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守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守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创新大学语文教学

无论教材还是教学,大学语文都不应成为“高四语文”,高中课文中的名家名篇没必要刻意回避。能不能让学生感兴趣,关键看是否抓住了精华,解读是否有新的角度和深度,是否善于找问题。大学生为何喜欢易中天和于丹?因为他们非常善于用问题来吸引学生。所以,大学语文课受不受欢迎,很大程度上应该说是由教师来决定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说:“大学语文不能完全顺着中学语文的路子来开,必须要有提升;也不宜讲成一般文学鉴赏或者文化史那种类型的课。要做到让大学语文立于必修课的‘不败’地位,就要把学生们在多年语文学习中被打消了的对语文的兴趣重新建立起来。”“以教师为主体”的保守传统的教学理念,缺少新颖和启迪的教学内容、缺少和谐的课堂氛围和灵动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大学语文教育的致命杀手。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在超越传统中寻求一条创新之路。

1.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的和谐课堂氛围

氛围是指周围的气氛和情调。不同的氛围给人以不同的心理刺激和情绪振动,从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及审美体验。课堂氛围主要指通过师生间的相互作用和学生间的相互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群体心理状态。大学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这种群体心理状态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学艺术的魅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之成为传递知识、培养兴趣、启迪智慧的催化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很显然,如果教师心不在焉,毫无激情,整个教学进程平平淡淡,就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情绪低落、教学效果低微。因此,师生关系是否融洽、和谐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实践证明,良好、和谐的课堂气氛能激活学生的脑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调查中,物电08级4班的张伟说大学语文的“课堂气氛很重要。语文课应有愉快欢乐的气氛,老师应有欢快的心情”,这代表了很多学生的观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课堂上创新和谐的教学氛围是非常重要的。

2.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的灵动教学形式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是被塑造、被施加影响的受教育者。由于颠倒了主客体的关系,所以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选择教学形式,充分地进行师生互动。

首先,提倡经典文化诵读。

何为经典?“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人从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那浓缩着民族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浇灌着民族灵魂的作品,就是经典。

笔者主张在每次上课之初用几分钟的时间进行集体诵读。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用传统文化的精神滋润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沉浸在经典文化的感悟中。用儒家的仁爱,道家的平和,释家的慈善,法家的尊严来净化学生的心灵空间;用秦汉的厚重,大唐的庄严,两宋的美丽与哀婉来充满学生的情感世界。当今的大学生之所以在心理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因为没有美好的东西来净化他们的心灵。大学语文教学则可以更好地引导他们,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只要用“心”去诵读,学生就会通过文学语言这一媒介与作家的心灵去碰撞,与作家的思想去沟通,与作家的发现去交流。在诵读中,学生们可以感受那跳动着的作家的美好心灵,以及崇高的风范,这样快乐便会在学生心底涌现。08级物电谭云强同学认为,“语文是理工课程以外的心理释放。”08级数学2班黎成芳同学喜欢大学语文,认为可以“让疲惫的自己放松、舒畅。”09级生工的胥润权同学认为,“是您让我们在这个水泥浇铸的城市中,让我们的心灵得以放飞,让我们的心得以驰骋于天地之间!课堂上《论语》集体诵读,让我们重温那儿时的感觉,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痴情于这样的境界……”应该说,学生都有着渴望学习的心,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份纯净的美丽。同时,大学语文教师在学生的经典文化诵读中也会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那是无声的榜样,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具有无穷的号召力和感召力,正如老子所言“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其次,改变传统的主客体关系,一改过去教师一唱到底,教案一用到底的现象。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是一种旨在引起学习的师生间互感互助的交流活动,教师和学生是其中两个最基本的动态因素。学生不仅是教学过程中知识的载体,更是教学过程中的合作者、参与者。”比如笔者在大学语文教学的第一堂课,不是直接进入文本的学习,而是首先组织学生观看龙应台先生的讲座《全球化的我在哪里》,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讨论。在教师充满激情地导入中,聆听了龙应台先生睿智的讲解后,学生们踊跃发言,而且思考很深入,对我们民族文化也颇感骄傲。龙先生说:“传统,它绝对不是一个死的东西,死了的不是传统而是你自己的眼睛,传统永远是活的。只是看你自己当代的人有没有那个新鲜的眼睛跟活泼大胆的想像力,去重新发现它,找到它。”同时,龙先生提出了灵魂语言和工具语言的问题,对于这些引人深思的话语,学生不会无动于衷,整个课堂都很严肃、和谐,为整个学期大学语文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学生也会在思考中乐听乐学乐得。最后,当教师缓缓地引入古圣先贤的思想精华的时候,当这些古圣先贤的思想精华在学生们的血液中流动的时候,他们欢欣的态度本身就是我们今人对于民族文化最高的致敬!

