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独立功放”走势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独立功放”走势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果说2006是“独立功放”概念的推广年,那么2007将是独立功放产品走向成熟,厂商力争从中获得更大利润的一年。这一年,只要是叫得出名字的品牌,十有八九已经或者即将推出相关产品。既然大家都有意“淘点金”,江湖上的暗波汹涌、血雨腥风自然是少不了的。

风继续吹:主流厂商无一“幸免”

近年来,麦博、三诺的大力推广让“独立功放”深入人心,尽管业内人士对此褒贬不一,但市场终端对这一概念的接受度颇高。2005年底三诺刚开始大肆推广这一概念的时候,笔者曾为之捏了一把汗,但事实证明,“独立功放”这张“旧船票”还是登上了“新客船”,而且一不小心还是个“甲等舱”。抛开别的不谈,至少从概念包装的角度,“独立功放”已经大获成功。

在这一前提下,不管是出于本意,还是被动跟进,主流厂商相继布局了一定型号的“独立功放”产品,可以说是必然的:一来免去了“独立功放”概念推广,可以搭个顺风车;二来也抗不过市场的驱动、利益的诱惑,甚至是商的牢骚。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值得大家注意:尽管2006年独立功放声势浩大,但实际的出货量并不是大家想象中那么大。也就是“花开得很艳”,但还没到“摘果子”的时候。选择在这个时候切入,还不算太晚,甚至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我们大概调查了一下2007准备入主“独立功放”领域的厂商:漫步者、麦博、三诺、奋达、盈佳、现代、慧海、甲盾、冲击波等,如果再算上有2.0系统的独立功放产品的轻骑兵、纳伟仕,主流品牌中也就只有惠威、傲森等少数缺席了。当然,就产品线的完整性来讲,各大厂商还是不一的,多数还是浅尝辄止。

趣味测试:究竟有多少人对“独立功放”感兴趣?

近年来,大家对“独立功放”的关注度究竟有多大提升?这恐怕得专业的研究机构来做民意测验。不过我们可以简单利用Google Trends和百度指数来测试一下。左图即是从2004年到2007年,在Google中搜索“功放”和“独立功放”这两个关键词的数量,以及这两个关键词分别的新闻引用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独立功放”的新闻引用量开始上升,但由于搜索“独立功放”的人太少了,我们看不到其曲线。

“高”不成,“低”不就:独立功放的市场定位

笔者对“独立功放”定价策略的观点可以概括成六个字:“高”不成,“低”不就。换句话说,“独立功放”的价格定位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应该将更多的产品布局到300~600元的中端价位。

前几个月,在奋达的促销活动中,将IF-600B压到了199元,尽管这只是“换购价”,但还是给人一种印象――“199元也能买到独立功放?”而且据说三诺低端的iFi系列产品最低也被有些经销商杀到了230~240元。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可以阻挠成本消化能力弱的厂商进入这个领域,制造竞争壁垒。并且行业大厂也完全能把价格压到更低的水平,以麦博梵高系列为例,相对于功放,实际上其成本比例更大的是其V12喇叭,如果不采用这种大磁钢喇叭,产品价格压到200元以下也不是难事。

不过,独立功放的“掉价”显然并非长久之计,一开始就打着“好音质”旗号来到人间的“独立功放”如果越做越泛滥,对谁都没有好处。为此,2007年,各大厂商心里普遍对“独立功放”的价格存有一个底线――200~250元,一旦价格再往下走,在保证基本品质的前提下,几乎没有利润。

再来看看价格往上走,对于音乐发烧友来讲,独立功放的真正优势往往看得比较清楚――一来便于操作;二来有更多空间来布局电路,降低设计难度。就这一点来讲,“独立功放”对于真正的音乐发烧友的吸引力并不大,这也是笔者认为“高”不就的原因。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高价位的“独立功放”就没有其市场,但绝非针对发烧友人群,实际上,已经有厂商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另辟蹊径,具体后文中再加描述。

总之,在2007年,“独立功放”产品主要保持在300~600元的价格水平,更高一些的价位也会有相关产品布局。

有所为,有所不为:独立功放的技术发展趋势

如此多的厂商进入这一领域,产品无可避免地会出现同质化的问题。要想在技术和产品本身取得突破,需要紧紧抓住独立功放的优势。如果说独立功放对消费者带来的最大好处是“操控更便利”,那么它带给设计者的最大好处便是,功放独立后,可供发挥的余地比之前多了很多。

首先,功放方面将整合更多的功能,进一步强化其“操控中心”的地位。这一点可以从三诺即将的iFi-725上看到,这款去年就开始曝光的产品可以说是三诺2007年极具战略意义的一款产品,在其功放上集成了外接存储卡、FM、液晶显示屏等功能,俨然一个新的“多媒体中心”。类似的设计,我们也在最近曝光的东芝相关概念产品中看到。从这些产品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趋势:随着各种音源的发展,多媒体音箱开始“逃离”PC这个中心,转而迎合更多音源的需求,类似CD/MP3、手机、SD卡等存储介质。这一点,独立功放游刃有余的空间有着天然的发挥优势。

其次,针对独立功放本身的一些“质疑”,各大厂商也在做一些新的尝试,让独立功放名副其实的成为“好音箱”。在本期测试的奋达IF-600B中,我们看到奋达为功放加装了风扇,并且将在后续产品中加入智能温控功能,这虽谈不上什么革命性变革,但确实是力求做出独立功放的品质,这一点值得称道。

所谓“有所为,有所不为”,主要是厂商的一种态度。对于独立功放来说,音质的提升可以说微乎其微,这就并不是独立功放要解决的问题,即“有所不为”;真正抓住独立功放的优势来做文章,尽可能地发挥出功放的每一寸空间,即“有所为”。

总结:目前已经有多家媒体做了“独立功放”横向对比测试,但我们认为目前这一领域的产品布局还未成熟,且尚有部分厂商还未其相关产品,目前的对比评测还不具备最大的说服力。《现代计算机》视听设备频道将会继续关注“独立功放”在2007年的走势,并在适当的时机组织更为全面、权威的横向评测,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