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洮岷花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洮岷花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章分析了“洮岷花儿”的由来、音乐结构及曲调的发展、洮岷花儿的“花儿会”,揭示了人们对“洮岷花儿”审美情趣的变化。

【关键词】洮岷;花儿;音乐;民间采风

“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大地上的一种民歌。主要分布在甘、青、宁和新疆等四省区的少数民族中。“花儿”世代相传,文化积淀深厚,是一种以爱情为主题的山歌,也是一种口头传唱艺术。“花儿”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成为我国西北民歌一个重要品种。根据其发源地和艺术形式的差异,“花儿”可分为“临夏型花儿”和“洮岷型花儿”两大流派。两派又根据其结构、格调、唱法的不同分为诸多分支。

一、“洮岷花儿”的由来

“洮岷花儿“分为“莲花山花儿”和“岷县二郎山花儿”。“洮岷花儿”的发祥地是古代的洮州和岷县,相当于今天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康乐、和政县;定西地区的临洮、渭源县;武都地区的岷县(岷州)、文县;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临潭(洮州)、舟曲县等这一带地区,“洮岷花儿”是“莲花山花儿”和“岷县花儿”的总称。“洮岷花儿”是西北花儿的两大流派之一(另一派就是河湟花儿),歌唱者主要是汉、藏、回族,现在的歌词趋向于汉族化,于“临夏花儿”相比,“洮岷花儿”的“令”种类较少,流传的区域也比较有限,主要流行临潭、临洮县等一带。历史上可能要早于“临夏花儿“,是西北“花儿”的先声。

洮岷花儿还包含“临夏花儿”(主要流传于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一带。)歌唱者藏、汉、东乡等民族的歌手,具有“汉语藏风回调”的特点。由于这里的汉、藏、回在明清时期是移民比较集中的地方,也是戍边的军队长期驻防和居家的地方,因而语言成分比较复杂,这里山高水远,交通不便利,使得这种语言才能保留下来。与藏、汉、回族长期交往共存中,方言难免会有一些变化,所以这里的方言是很有特点的,值得“挖掘”的宝藏很多。而音乐的语言也慢慢的都趋向了少数民族的风俗,这是“洮岷花儿”在历史中发展的过程。

二、“洮岷花儿”音乐结构及曲调的发展

在“洮岷花儿”的音调、唱词、演唱风格上,又把洮泯花儿分为“南路花儿”和“北路花儿”。其“南路花儿”以岷县二郎山花儿会为中心,“北路花儿”以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为中心。而在洮泯地区花儿有被当地群众称为“草文章”,分为“本子花儿”和“散花儿”。所谓“本子花儿”,指成本成套的演唱,有历史人物故事和民间传说,诸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散花儿”则多为歌者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短歌,唱词的字数、行段都很自由,一般都押韵。有的一韵到底,称为“单套”。而“单套”一般为三字尾,每句三顿。如:“手把 吊桥 栏杆哩/盼望 红军 回还哩/眼泪 直打 转转哩。”凡一首中押两个或三个韵脚的称为“双套”。在句子的结构上“双套”要比“单套”的复杂一些,“双套”的句式有四句式、五句式和六句式,六句以上的句子有但不怎么常见,在句式上也不怎么分段有的也会一韵到底,而有的则会在中间转韵。如四句式:“青菜地里米虫多/不软不硬的难割/穷人心里苦水多/千头万绪的难说。”

从韵脚的结构来看,不管是“临夏花儿”还是“洮岷花儿”在句子上都有押韵和格律结构。这种押韵和格律句子的结构与唐代的诗歌有很大的联系。并且唐代是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在这时候当地的人们为了口头上顺利句子的动听,逐渐跟诗歌的变化而改变了民歌,而“花儿”的句子结构也受到了押韵和格律的影响,逐渐的出现了单、双字尾的特征。

