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以黑龙江科技学院机电本科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的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管理、加强教风建设、深化考试改革等几个角度出发,浅谈关于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中的做法和取得的一些经验,并对该模式的特色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考试改革

作者简介:林海鹏(1972-),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修;李胜波(197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科技学院教研项目“煤炭行业人才紧缺背景下机电专业3M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5-0016-03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

近年来,随着全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在专业设置、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各方面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在实践中却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出现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教育的知识面窄,教学内容陈旧;培养模式单一;课程体系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学生工程意识薄弱,工程实践能力差等。由此,更新教育理念、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注重规格的多样化、多层次化,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树立重视教学质量的教育观念,树立个性化及整体化知识教育观念,使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既要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特点,又要具有能够将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的特点。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黑龙江科技学院机电本科专业为例,浅谈关于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1.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以CDIO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黑龙江科技学院“大德育(Moral)、大工程(Engineering)、大实践(Pratice)”的“三大”教育思想,在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产学研相结合,育人为本,分类培养,服务社会”的专业办学新思路出发,形成“以人为本,按需设计,搭建平台,分类培养,分向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了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3M)人才培养模式。

3M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素质教育,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个性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紧密结合学校的特点,设计了多种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求及学生素质的差别,将人才培养模式分为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定单式人才培养模式、“3+1”人才培养模式等。例如,由于黑龙江科技学院是一所以矿业为特色的高等院校,在煤炭行业紧缺人才背景下,对于机电定向生采取“3+1”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矿业类机电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此外,还搭建多种教育平台,构造相应的课程模块,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完成基于“平台+模块”体系结构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突出专业办学特色。

根据目前社会需求及学生现状,学校将机电专业分为A、B、C三种培养模式。A培养模式为复合研究型人才培养,以学术培养为取向,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B培养模式为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调基础与专业特色并重,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C培养模式为煤炭行业人才紧缺背景下的定单式人才培养,注重煤矿机电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的培养。[1]“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结构如图1所示。

2.课程体系的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很多方面,其中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重点和难点。要改变那种为强调各门课程的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将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忽视课程之间的衔接、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状况,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目标出发,优化重组课程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增加高新技术方面知识的传授,做好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重新设计与调整。

在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时,始终贯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重点学科为依托,以真实项目为载体,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培养过程为主线,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形成柔性结构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根据A、B、C三种培养模式的人才规格要求制订相应的公共基础课、人文及社科素质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五个不同层次的培养计划框架及课程结构。注重加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内容的紧密结合,使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比例适中,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分别在公共基础课、素质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中设置选修课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分段教学,将部分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前移,将部分专业课前移到第六学期,压缩教学计划中必修课的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出更大的空间,在第七学期针对A、B两种培养模式增加与该阶段相适应的选修课程及实践环节,C培养模式采取“3+1”等人才培养模式,[1]为学生提供开放式的多样化教学培养体系。

3.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

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要能接受国际化的竞争就必须加强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来完成的,[2]因此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黑龙江科技学院在人才培养上一贯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2006年,学校在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基础上主动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工程教育理念,[3]按照“统筹规划、优化整合、合理布局、资源共享”的要求,加大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整合校内资源,优化实践教学环境,将企业引入学校,加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依托学校和企业及其之间的合作,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创新精神为核心,以理论知识掌握为基础,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综合素质提高为目标”的实验与实践教育理念,加大对实验教学内容的全面整合和优化,贯彻“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教学方法,构建了由基础型、复合型、提高型和创新型4个各具特色、层层提升、层层深化的“基于平台的分层次渐进式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全面实施开放性实验与实践教学模式,设立大学生机械创新实践基地,将工程实践和科技能力相互补充,培养理论、实践、素质一体化人才。基于平台的分层次渐进式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的结构如图2所示。

4.大力加强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管理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关键一环。[4]它不仅是对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检验,也是对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及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

近年来,普通高校的毕业设计存在很多问题。例如,选题不合理,缺乏工程意识;不重视开题;题目太陈旧,致使学生缺乏创新性等等。这些问题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下降,直接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总体教学水平。因此,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

黑龙江科技学院机电本科专业对毕业设计进行了全面改革与实践,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几年来,评估效果逐年上升,受到学校的好评。

学校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管理包括:

(1)选题过程。设计题目应尽量结合教师科研和生产实际,申报题目由学院组织专家组进行评审,三年之内的题目不能重复,接近的题目可在创新点处说明,题目确定后交学院汇总统一上报教务处备案。

(2)开题过程。首先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收集各类参考文献,进行整理并提出问题,然后利用毕业实习深入现场解决。实习后撰写开题报告,主要进行方案的确定、可行性的分析及创新点的确定。为避免出现偏离、方案设计不合理,学生要进行开题答辩,由指导教师和开题答辩教师共同为学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保证学生下一阶段的毕业设计顺利进行。

