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西家庭教育比较与文化自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西家庭教育比较与文化自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全国妇联2015年的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六成以上的父母有送孩子出国留学的打算。父母们期盼孩子开阔眼界提高能力的愿望是好的,但这个数据的背后,也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即认为西方的教育比中国好。在家庭教育领域,认为西方的家庭教育远胜于中国的案例及教育观点比比皆是。有些父母甚至是儿童阅读的推广人,在为孩子选择绘本时总是以欧美为首选。由此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突显出来,西方的教育真的好于中国吗?我们是否需要反思自己的自卑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作为中国的父母尤其是家庭教育工作者,我们是否需要提高文化自信?

教育的深层是文化。在今日中国,许多人热衷于过洋节,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不屑一顾。在家庭教育方面,也是以西方的观点和方法为标准。这些现象往往表现了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知,甚至存有文化自卑的心理。所以,我们关于中西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比较思考具有特别深刻的意义。

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所以,“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毫无疑问,中国的文学艺术工作者需要文化自信,中国的家庭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文化自信,因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不可能有成功的教育。

一、当今中国家庭教育最突出的问题

坚定文化自信,不是要回避问题,而是要充满信心地去直面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之道。当今中国家庭教育最突出的问题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我看来,家庭的脆弱、衰落甚至崩溃是最为严重的危机。换句话说,就是有太多的家庭没有温暖,没有正常的生活,没有良好的关系,而当家不像家,父母不像父母,孩子就不可能像孩子。比如,902万留守儿童的家庭特别是36万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比如每年几百万离异的家庭,还有近半数家庭父教缺失等问题。

如果想把家庭教育的问题具体化,可以再来分析全国妇联2015年的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研报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儿童权利公约》是儿童保护的基本法律和文件。据调查,父母认真学习过这些儿童保护法律的不足一成。父母在互联网应用方面不具优势,坦承“孩子比我强”“孩子跟我不相上下”的超过六成。该调查同时发现,今日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面临四大困难,一是“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占47.4%,二是“辅导孩子学习力不从心”占40%,三是“太忙,没时间教育孩子”占37.5%,四是“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占30.3%。据分析,农村的父母困难更多。

从以上问题和数据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启示呢?

中国家庭教育的问题根源或许可以总结为两大忽视,一是忽视家庭,二是忽视父母的教育素质。所谓忽视家庭,就是轰轰烈烈的家庭教育指导往往是把家庭变成第二课堂,把父母变成老师的助教,这是家庭教育学校化的结果。与此同时,社会上乃至一些政策也不利于家庭的稳固。近期上映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就是反映为了房子和生二胎而假离婚带来的真悲剧。关于这一点,我曾写过《家庭崩溃的最大受害者是未成年人》一文,发表在《中国家庭教育蓝皮书(2015)》。

所谓忽视父母的教育素质,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父母像今天这样需要学习,需要与孩子一起成长,甚至在积极接受新事物等多方面需要向孩子学习,但父母们的这种自觉学习的意识远远不够。父母靠什么教育孩子?不是靠学历、收入和社会地位,而是靠教育理念、方法和能力,这三个要素构成了父母的教育素质。显然,父母的教育素质不是先天获得的,必须依靠后天的自觉学习。因此,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就成为家庭教育指导的根本任务。

2016年11月,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等9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 年)》,部署了准确把握家庭教育核心内容、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大力拓展家庭教育新媒体服务平台、深化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加快家庭教育法制化建设等7个方面18项重点任务。这为直面和解决当代中国家庭教育问题指明了新的方向和着力点。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优秀的家庭教育思想应当传承

《孟子・离娄上》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意思就是,世界是由各国组成的,国是由家庭组成的,家庭是由人组成的。孟子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的高度重视。

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说:“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总书记一席话为何激起千重浪?就是因为重视家庭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强大最持久最富有魅力的要素。

在商务印书馆2010年8月出版的《家哲学――西方人的盲点》一书里,作者笑思博士写道:“西方文明自始至终存在关于家庭的盲点和弱点,其中型团体文化的强大与家文化的薄弱一直互为因果,并且这种互为因果还使西方人对自己的家盲点和家弱点,迄今缺乏明确的意识、改善的动机。东亚文明家文化则很早便高度发达,使‘人家’(‘人家’在该书中常与‘神家’等并列使用,并非指‘别人’)成为秦汉式的天下政治之下,均衡地再生产着人自身及其文化的人类存在基本形式。”说得更为通俗一些:“西方人要家更多地是为了社会。孩子在家,被个人化、社会化。在家更是为了离家,生活更是为了工作,夜晚更是为了白天。对东亚人,则出外是为了家内。孩子在家,被家庭化。于是,出门更是为了回家,工作更是为了生活,白天更是为了夜晚。东西方,从这里开始不同。”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优秀的家庭教育思想应当传承呢?还是可以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一句共识来说明,即出自《礼记・大学》的“修齐治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是富有逻辑性的,即只有修好身,才能齐家,而能够齐家,才能够治国平天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作为父母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能够把家庭管理好,把孩子教育好,才能够为国家与天下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可能有人会感到疑惑,传统文化不就是旧文化吗?伟大的砸烂孔家店不是已经否定孔孟之道吗?我们难道要开历史的倒车吗?关于这一点,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孙郁教授的分析令人信服,他在2016年11期《博览群书》杂志发表《鲁迅:照亮民族遗产的思想者》一文认为,五四之后,《新青年》对儒家思想的批判,并非民族的虚无主义,而是针对文化的凝固性发出的忧患之音。用张申府的观点说,新文化先驱者是“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在深层领域,乃对于文明的一次重新整理。鲁迅等人是站在世界文明的层面重新打量固有的文化遗存,就有了与传统士大夫不同的境界,给千年文脉注入新鲜的血液。1934年,鲁迅在为《引玉集》写下的后记中写道:“我已经确切地相信:将来的光明,必⒅っ魑颐遣坏是文艺上的遗产的保存者,而且也是开拓者和建设者。”