在“花儿”以及“花儿会”起源于那个年代呢?由于历史上没有文献记载至今也没有统一的说法。“花儿”的起源众说纷纭,有认为“花儿”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有人认为是出现在明代。对“洮岷花儿”的调查中得知,“洮岷花儿”最早很可能具有藏羌族山歌的特点。因为洮岷地区原为古羌族住地,这一带的汉族也与古羌族、藏族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每年的“洮岷花儿会”有可能就是古羌族和藏族祭山会。到今天岷县的祭山会还在盛行,因为岷县地区山大沟深的,气候变化多端,在每年的夏天冰雹较多,人们受到了自然灾害之苦,就这样的气候变化人们便认为这是“神灵”在主宰,于是每年都会上山举行祭山活动,祈求“神灵”保佑年景丰盈,人祥平安。祭山活动在长期的演变中,免不了唱山歌,既祭神的存在、又举行人文思想的“花儿’盛会。

在历史的变迁中,由于不同地域民族的迁入,也因时代的发展和各民族歌手的不同,因而“花儿”所形成的音乐结构和曲调也不尽相同。

莲花山花儿的代表曲令“莲花山令’是典型的曲调,是以商、徵、羽、宫四音构成的商调(这是莲花山以北的曲调,莲花山以南的岷县一带由于受到藏族的民族音调的影响,在花儿曲调中有时会出现角音),除开头较长的商音为基点向上进行,也是一个滑音,结尾是下行到商音外,中间的旋律基本上以紧凑的节奏在商、徵、羽、宫之间四度跳进和级进,在临洮苟家滩被人们陈伟“刺玫瑰”的女歌手董芳兰唱的“莲花山令”(片段)不但出现了清角音并且在演唱的过程中反复的加以强调,在音乐终结羽音中将其变换成了徵音,这实际上就是“清角为宫”在转向羽调式。

岷县二郎山的代表曲令“欧啊欧令”多少亦强调徵调为特点的五声调式,例如,欧啊欧令,该曲分为上下句,非方整性结构,E徵调,无偏音,其主要的骨干音是;商、角、徵、羽。其主要流行在岷县以及北部。

在岷县流行的的曲令中也有多种变化,有的变化了节奏节拍,有的并且还改变了弦律和调式,也有与当地其他的民歌像柔和在一起的即像着又像哪的的新曲调。

三、洮岷花儿的“花儿会”

洮岷花儿会分为“莲花山花儿会”和“岷县二郎山花儿会”。“莲花山花儿会”莲花山雄踞在甘肃的中南部位于康乐、临洮、临潭、卓尼和渭源五县的接壤处,这里是藏、汉、回、东乡等民族的聚居地。

莲花山绿树成荫,碧波万顷,远远望去,酷似一朵盛开在绿波翠色中的莲花,故取名“莲花山”。从清代临洮诗人吴镇有“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的诗句中可以体会莲花山“花儿”的美丽。在莲花山地区古往今来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一至初六有民间“花儿会”的习俗,来自周围七县的汉、回、藏、东乡等各族歌手和群众云集莲花山,结伴游山莲花山成了“花儿”的海洋。,演唱花儿,以演唱“莲花山令”为主,这也是“北路花儿”的代表曲调。(“莲花山令”有单、双套之别,单套花儿一韵到底,双套花儿一般是单、双句各为一韵,“莲花山令“无论是单套还是双套,每句均为七言,这也是为了内容上的需求,在字数上进行了改变)。在这时候河州花儿歌手也前来助兴。莲花山花儿会形式独特。有拦路、游山、对歌等程序,边游山、边对歌,互相穿插、灵活多样。莲花山花儿会恰似一部优美的乐章,初一、初二,在莲花山麓的足谷川聚会,即为开始曲;初三、初四游山对歌,即为高潮;初五从莲花山外的王家沟门,围着篝火夜歌;初六黎明,攀登到紫松山,联欢对歌,敬酒告别,即为尾声。其中以拦路最为别致而风趣。莲花山盛产马莲,当地群众用马莲拧成绳子,拦堵朝山歌友,进行答问对唱,直到拦路者满意方可放行。山会期间几乎每个路口设卡对歌,歌声此起彼伏,堪称一绝。就是由于“花儿会”规模盛大,这才引起了中外的大批学者、读者前往西北各地的“花儿会”场,采录原生态的民间音乐、民俗文化。

