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曙光:标准制衡服务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曙光:标准制衡服务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内服务器厂商2006年以来遭受了一轮又一轮市场下滑危机,已经到了“千钧一发,不战则败”的关键时刻。面对国外巨头的围追堵截,曙光今年先是了第三代自主刀片系统,接着又牵头成立了中国电子标准化协会高性能计算标准工作委员会,在强大的国外标准面前寻求国内厂商的话语权。

曙光为何力主服务器中国标准?国内服务器厂商如何能够摒除“内忧外患”?本报执行总编孙定特约曙光总裁历军,就相关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靠实力攘外安内

主要观点

国内服务器市场正面临着重新洗牌,洋品牌向低端的挤压和一些新成员的加入,使老牌国内服务器厂商腹背受敌,惟有坚持到底、自强不息才能获得最后胜利。

孙定: 今年的国产服务器品牌给业界的感觉有点“清淡”,IDC公布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第一季度全球服务器市场,中国军团已经被挤出前十,出货量仅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9%,而市场价值却下降了22%,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历军: 国内服务器市场确实正面临着重新洗牌,洗牌后的局面今年年底就会有所显现。

多年来,尽管国产服务器在中、高端产品线上的努力一直都有,但是说实话成果不大,当IBM、惠普、戴尔等国外服务器大牌在制造上完成本地化布局之后,它们也坚定地选择了低端、低价的攻击策略,这让一直坚守在国产服务器阵营的经销商感受了强烈的市场冲击,面临着被挤出市场的困境。

国内厂商的情况是,联想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加快国际化进程上,浪潮更侧重于其软件业务,曙光则一直在坚持做服务器。

从竞争角度来讲,曙光除了要考虑应对国外服务器品牌的不断入侵,还要警惕国内新势力的壮大。如今几个新的服务器成员又加入了这个阵营:,如中兴和华为。带有中兴标志的机架式服务器、刀片服务器和带有华为标志的刀片服务器已运行在一些电信运营商乃至网络游戏公司的机房内。

虽然曙光在整个服务器市场已有多年征战经验,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严酷的服务器市场的承受力都会更强一些,但是,华为、中兴已经开始变得越来越强大,而且在电信、网络市场里已经拿到了足够的资源,如果它们把这些资源投入到服务器行业的话,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所以曙光在未来几年时间里,必须在服务器领域建立更为强大的竞争力,才能把“后来者”堵住,不被他们超越。

孙定: 面对内忧外患,传统国内服务器品牌确实面临巨大压力,那么曙光会用什么样的策略“攘外安内”呢?

历军: 提高市场份额、提高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研发和服务水平,无外乎就是这些。比如说在HPC(高性能计算机)领域,尽管有些人认为开发HPC门槛很低,但是一旦你深入进去之后就会发现,这个领域并不是那么容易,不是随便把几个服务器摆上就叫做HPC,“能用”和“能不能用好”是有天壤之别的。

曙光的能力在于不仅仅是卖一个机器让用户用,而是要让用户用得更好。从成本上来讲这两者有30%的差别,也就是说用户花100万元买的机器,从计算能力上看到底是值70万元还是130万元的问题。

除此之外,一个企业要想长久地发展,一定要对自己的战略目标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决定做什么业务就要坚持下去。如果今天服务器赚钱就做服务器,明天PC又赚钱又去做了PC,那就会什么都做不好。

靠标准获得主动

主要观点

制定自己的标准是一个非常好的支持民族工业发展的方式; 制定标准,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产业有一个更合理的发展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保护最终用户的利益。

孙定: 今年上半年,曙光牵头成立了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高性能计算机标准工作委员会(以下简称“高标委”――编者注),究竟服务器标准对国产服务器的发展有什么意义?你对这个标准的期望是什么?

历军: 其实,这个标准更多的是一种被逼无耐之举。以前有WIFI标准事件、DVD标准事件,前些日子还有彩电芯片标准事件。在这些标准领域,国内企业都很被动,但他们的努力都有一定的效果。比如WIFI标准虽然没有成功,但它在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甚至国家高层领导在跟美国国务院相关人士会晤的时候都谈到它,那么你说这算不算是一种成功呢?

