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会“感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会“感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

《楚天都市报》曾报道过一则新闻:5名受助贫困大学生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资助者对这几位大学生的冷漠感到寒心。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这5名贫困大学生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而十多年来为资助贵州178名贫困学生散尽家财身患癌症的“爱心大使”丛飞,在他生命垂危时,那些曾受他资助读完大学并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人,没一个来看望他,有受助者甚至打电话指责他不按时汇款。

“希望工程”实施19年以来,改变了一大批失学儿童和贫困家庭的命运,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唤起了全社会的重教意识,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然而,随着“希望工程的深入实施,我们却忧虑地发现,“感恩”情结正在离人们越来越远,许多人将别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连简单的一句“谢谢”都没有,丝毫不会心存“感恩”。

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感恩”这个话题太敏感了,中国的传统教育中也有“施恩不图报”的观念。也因此,某些人对在社会上提倡感恩意识的观点大加挞伐,将感恩意识视作封建残余、奴才主子文化,是用金钱和财富剥夺被资助者的人格尊严,甚至极端地将感恩一词在社会上广泛流行是中国社会畸形和堕落的反映……在这些奇谈怪论的推波助澜下,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有演变成一种社会病症的趋势。

几千年来,知恩图报一直是我国传统美德中最基本的一点,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感恩”传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动人诗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的经典词句,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在西方,从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感恩节”为人们所重视,就是因为它能教化人们学会感恩。无论古今中外,不懂得感恩的人,是为人们所不齿的“白眼狼”。也因此,新浪网的一项调查显示,83.17%的人支持取消对不懂感恩之人的资助的做法。

今天的人们之所以会有感恩缺失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能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环境,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说穿了就是感恩意识的缺失。

导致部分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首先,感恩意识缺失折射了我们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不足。应试教育以掌握知识特别是应试知识为主要目的,学校和家长们在教育中更重视的是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人文教育与道德教育,感恩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其次,社会不正之风在无形中助长了人们不感恩的心理。尔虞我诈,欠债不还;见义勇为事件中被救助者置救助者的困难于不顾,甚至倒打一耙……当社会上有部分人对不诚信、不感恩“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并居然还能从中获取利益时,必将影响社会的道德成长。

学会感恩,并不是要求人们做付出与所得的价值交换,而是要更懂得尊重和珍惜,并从中认识到每个人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希望工程”不断深入实施的今天,加强感恩教育非常重要。感恩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能让被资助者意识到不应将他人的捐助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今天自己需要帮助,明天也会有他人需要帮助;今天他人愿意无偿帮助自己,明天自己也有义务去帮助别人。这种教育表面上看起来给受资助者更多的压力,让他们记着自己要向资助方回报点什么,似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助,但实际上却是给了这些学生另一笔精神财富,让他们在被爱的同时,也有一颗爱人之心,学会把别人曾给他的爱撒播到社会的其他角落。“希望工程”中的资助行为不是单向的,而应是双向的。贫困生受到社会资助成才后,应该回过头来反哺社会。在推行“希望工程”的时候,我们除了对贫困生给予物质的帮助,还应教会他们做人,更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和感恩之心。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系一个民族的未来,如果自私、冷漠、孤僻、只讲索取不愿奉献占了上风,这个民族的未来将令人担忧。作为“希望工程”题中应有之义,感恩教育关乎着我们民族的未来。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起感恩教育。一些地方政府、学校已意识到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并付诸实施。上海市新颁布的《小学生守则》,首次把“感恩教育”写了进去,堪称学校教育对加强感恩教育的突破性举措。

一位哲学家曾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作为社会和谐的营养剂,我们全社会都应重视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当成全社会的必修课。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懂得关爱的真谛,从而负起应负的责任,使“希望工程”后继有人,并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接力下去,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以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