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融合发展好戏连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融合发展好戏连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水城县深入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生态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特色农业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新路,全力打造山地特色农业升级版和生态文明建设升级版。

水城县坚持以特色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生态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优化特色农业推动生态建设的路径,积极探索特色农业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新路,全力打造山地特色农业升级版和生态文明建设升级版。

创新以村为主的组织发动机制

为充分发挥村组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宣传动员、组织实施、后续管护中的作用,水城县按照“严管理、放权力、强保障、增活力、促发展、优服务”的要求,将全县310个村合并成200个村,招考200名事业编制大学生到村担任文书,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完善村干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采取“基础工资+绩效奖励”的方式,建立健全村干部报酬增长机制,将每个村的办公经费从每年1.5万元提高到5万元,把村支书、村主任报酬提高到每月3000元,副支书、副主任报酬提高到每月2500元,其他村干部报酬提高到每月2000元。

同时,将乡镇管理向村级延伸,将乡镇“七站八所”能下放的权力全部下放到村,让村级组织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发挥村干部在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中的作用。

创新农旅一体的融合发展机制

水城县委、县政府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思路,切实把产业发展与退耕还林、绿化造林、石漠化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让经果林成为绿化林,让产业带成为景观带。

同时,在生态建设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经济价值高、观赏价值好、绿化效果佳的绿化树品种,把园区做成景区,把农产品做成特色旅游商品,把特色产业做成特色旅游,以景区景点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丰富景区景点内涵和外延。

全县打造了32个各具特色的农旅示范点,推出了米箩、滴水岩、院坝、木城、补那、转山等一批精品景点,形成旅游与农业相互融合、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良好格局,将全县“九大农业产业带”打造成为生态线、旅游线、观光线、转型线、致富线,同步提升生态价值、旅游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努力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2015年以来,全县共接待游客35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6.84亿元。

创新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

水城县委、县政府坚持用“三变”理论指导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全面推进农村各类产权的确权颁证工作。在六盘水市率先成立了“水城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以8家县属平台公司为主体,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完善了“三变”合同,规范了“三变”股权结构,其中猕猴桃产业按农户占90%、公司占9%、村集体占1%的比例进行股权分配;刺梨等其他特色产业按农户占75%、公司占15%、村集体占10%的比例进行股权分配;乡镇引进企业推行“三变”模式由双方自行协商确定股权分配比例。

通过“三变”+特色产业模式,把公司、村级组织、农户打造成责任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共富的合作发展新路子。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既提高了山地特色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又为公司(企业、合作社)拓展了发展空间,更让农村群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从“参股”变为“控股”,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2015年以来,全县基本形成“特色产业”“农业园区”“九大农业产业带”和“三百产业长廊”格局,实现山地特色农业的“铺天盖地”和“翻天覆地”。

创新以商招商的众筹众创机制

水城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推进开放带动战略,以水城经济开发区打造开放平台,积极探索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拓宽特色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投融资渠道。

采取“股权合作、注资招商”模式,县级国有投融资公司以股权合作、融资租赁的方式,主动引进有发展潜力、有市场前景但缺乏资金、运转困难的企业到水城发展,帮助困难企业的同时也不断拓展了公司业务,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同时,切实把培育市场主体作为推进产业生态化提档升级的有力抓手,通过注资招商,加大对农业产业发展主体的培育力度,积极培育发展新型农民、农业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和农业服务组织,努力把种植大户培育成农民专业合作社,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成小微企业,把小微企业培育成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培育成精英企业,把精英企业培育成企业集团,推进山地特色农业向组织化、园区化、规模化、科技化发展。

目前,全县8个农业产业园区共入驻企业11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4家,规模以上企业69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22家,社员16437人。

创新以短养长的收入保障机制

水城县立足山地特色,坚持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既强调可持续发展,又注重让农户快速稳步增收致富的发展理念,按照“能套则套、应套尽套”的要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引导工作,以套种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确保实现效益最大化。

为切实保障农户利益,县委、县政府认真研究后决定采取政府引导、群众实施、市场运作、公司保底的方式,由8家平台公司对农户套种的作物实行保底订单收购,所有风险由公司承担,农户当年套种经济作物收入不足400元时由公司补足,确保农户利益不受损失。目前,全县共完成辣椒、特色马铃薯、香草、生姜、花生、油牡丹、人参果、中药材、万寿菊等特色经济作物套种面积61.4万亩,成功探索走出一条以短养长、长短互补、长短相宜、种养结合、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山地特色立体农业发展新路。

创新品牌为先的市场引导机制

在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过程中,水城县始终坚持“产销结合”,一手抓特色农产品的生产,一手抓特色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确保特色产业种得好、管得好、收得好、卖得好。

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成功培育了“雪凝红”核桃、“黔宏牌”红心猕猴桃、“水城春”富硒茶、“玛瑙红”樱桃、“牛棚良子”脆甜桃等一系列“水城品牌”,形成品牌效应。水城经济开发区、8家县级平台公司和2家农业园区管委会提前谋划各类农产品的后续加工和市场销路问题,瞄准茶叶、猕猴桃、核桃、刺梨等“特色产业”,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发展以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等为重点的第二产业和以农产品包装、储运、服务、销售等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推动特色农业向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实现农业产业的“接二连三”。

同时,依托互联网信息平台,大力发展“大数据”农业,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展示中心和30个农村电商服务站;建成双水冷链物流中心一期工程,启动了能容纳6000吨农产品的冷链物流中心二期工程和鲜活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奠定了特色产业发展的市场基础。(作者系水城县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责任编辑/张 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