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籍测量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籍测量新技术的应用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地籍测绘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并且在地籍测绘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地籍测量的精确性,而且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并且逐渐取代了传统地籍测量方法,为我国土地普查及土地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本文就主要对地籍测量新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地籍测量;新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土地利用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是国家的基本行政职能。为此国家必须进行土地普查,而地理信息的准确与完善则是实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维护国家安全和全体国民权益的必要条件。地籍测绘就是以权属为单位获取、编辑、整理、更新以及调整或变更地理信息的过程。地籍测绘精度要求高,工作时效性强,地籍测量中的三维信息、权属界线、图斑面积与形状等,都必须保持数据的精确,不能有丝毫差池,否则势必造成地籍权属的混乱,不仅会严重影响国家的土地利用规划的成败,还会严重影响相关地区、单位或个人的合法权益,并导致相关政府与群众的矛盾对立。为此,测绘工作者与计算机等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为不断提高地籍测绘数据的准确与范围的完善,坚持不断推动测绘技术的进步,各种新技术层出不穷,为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一、地籍测量的基本流程

地籍测量的最终成果是一个综合性的地理信息库及其管理系统。包含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子库,地图数字信息技术是其技术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具体来说,就是建立一个以地籍测绘数据为依托的数据库,从而实现最大程度的资源共享。顾名思义,就是将测绘数据建成模型,方便利用。这样,不仅提高了测绘数据的利用率、大大减少了人力财力的消耗,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全国一张图,其中包含各级大大小小的行政区域各自一张图、各种具有地籍权属的经济组织和个人分别各自一张图,并且能够在一定授权范围内调阅或检索,为实现土地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为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服务。其工作流程为:

1、测区资料分析

测量工作开始之前首先要进行资料的搜集和分析,通过地形踏勘、调查和可利用资料的分析,取得将要进行测量地区的一手资料,为以后的地籍测量工作做出充分的准备,后续的测量技术和测量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这些资料来确定。

2、获取测量数据

测量数据的获取有多种方法,常用的主要有两种,一是利用旧资料,二是收集新资料。利用旧资料主要是指利用以前地籍测量工作形成的数据库中的数据,这些资料都是之前的地籍测量工作中留存下来的。收集新资料是利用各种手段对测量地区的资料重新进行测量和收集,这些数据不只用于这次的测量工作,还要保存到数据库里用于以后的测量,便于日后参考。

3、地籍测量数据分析、编辑、整理、入库

这是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过程,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晰地整理和汇总,存入数据库,建立地籍管理系统。从而为土地所有权或土地使用权“办理身份证”,为国家实现对各级各类土地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提供技术依据,也为各类经济组织或公民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必要条件。

二、现代新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运用

1、GPS测绘技术

作为现代测绘技术的一个重要标志,GPS可以依据所测地籍的具体要求,收集和采集这一地籍的详尽的地理数据和坐标,还有这些数据的利用类别和权属属性。GPS在测绘地籍时除了可以大大减少人力资源和费用成本外,还可以在没有基站通视和现成控制基准点的偏远地方进行高精确的定位和高精度的计算,超越人眼的视线限制。GPS测绘技术使测量的进度发生了质的变化,其决定因素已经不再是由控制网的大小来确定的几何形状,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设置的一个一个的点,并且它们之间的距离和长短可以根据需求任意调整,从而实现了分析数据从面到线,从线到点的细化飞跃。加之测量的误差小、简单的操作和使用,得到广大地质勘测者的青睐。CORS星定位系统的快速发展和RTK基站网络的不断完善,GPS测绘技术正在向着小体积、高程度自动化、轻重量和高精确度的方向不断完善和改进,这不仅减少了测试工作人员的精力和时间,也大大的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成效。传统的测绘模式,为了在预选设点的控制点间达到通视的目的,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建造大量的测量标志,如遇雨天、大雾等恶劣气候条件,测量根本无法进行。而现代的GPS测绘技术,打破了传统的通视测试要求,可以随时、随地,无死角、全方位地进行测量,同时也降低了测绘的成本。GPS测绘技术的测量结果是使用卫星定位技术,在全球使用同一坐标系测量和计算所得,所以即使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测试地点,所得的数据也可以实现共享,从而可以减少很多的重复测绘工作。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使GPS测绘系统可以自动的接收数据,自动的保存数据,运用相应的功能软件自动的分析和处理数据,快速的反应出测绘结果,测绘的规划性和可靠性都得以大大提高。在大城市地区,由于密集的高大建筑群挡住了卫星的发射信号,同时GPS测绘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接收不到卫星信号是一方面,由于数据不足而出现较大的测量误差则是另一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现在,科技人员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先通过基站和预设的控制点在开阔地大范围的进行测绘,接着再通过GPS全站控制仪来小范围的完成测绘。