过去中央政府曾出台过一个政策专门针对香港特区: “从即日起原产于香港的357种产品进入大陆市场零关税。”这代表什么?列入表内的357种品牌大陆市场必须100%采购,至于表里面没有的,那要再讨论。我觉得标准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只有政府推动,才能从本质上提升产业能力。

制定自己的标准是一个非常好的支持民族工业发展的方式。首先,在中国卖的产品要满足中国的标准,这个一点都不过分; 第二,如果有人出于某种目的做出侵犯我们利益的事,我们至少还可以用这个标准去谈判。制定标准,最终的目的就是让产业有一个更合理的发展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保护最终用户的利益。

高标委制定的标准包括刀片式服务器、机群操作系统、存储、安全、行业应用等相关电子行业国家标准。目前由高标会牵头起草的《机群操作系统远程监控技术要求》和《刀片式服务器管理模块技术要求》两项电子行业标准,正式通过立项审批,进入具体操作阶段。

高标委对成员单位进行了明确划分,核心成员、普通成员和观察成员,所有的外商都是观察成员,只允许观察,不能发表意见。

孙定: 我们知道曙光前不久了一款新一代刀片服务器,并且在产品设计思路上做了较大的改进,那么在服务器领域,刀片服务器会有一个怎样的发展前景,曙光的刀片服务器优势在哪里?

历军: 刀片服务器是“应市而生”,我个人的看法是,未来的IT系统是一个建立在高速网络基础上的小终端、大服务器模式,因为随着3G、4G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再加上人们对自由获取信息的渴望,要求服务器越来越集中化。有的公司服务器四个基架可能都不够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服务器密度的要求、电力的要求以及可靠性的要求就全都提出来了。

刀片服务器恰好能解决这个问题,省电、省空间、可靠性强。未来2~3年内服务器市场刀片服务器所占的比重有可能会超过30%,如果我们现在没有进去,将来拿什么跟人家拼呢?我们做标准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

有人说我们的刀片服务器体积比较大,但我们没有任何想要把刀片服务器做小的想法。原因是,制造产品也要看中国国情,我们不可能要求用户为了某个服务器产品而重新去建机房。体积大可以多增加几个CPU来提升处理速度,但如果密度大,很多用户的机房承重力就会不够。

尽管某些厂商的刀片服务器小,但如果你用它的产品,就要买它的背板,因为它不是标准的。而一个小小的背板可能比刀片服务器本身还贵。曙光的刀片服务器,从CPU、内存、硬盘到PCI-E卡都支持标准工业部件,这样可以为用户节省整体成本,并降低部件维护费用。。

靠合作赢得发展

主要观点

既然是合作伙伴,就要互相体量; 曙光其实就是一个平台,谁的东西好,谁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施展自己,用户也会更多一些选择。

孙定: 与Intel和AMD 的合作关系,是所有用x86架构的厂商都会面对的问题。曙光是怎么考虑这个问题的?

历军: 第一,从商业角度上双方是合作伙伴,为什么非要分一个彼此呢?第二,既然是合作伙伴,就要互相体谅; 第三,曙光从来都是跟着市场走的,曙光其实就是一个平台,谁的东西好,谁就可以在这个平台上施展。我们从来不会刻意去推AMD或者Intel,我们每一种产品都是两个型号,一个A系列、一个I系列,用户觉得谁的性能好,就去选择谁; 如果性能都一样,那就可能谁的价格低就去选择谁。从曙光的角度来看,得罪任何一方都是没有必要的。

除此以外,我们与其他合作伙伴的合作也有很大进展。曙光跟Sun在网格和Solaris上有合作; 跟微软马上会就WCCS进行合作; 跟Oracle在数据库平台上有良好的合作。前一段时间,美国超级计算机厂商克雷(美国Cray公司)的副总裁到北京还专程拜访了曙光,希望跟我们在研发以及市场上有些合作,但不幸的是,他们刚回到美国,就听到美国政府公布了对中国的限制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合作很可能会夭折。不过从中也可以看出,曙光还是能够吸引很多的合作伙伴的。

孙定: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曙光现在发展了这么多的合作伙伴,最终用户能得到什么好处?

历军: 曙光与合作伙伴建立的关系基本上在三个层面: 共同研发、市场营销和资源供应上。比如,在市场营销方面大家一起搞一些活动,就像曙光的全国巡展,曙光其实是在营造一个环境,让整个合作伙伴链条都愿意帮助中国用户。

在研发以及服务方面,应用软件厂商把软件送到曙光这里,曙光一方面用这些软件为用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曙光技术人员的研究,针对应用软件开发一些补丁,使机器发挥更大的效用来服务用户。

孙定: 天津产业基地建设完成后,曙光的产权问题已经解决了,那么在未来会不会考虑上市?会选择国内还是国外?而最近一段时间,外资对中国的IT企业好像很感兴趣,曙光有没有相关运作?