第三,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传统文献资料、影视资料、网络资源三者互相配合开展教学活动。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上课是人与人的交流,而不是机械操作;是生命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取知识。不要以为大学语文教学不需要其他教学辅助设备,更不要以为教师有教材、教案,外加一支粉笔就可以了。在调查中,很多学生都希望有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使教学更直观、更形象。利用课件把文献资料、影视资料和网络资源整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课堂中既受到传统的阅读训练,又可以欣赏到以前只能通过教师用语言描绘的图片、影视片断,更充分地从多角度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当然,对此很多大学语文教师作出了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产生了可乐的影响。比如,杭州师范大学的语文教师何二元的大学语文教学网站“大学语文研究”。

3.创新大学语文教师动态开放的立体知识结构

华东师大谭帆教授指出,“要充分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人才方面的作用,大学语文课程必须专业化,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学者化。”所谓课程专业化,不是说把大学语文课程变成专业课,而是说教师要有专业的水平,用专业的眼光审视文学作品,深入浅出,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领悟到人文的意蕴。所谓教师学者化,是指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老师,应该是文学类等有关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著名学者承担大学语文教学任务。20世纪前期大学语文就有名师从教的优良传统,如沈尹默、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新时期的北大、华东师大等高校保持了这一优良传统。二是已经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应当以成为著名学者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

如何做到学者化、专业化?这就要求大学语文教师应当具备动态开放的立体知识结构。所谓动态开放的知识结构,就是要求教师要不断调整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不断吸收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当今科学文化日新月异,知识和信息“大爆炸”,大量已有的知识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得陈旧和过时。谁不更新知识,谁就会成为当代意义上的文盲。“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学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化知识,才能使教学永葆青春。这个话题,可以说人人都知道,但未必人人都能做到。中学教师讲,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先有一桶水,这是量的积累。而对于大学语文教师而言,如果真心地想把教学搞好,那就不仅是量的积累,而应该是构建一个立体的知识结构。那如何理解立体的知识结构呢?可以概括为启功先生给北师大题写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笔者很欣赏台湾辅英科技大学的语文教学,比如讲授奚淞的一篇散文《姆妈,看这片繁花!》。在对文本本身的掌握上,设计两个习题,一是在和母亲的互动中,你是否体验过她可爱或者脆弱的一面,请以小品文的形式,尝试描绘出来;二是这篇文章中用了一些对偶、排比及迭叙的技巧,试分析并仿作之。而这两个习题的设定也不仅仅局限于对文体的欣赏,已经延伸到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其次是两个思考题,一是文章中,作者在与母亲互动的生命历程中,记忆最深的是母亲的那一双手,你对自己的母亲,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个地方?二是每一个父母亲都是一个独特的人,文章中母亲的自我是在丈夫过世,儿女长大后才释放出来,你是否了解你的父母亲,除了作为父亲或者母亲的角色之外,他们是怎样性格的人?这两个思考题的设定是非常高明的,它不仅需要教师有知识上的储备,同时还需要有真善美的储备。当然这种真善美的储备是教师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人性美。所以,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而教师的人格魅力源于道德和学问,两方面缺一不可。

