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中学弱势群体的“弱困”表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中学弱势群体的“弱困”表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教育要以人为本,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始终关注中学生的特殊群体――弱势群体。要清楚他们所“困”所“弱”之处,是知识之“困”还是行为习惯之“困”,是思想心理之“困”还是能力之“困”。要了解实情,对症下药,助其成长。

[关键词]弱势群体;学困生;知识;行为习惯;思想心理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9-0096-01

每个班级都会客观地存在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弱势群体,这类学生往往会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眼中钉”,他们的表现既会影响自身的正常发展,又会影响班级、学校的管理。而对学校弱势学生的关注,既是社会进步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进步的结果,更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份责任。下面就浅略谈谈中学弱势群体 “弱困”的一些表现。

一、知识之“弱”

1.基础知识掌握之“困”。弱势学生对书本上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基本概念或基本理论不清楚、不理解,形不成知识体系和结构,所学的知识杂乱无章,甚至掌握的知识也是凤毛麟角。

2.知识结构体系之“困”。弱势学生所学的知识少,知识面窄,没有形成完整的、有序的、金字塔型的知识结构。掌握的书本知识杂乱无章,无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结果越学越乱,从而失去了信心,影响了成绩。

3.知识断层之“困”。弱势学生由于自身体力、疾病、家庭、突发事件等因素,可能导致某一阶段缺课较多,或是期间中断过学习,使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新旧知识难以衔接。这样就容易造成知识断层,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整体发展。

二、行为习惯“弱”

1.贪玩懒惰之“困”。弱势学生天生好动,特别爱玩,缺乏学习动力,自制力差、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不善于用理智支配自己的行动,意志薄弱,抗诱惑力差。他们学习时容易心烦急躁、急于求成。他们往往喜欢动口说题,不喜欢动笔做题,成绩日见其差,最终沦为学困生。

2.学习习惯之“困”。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决定其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因素。弱势学生学习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上课不听讲,小动作多,态度消极,抄袭作业甚至不交,久而久之,会失去学习的信心。

3.学习目的和态度之“困”。在学习上他们无明确目标,无计划,整天滥竽充数,我行我素,不听劝阻,一切都抱无所谓的态度,不考虑前途和出路,追求轻松、悠闲、舒适、享乐,不愿与人交流,容易自卑、自弃,破罐子破摔,使自己在学习上迷失了方向。

三、思想心理之“弱”

1.兴趣、自信心、意志力之“困”。这类学生起初也有好好学习的愿望,但遇到难题就会产生畏惧情绪,就会烦躁,懒得思考,无恒心、无耐心,无兴趣,这样会导致恶性循环,使自己沦为学困生。

2.自卑、厌学之“困”。学困生往往会因为自己在学习上出现失利,认为“我不行”,因而情绪低落,失去学习的热情,产生厌学心理,也拉大了与同学的差距。

3.逆反、失落、孤僻之“困”。弱势生自身的优点、闪光点可能因为某次错误或某件错事,被家长、教师、学校等看漏,压抑其进取心,挫伤其积极性,从而容易出现逆反心理,产生无助感甚至封闭自己,对人生、前途、学习、生活等失去追求的动力。

四、能力之“弱”

1.自学能力和应试能力之“困”。弱势学生在自学时找不到n本中的重点难点,提不出问题,看书时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时无方法无步骤;考试时心理紧张;答题时缺乏思考,要么乱写一通,要么做不出来。

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之“困”。学困生中的大多数不能认真主动地分析所学内容,概念模糊,思路不清,一知半解,不清楚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也谈不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很难适应当前新课标对能力的要求,所以也难提升自己。

3.不得法、效率低之“困”。弱势生学习较努力,但往往死记硬背,对知识不求甚解。课堂上缺乏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意识,只注重结论,不善于发散思维,把握不住知识的显性联系,探究不到知识的隐性联系,思维僵化,思路狭窄。在课后不善于归纳、整理知识,不及时钻研、解决疑难问题,遇到困难消极等待,理解能力、迁移能力差,遇到综合运用题“摸不着门”。

总之,学校中弱势群体的表现很复杂,对他们的教育也很难一劳永逸,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长期的反复教育过程。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中要不断观察、不断探究,针对弱势群体的“弱因”,对症下药,让他们在爱心教育中茁壮成长,从而推进教育教学的整体、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