历军: 曙光计划在2009年上市。我觉得曙光还是在中国大陆上市比较好,大陆比较了解高性能计算机,香港管高性能计算机叫超级电脑,而电脑跟计算机概念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不是很方便; 此外,国外上市会涉及到很多信息的披露,这对曙光这样的公司来说也是比较敏感的。

至于注资,外资就算了。因为曙光还有一些国家层面的战略任务要做,外资进来很不方便,曙光要融资还是会立求于国内资金。

总裁感悟:不怕慢 就怕站

“一个企业要发展,不是怕慢,而是怕站,曙光就是要永远向前移动。”在服务器市场征战多年的历军,对国产品牌服务器如何取得发展深有感触。

早在历军刚刚上任之初,曙光就面临如何消除“重研发、轻市场”的思维惯性。如何摆脱“技术上一枝独秀,但市场能力却始终平平”的尴尬,是历军近几年来不断思考的问题,历军希望曙光能够在技术和市场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而事实证明,这种“平衡”的思路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过去有人说,曙光缺乏量产规模,然而天津产业基地的启动无疑给曙光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曙光服务器的产量一下子从每年的5万台达到了50万台的生产能力; 又有人说曙光的市场能力存在短板,于是曙光不但对渠道进行了调整,还打出了业内首创的5年免费服务,除此之外,曙光一直是完整的产品线,有AMD的产品、也有Intel的产品; 今年曙光更是应市场需求推出了具有业内先进水平以及符合中国国情的第三代刀片服务器,之后又牵头建立了“高性能计算机标准委员会”,以期在提倡民族工业品牌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而预计到2008年年底,计算能力达到千万亿次的曙光5000A就会上市,其5%左右的机器会支持龙芯3处理器。所有的这一切表明曙光在前进。

“尽管曙光给人的形象不是风风火火的,但是我们的目标长期保持不变,曙光追求的是稳定成长。”历军这样说。

采访手记:变化缘于成熟

2006年,历军将曙光的“服务超越”策略上升到了企业战略高度,于是联合了AMD、Mellanox、Anasys、MSC、Foundry、Sun、Oracle等众多世界一流厂商,建成了中国首家规模最大、投资超过1000万元的HPC试验交流平台。

按照历军的说法,曙光如果要为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光靠其一家厂商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联合各个领域的厂商。而由于曙光率先与AMD就两核处理器进行合作,曙光在一段时间里一度被贴上了“AMD急先锋”的标签,但是随着国内外各大厂商也纷纷向AMD抛出橄榄枝,曙光在AMD心中的份量似乎也发生了微妙变化。而随着Intel四核产品、AMD迟迟没有跟上情况的发生,曙光的“AMD急先锋”标签似乎贴的更加不稳了。

众所周知,在曙光的产品线中,Intel平台和AMD平台各占50%,历军也在多个场合强调与Intel和AMD都保持了开放、平等的合作。“大家都是哥们儿,生意场上没有必要争个你死我活,曙光以用户为中心,用户需要谁的产品,我们就提供给他谁的产品。”尽管在公开发言中,历军还是保持了中立态度,但一系列的事实反映出,曙光今年加大了与Intel的合作: 先是就四核产品线合作高调其共同谋求高端市场的意愿,然后又在全国进行产品巡展活动,这些举措都反映出曙光的变化。而对于此,有业内人士认为这让曙光更显得成熟了。

据记者了解,除了加紧与上游硬件厂商的合作,今年曙光更大的一个动作就是开始与微软就WCCS展开合作,历军说: “以前微软总是告我们,说我们的机器是裸机,没有操作系统,此次合作将我们从敌人变成了真正的哥们儿!”

尽管在合作问题上,历军能够对很多厂商包括国外厂商表现出友好,但是其对外资注入并不支持,他也坦言“不愿意在这方面与外国人打交道”,当然这也不难理解,无论是历军还是曙光,其企业背景决定了他们拥有浓重的“国家使命感”,毕竟曙光是一家以中科院计算所、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和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中心这样的“国字号”单位为技术依托,并且肩负着许多国家战略任务的股份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