4.创新大学语文教学的评价机制

传统语文教学的检测模式仅仅是依靠一张试卷、一次考试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显然不符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标准。随着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原有的考核模式必须改变。首先,创新评价内容。把对学生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放在突出地位。其次,创新评价方式。考试和考查结合、笔试和口试结合、闭卷与开卷结合、规范的考纲和教师自主选择相结合,同时,考核可采用网上答题、闭卷、开卷、写小论文等形式,但切不可搞成从网上下载拼接或互相抄袭的形式。第三,创新评价流程。要引导学生树立学在平时,考在平时的观念。第四,创新评价标准。大学语文的教育是一种魅力教育,除了知识教育之外,更多的是以一种灵动的方式,进行精神的熏陶,这就注定了大学语文教育永远是朝气蓬勃的。

二、大学语文教学在创新中守正

在调查中未留名的同学对于喜欢大学语文的理由很简单,一句话,“我是中国人。”08数学2班的付丁认为,“文化是我们的,我们要知道那些事,了解自己的根。”事实上,正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一代代学生获得了安身立命的基础,知道自己的灵魂放在哪儿了。“因此学大学语文是非常有用的”,孔庆东老师说,“对学生的生活有用,一辈子能够丰富他的人生世界,最后的教学效果是要达到两个自豪,一个是对中国文化的自豪,一个是对自己能力的自豪。”现在的大学生,他们都渴望了解自己的文化。调查中有的同学说,“心中的大学语文是能让学生体味文化,提高自身的情操,能让学生把欣赏文学作为人生的一种享受,有良好的积极的心态对待传承几千年来的文化”。

现代教育之父洪堡说,“大学应实施通识教育,而不应涉足职业教育。”大学教育的目的应以“君子不器”为准则,强调有用,实为无用。再说,许多有用的学问已有职业学校及工厂去做了。这就更需要大学去研究那些看似无用的知识,传授那些好像没有出路的学问。一句话,大学教育就应该守住我们精神层面的东西,正如《大学》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在接受中外记者采访时谈到,要建世界一流大学,或者是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首先要办成最受人尊重的大学。大学受人尊重的重要因素之首,就是“德性”。没有德性的大学是不受人尊重的。大学的德性是大学的生命。实际上,就是一所大学必须建构起自己的“大学精神”。这就是大学之所以为“大”之处,这才是大学的“本”。而大学语文教学就是传承这种“大学精神”的载体之一。所以,大学语文是中学语文的继续,不是新开课,不是“从头学”,而是“接着学”。因此大学语文必须在解决“大中链接”的基础上,有“大”的定位。大学语文将不再是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而应该定位在高层次上提升母语表达水平与人文情怀上。如今,大学生越来越被视为“创收之源”,大学教师则被还原为“打工仔”。急功近利,缺少人文关怀,使大学丧失了其作为“精神家园”和“理想灯塔”的崇高定位。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在创新教学时,必须思考“守正”二字。创新不等于急功近利,而是自然而为的发展过程,是滴水穿石的缓慢过程。所以,应该用正确的心态走在一条“道法自然”的道路上,恰当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诱因,唤起学生的内心感悟,启迪学生的灵性,有效促进学生的兴趣、习惯、审美观、个性心理品质,向健康、和谐的高层次方向发展。

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守正就显得非常之必要。所以,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创新,但是,在创新中更应该“守正”,即守住我们的“根”,守住我们自己的文化,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守住我们做人做事的根本。最后,分享一下董桥《给后花园点灯》中的句子,“不会怀旧的社会注定沉闷、堕落。没有文化乡愁的心井注定是一口枯井。经济起飞、科技发达纵然不是皇帝的新衣,到底只能御寒。‘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境界还是应该试试去领会的”。所以,应该给我们民族文化的后花园点上一盏灯,暖暖的,最相思,最怀旧。

参考文献:

[1]吴小如.我对高校公共基础课——大一语文的浅见[J].文史知识,2004,(11).

[2]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李裕德.我国古代语文教育是与非[J].中学语文教学,2000,(7):19-20.

[4]王倩.文化变迁、语文改革与语文教育的发展[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6).

[5]余世存.中国人为啥越来越不会说汉语[J].新周刊,2005,(14).

[6]张小龙.大学文学教育迷路[N].中华读书报,2005年1月19日.

[7]刘雪梅.大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思考[J].中国林业教育,2008,(1).

[8]张安威,李爱华.经典专书研习——大学语文建设的另一出路[J].当代教育论坛,2008,(2).

(刘艳四川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6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