由此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启示,即今天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吸收家庭教育的营养,依然如鲁迅所说:“外不后于世界思潮,内弗失固有之血脉。”孙郁教授对此解释为:“在新文化的维度里审视固有的文明,才不至于进入封闭的循环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家庭教育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家庭建设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从徐少锦、陈延斌的《中国家训史》,翟博的《中国家训经典》、赵忠心的《家风正,子孙兴》等著述足以看出,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家规家训,如三国诸葛亮的《诫子书》、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南宋袁采的《袁氏世范》、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为最具代表性的家训经典。在我看来,进入现代社会,1925年修订完成的《钱氏家训》是继往开来的家训典范。

二是把做人放在家庭教育的核心位置。《论语》记载道:“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诚实可信,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孔子这番论述与其整体思想一致,即学会做人仁者爱人是第一位的,学习文化知识是第二位的。另外,在做人教育方面,还有如千古流传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流传甚广的家教故事,均可体现出育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三是追求更富有生机与灵性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绝非只有儒学,我赞同北师大陈建翔教授的观点,即博大精深的《道德经》也是伟大的教育著作。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关于水与赤子的比喻,关于不争与无为的赞美,关于强梁者不得其死的警告等等,构建了举世无双的教育理论体系,也成为家庭教育的巨大财富。

四是注重美育和文化熏陶。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并非只是《三字经》《弟子规》,也不限于四书五经,还应该包括魅力四射的文学艺术。如所说:“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很多人都有深切的体验,为什么陶醉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能是震撼于屈原的《离骚》,可能是惊叹于司马迁的《史记》,可能是难忘坡的“赤壁怀古”和“明月几时有”,可能是缠绵于汤显祖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即使小小儿童,也可能酷爱《西游记》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也会喜欢形象优美的儿童唐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试想,做到以上四点,哪个中国家庭教育工作者不感到底气十足?哪个中国青少年心里不充满自豪?而这就是文化自信,这就是价值认同。

三、应该如何科学地看待和借鉴西方优秀的家庭教育

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洗礼,西方的文化与教育包括家庭教育自然有许多生机勃勃的部分,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至少以下三个方面,西方的教育思想特别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一,发现童年。文艺复兴的最大贡献是人的解放,确立了人的中心地位,同时发现了儿童。如卢梭早在1757年即写出震惊世界的教育经典《爱弥儿》,他说:“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该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实际上,直到今天,是否了解儿童,是否尊重儿童,依然是家庭教育的首要问题。也可以说,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是最为重要的儿童观,也是全部儿童教育的根本使命。

第二,尊重儿童的权利。尊重儿童不是一句空话,而需要实实在在的法律政策保障。中国1990年签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并于1991年在本国颁布《未成年人保护法》,确认了儿童或未成年人拥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同时确立未成年人受到优先保护和特殊保护。

在尊重儿童权益方面,西方起步较早,做出许多积极的探索。我与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张美英主编的《当代未成年人法律译丛》介绍了德国、挪威、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6国的未成年人保护的相关法律,其特点是规范而具体,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更值得借鉴的是,瑞典颁布了《父亲法》,对家庭教育具有直接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三,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西方在家庭与独立两者之间更重视独立,而中国在家庭与独立之间更重视家庭。这实际上是两个极端,需要互补才能彼此受益。《家哲学》一书作者笑思博士认为,西方文化从总体来说,对个人独立性需要有很深的认识、有全力的护持、有不断的推崇,创造了各种文化条件来满足其发展与实现。比如,18岁以后要离开家独自生活成为社会潮流,18岁前要有一次少带钱走远路的独立成人旅行在德国成为时尚等等。与此相反,太多中国青少年独立生活能力较差,显然与父母的溺爱和包办代替密切相关,值得反思和改进。

通过以上对比,或许可以发现,中西文化都有自己强大的优势和劣势,最明智的态度就是相互学习扬长避短。正如号召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的父母和家庭教育工作者有足够的理由做到文化自信,有了强大的文化自信,家庭教育更有可能激发孩子生命的巨大能量,更有可能让孩子获得自豪感与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