(3)指导过程。指导过程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辅导方式。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指导,及时解决问题;定期开展学术汇报、检查设计进度;采取启发为主、集体讨论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他们互相学习、互相启发。设计过程中还要进行中期答辩和预答辩,指导教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

(4)答辩过程。答辩过程中注重过程的监控,每个答辩小组要保证有5名教师,答辩采取指导教师回避制度。答辩小组教师在该学生答辩结束后给出答辩成绩,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审阅成绩在答辩前给出。指导教师、审阅教师及答辩委员会对学生毕业答辩资格具有一票否决权。

(5)成绩评定与评估。在成绩评定上,建立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总成绩由答辩成绩、指导成绩和审阅成绩三部分组成,保证成绩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为确保下一届毕业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组成评估专家组对当年毕业设计进行单向评估,并给出评估反馈意见及成绩排名,以供整改。

由于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毕业设计管理机制,不断加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不但提高了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指导教师的整体素质。

5.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深化考试改革

教学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教风状况严重影响着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抓实抓好。而考试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检验教师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5]近年来,在部分高校中,教风、学风和考风状况出现很多问题,甚至到了令人忧虑的程度。例如,教师事业心、责任心不强,授课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教学方法落后;考试形式单一、评分标准不灵活等等。这些都成为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严重障碍。因此,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先从教师抓起。学校大力加强教风建设,深化考试改革,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使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在加强教风建设方面进行了以下改革探索:

(1)尊师重教,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尊师重教,营造一个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校园环境,以教学为中心,加强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贯穿于教学之中。

(2)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与能力。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投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树立强烈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具有治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4)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考核制度。正确处理教师考核中量与质的关系,除了考核教学工作量,还要考核教师的科学与教学研究工作、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情况、素质教育与育人情况,建立了科学而有效的教学质量三级监控体系。

要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就要更新考试观念,深化考试改革。在考试改革方面学校进行了以下改革探索:

(1)考试内容的改革。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来确定考试目标。考试内容注重以考核学生能力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创新能力、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等。

(2)考试方式的改革。针对课程的特点,考试的形式可采用笔试(闭卷、开卷)、口试、文献调研报告、论文、作品、计算机网上考试、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等多种形式。实际考试方式可以是多种形式的组合,也可由学生自由选择。

(3)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在成绩评定上,制订了完善的平时成绩考核制度。考试可分几个阶段进行,将考试与学习全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考核内容丰富、方式灵活、因材施教的目标。

(4)体制方面的改革。在管理体制方面,将教务处、二级教学单位、任课教师的责任层层落实到位,建立了试题库质量评价制度、阅卷质量标准和抽查制度、试卷成绩分析评价、整改措施及各种激励机制。

总之,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极大地改变了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与考风,真正促进了教、学、考三者的有机结合与协调统一,大大提高了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6.依托重点学科,加强特色,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又是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6]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应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优势。

依托省级重点学科平台,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实验与实践教学环节,带动专业建设;依托学科优势,加强特色,坚持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而且充实了专业教学内容,提高了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

依托学科平台,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方面做了以下主要工作:[7]

(1)搭建校内工程实训平台。在学校大工程背景下,搭建了机电专业工程训练平台、大工程实践训练与创新平台,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搭建工程高端平台。利用学校引进的国际高端制造设备,搭建工程高端平台,建立国内一流先进水平的“现代加工制造中心”、“中奥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培养学生高端工程素质与能力。

(3)搭建校企合作培养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培养平台,构建了“校企合作”及“定单式培养”的“3+1”人才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特色

我院机电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色:以CDIO先进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我校“三大”教育思想,构建了“平台+模块”的多层次、多样化、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构建了与人才培养方案相适应的柔性结构课程体系;构建了基于平台的分层次渐进式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毕业设计的全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分标准,设立评估与整改环节;加强教风、学风建设,深化考试改革,做到教、学、考三者的有机结合与协调统一;充分发挥重点学科的优势,加强特色,坚持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结束语

该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几年的改革与实践的探索,在黑龙江科技学院机械专业2006级、2007级进行了部分试点,在2008级、2009级定向生中进行了全面试点,已培养出了服务于东部煤电化基地的机械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并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特别是学校广泛倡导的“3+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明显成效,为下一步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林海鹏,周广林,王金波,等.关于机电本科生3M培养方式的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1,(9):91-93.

[2]孙伟民.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6,(3):42-43.

[3]刘凤臣,周广林,张凤武.MPE理念下生产实习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6):69-71.

[4]周广林,赵汗青,王宏.定向培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1):57-59.

[5]周广林,刘凤臣,韩鹏,等.深化考试改革,培养应用能力强的服务型人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3):158-160.

[6]王凤武,方文彦,魏亦军,等.依托重点学科提高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2):180-181.

[7]周广林,曹景萍.MPE-CDIO:高等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3):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