岷县二郎山“花儿会”。岷县地处于陇中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位于甘肃中南部。是一个比较偏远的农业县,岷县县城是一座古风犹存的历史名城,古称岷洲,岷县西北部与甘肃南部藏族居住区相邻,是藏、汉、回等民族的聚居地,民族风情独特,民风淳朴,二郎山“花儿会”以南路“花儿”的演唱为主,兼容北路“花儿”,是南北两路歌手聚集的盛会。二郎山“花儿会”起源于何时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在清末岷州进士尹世彩有这样一句诗:“五月十七二郎山,袒褐裹裎人万千,少年都是谁家子,一声姊妹一声怜”。从这首诗中我们既可以看出在清朝时期二郎山“花儿会”就已经十分红火了。又知道了“花儿会”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七”期间举行。同时也对“花儿”及“花儿会”盛况进行了描述。在古代的岷县地区人们用宗教的形式祈求平安并祈愿丰收,在每年政治庄家生长的关键时期,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担忧自然的侵袭,便寄托于“神灵”保佑,在庙宇神佛进行祭祀和颂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神会和“花儿会”融为一体。在“花儿会”上少年们坦露心胸,相互对唱情歌。一首首声情并茂的山歌玩转细腻,真是令人爱惜。在张亚雄先生的《花儿集》(1940年出版)中对岷县二郎山“花儿会”的描述中说道“二郎山上有庄严的庙宇,丛林环绕,风景颇好。每年旧历五月中旬,开祭大会。十七日正是日子。

在二郎山开会之日,来自四方的花儿歌手云集在这里。女的盛装甚为奇艳,身穿各种颜色的衣服,在腰间系着一个蓝色的大带脚上穿着大红鞋,全身都又披挂,看起来形形各有风格,有的看上去就像武夫一样。她们的头发梳的很别致,类似于古代的菩萨蛮。而男的左手撑在蓝布伞右手拿着扇子(这也是他们演唱花儿时的道具),三五成群坐的在山顶树阴下面,盘腿坐在草地上,你一言我一句的高歌,岷县二郎山“花儿会”上场最多的曲调是“扎刀令”(这里的“扎刀令也就是“呜啊令”)这也是“南路花儿”的代表曲调。(“扎刀令” 以七言三句活四句为基础的句式,韵脚自由,可以一韵到底,像四句式的在每两句中也可以为一韵)。在他们的歌声中给人感觉就好像穿越了云霄从天而降,好像酷暑的甘霖,抚慰着每一个人的心。这是过去的人们在“花儿会”上的盛世,而今天岷县二郎山的“花儿会”现场依然是歌声浩瀚如海。

“洮岷型花儿”的曲调种类虽然不多,其歌词内容丰富,在歌手演唱中十个有九个不同各有各的特色。而且这里的歌手大多是汉族,由于演唱曲调高吭豪放、粗犷的风格和藏族民歌颇为相似。这才有了群山呼应、空谷回荡的艺术感染力。

四、审美情趣

“洮岷花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风情,“花儿”通过人声漫唱在翠绿茏葱的田野里,飘荡在这黄土大地上的每一个沟沟坎坎,飘荡在破石惊天黄河音符上的水弦上。在这里人们用“花儿”表示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走进洮岷地区你也可以感觉到民间音乐的魅力。

近年来,人们感觉到本地“花儿”的单调,逐渐改变了传统“花儿”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情趣。一些歌者在“花儿”歌词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对原有的曲令和民间小调重新进行了编排,用上现代乐器的伴奏。同时用现实真实的生活画面、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深刻的表现出花儿的艺术感染力。“洮岷花儿”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武宇林.“洮岷花儿”的现状与西北“花儿”的传承[J].宁夏社会科学,2006(3).

[2]张亚雄.花儿集[M].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

[3]吉文莉.试论“花儿”的称谓、起源与发展[J].甘肃高师学报,2007(6).

[4]莫超.洮岷“花儿”语法摭谈[J].甘肃高师学报,2003(4).

[5]王晓云.20世纪80年代以来洮岷“花儿”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