境

如贺之章的《回乡偶书》启发学生思考:如果我们根据这首诗的内容拍一组电影或电视镜头的话,开始应出现怎样一个画面?接着镜头里出现的又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呢?最后以一个怎样的场面结束?然后请几位同学做诗人和孩子表演想象的情景,这样活生生的场面就再现出来,接近了时空的距离,使学生和诗人的感情产生了强烈共鸣,深刻体会出古诗的意境。

四、联系现实赏意境

如深入理解了《回乡偶书》的诗句后,提问学生:诗中这种离乡多年返回故乡的情景,谁在生活中见到过,请你描述一下?学生便联系台胞回大陆探亲的情景,叙述的栩栩如生,情真意切,热泪盈眶,从而更进一步地体会诗人久别回乡时的无限喜悦和对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

五、联想求异赏意境

教学柳宗元的《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引导学生联想:要是在晴朗的日子里,这山中该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学生展开联想,进行求异思维,回答出这无数的山岭该有许许多多的鸟儿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这数不清的山间小道该有许许多多地行人来来往往,进而与现在群山之中无一鸟,众多小路无一人进行对比,更加体会到作者在这雪猛风紧,天寒地冻的空旷世界里是多么的孤独、寂寞、凄凉。

六、结合背景赏意境

如教学王安石的《梅花》,向学生介绍他写作这首诗时,推行变法受到保守势力阻挠失败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结合背景来理解,作者写梅花凌寒独放,并身处墙角依然散发出幽幽清香,实际上是表明自己坚忍不拔,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他赞美特定环境中的梅花,流露出孤芳自赏的心迹。

七、反复诵读赏意境

古诗节奏鲜明,韵律铿锵,朗朗上口,朗读和背诵是理解古诗内容、体会古诗意境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通过教读、分读、自由读、上台读、齐声读等方法,使学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领悟,在反复吟诵中欣赏诗中蕴含的意境美。

八、填充故事赏意境

诗歌的语言,跳跃性强。教学中把诗歌的空白部分填充上,叙述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使诗中形象完整、鲜明,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境。如教学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改编成一个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写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这样便使学生能深刻理解隐者悠然自得、无拘无束的特点,体会诗人羡慕隐居生活的思想感情。

九、描画诗意赏意境

如骆宾王的《鹅》特点是描写鹅的叫声美、形态美、色泽美,构成一幅生动的白鹅游水图。教学时,先启发学生把诗中描绘的画面说出来,然后在口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绘出诗中表现的画面。教学“曲项向天歌”时,引导学生画出柔和美丽的动态感,后两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青波”,根据“浮、拨”二字描绘出鹅游水的两个基本动作,“白、绿、红、青”四个字,给画面着上颜色。这样通过描画,学生把鹅活泼可爱的立体形象刻画出来,画面色彩艳丽,对比鲜明,鹅的形态动静相映,变化有致,鹅的形象呼之欲出,仿佛活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到作者对鹅的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