2、遥感测绘技术

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在测绘界的应用非常广泛,而且使用前景广阔。地籍测量的发展趋势就是应用数字摄影测量与遥感模式,获取空间影像信息方式将向多传感器、多时相、多平台、高分辨率的方向不断发展,空间信息获取的主要数据源就是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影像,而数据获取多种手段的快速发展,得到测绘地籍线划图和各种专题地籍图,而且通过卫星遥感动态监测,土地资源利用情况,为地籍测量的快速及时变更提供参考。鉴于地籍测量的要求精度高,数据采集对象主要是通过数字摄影测量实现的大比例尺航空像片,采用该技术从航片上获取地籍数据,利用航测区域网法与光束法平差,也就是空三加密作为控制目标点,采用专有数字摄影测量数据处理软件实现地籍测量内外业。该模式能够得到信息丰富的地籍图,具有很强的实时性,不仅符合线划地图的几何特征,还符合数字的直观易读性特征,并能够完善地籍图的界址点,避免通视条件的限制,使劳动强度减轻,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3、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在纵多的技术中,不得不说的技术之一便是摄影测量技术。它的优势明显,最主要的便是不受天气和季节的影响,操作简单便捷。另外,在地籍测量中提供高精度的数字化地籍数据,并且实现自动化成图。它还适用于城市密集地区的大面积成图,为我国土地信息调查提供测绘基础。摄影测量技术得到的地籍数据信息丰富全面、时效性强;地籍图不受通视条件的限制,直观明了,具备几何特征;不仅减轻了工作强度,而且具备高效的特点,是一种发展不断完善广有前景的测量模式。摄影测量技术优点众多,且地籍测量对于各项数据要求过于偏高,而利用该技术可以增大效率的采集地籍数据,控制点和目标点都能得到很好的把握,这样能为我国城镇建设规划快速提供测绘数据,方便结果更新。

4、内业扫描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内业扫描数字化测绘在现代社会科学管理中发挥了其明显的优势,在工程测量、地籍测量、房产测量等等测量中,很好地体现了测绘技术不断发展更新的价值,它不仅能提供详细的数字化信息,又能确保其高精度;同时,还能够满足其信息管理系统的需要。它是一种全解析、机助成图的技术方法,比传统测图技术更精确、更高效、更能快速满足当今科技发展的需求,有更广阔优越的发展空间,引领了测绘技术发展的前沿。

扫描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带来了卓越的成效,以下是它的优势。一是扫描数字化测绘能够通过模拟计算机方式在荧屏上直观地体现反应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地籍要素,生动形象且一目了然,包罗万象。二是扫描数字化测绘技术有很大的优越性,在计算机辅助作用下,使统计测量中更方便、更精确、更规范、更科学,成为今后测绘技术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现如今,现代测绘技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怎样改进和完善特殊区域外业数据采集模式的问题、成图系统的统一标准问题、数据库及其管理系统对地理信息数据不同格式的兼容度等等。还需要不断的探索新课题,促进新技术,不断地推动地籍测量技术的发展。

现代测绘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测绘仪器的智能化和数据的无线传输逐步取代了传统测绘技术的缺点。以上五种现代测绘技术模式,各有优缺点,也各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选取最适合的技术模式。在很多测量要求中,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相结合使用,相互补充。为达到地籍测量的精度标准,这就需要依据实际测区的具体情况、不同模式和适用作业环境,选取经济高效实用的测量技术模式。

结束语

总之,在现阶段的地籍测量中,测绘新技术的应用模式多种多样,并具有网络化与数字化的共性特征,在地籍要素数据采集中,以数字化模式与技术实施数据采集,采集的效率高,专业性强,同时均以建立地籍要素数据库的方式实现地籍信息管理,体现出网络化的特征。各类现代化新测绘技术及其应用模式均有其优缺点,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要立足于测区实际状况,优选适用、高效、经济的模式,在满足测量质量与精度要求的前提下,节省测量成本。

参考文献

[1]陈庆锋.地籍测绘中新测绘技术的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3,(23).

[2]孙铁军,任伟.浅谈现代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导刊,2010,(04).

[3]王维民,张燕,黄庆彬等.基于测绘新技术的数字地籍测量流程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27).

[4]黎程.应用GPS技术的城市地籍测量控制网建立思路研究[J].科技资讯,2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