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中国特色工伤康复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中国特色工伤康复模式的建立和完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工伤职工100多万人,全国每年需要康复的工伤病人超过40万人。基于我国国情,发展工伤康复事业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但以目前我国的发展水平来看,社会对工伤康复的观念存在偏差,享受工伤康复服务的工伤职工极少,工伤康复的资源紧缺,工伤康复发展过于表面化,都是我们现如今所面临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具有特色的国家,所以建立中国特色工伤康复模式就有了相应的研究意义。立足于我国国情,建立完善工伤康复模式是我们必须完成的目标。

关键词:工伤康复;社区康复;医疗康复

一、当前我国工伤康复制度的现状评述

(一)工伤康复方面的研究

对于工伤康复的研究现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孙树菡、毛艾琳的研究是从康复早期介入、工伤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工伤康复政策、标准及管理等多方面探讨了我国工伤康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论述早期介入对残疾预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康复事业。①张达婵的研究侧重于工伤康复机构的实践方面,介绍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机构的实践模式,涉及了工伤康复服务网络建设、康复管理体系建设、工伤康复机构准入管理机制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②殷俊的研究侧重于对工伤康复的实践,他详细分析了国外经验以及建立工伤康复机制思路,整合列出英国、德国、美国和韩国四个国家的工伤康复模式,并且深刻总结了国外康复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③根据以上几名学者对工伤康复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对于工伤康复的研究还处于初步研究的阶段,主要还是来自对于国外经验的借鉴和研究,基于国外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为国内的工伤康复制度做出理论指导。国内的工伤康复实践开始在一些地区起步,广东省的实践成果为其他地区探索了不同的工伤康复模式,可以为以后的全面开展奠定基础。

(二)我国工伤康复事业的发展情况

我国工伤保险事业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工伤康复“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工伤康复是工伤保险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社会保险法》和《工伤保险条例》的颁布都明确了工伤康复在工伤保险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工伤康复机构有160家,已覆盖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初步形成了工伤康复服务网络;为63411人次提供了工伤康复服务,基金支出97785万元,大部分康复人员重返工作岗位。④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一百多年的工伤保险历史,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建立工伤保险制度时间较短,尤其是工伤康复工作刚刚起步,工伤康复政策标准、运行机制、管理服务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工伤康复事业建设与发展还相对不均衡不完善。深入探索工伤康复机制、大力完善工伤康复体系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要进一步健全工伤康复政策制度,完善补偿标准体系,规范康复服务管理,推进工伤康复事业全面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工伤康复存在的问题

(一)对工伤康复的现实作用和社会意义缺乏重视

工伤康复的现实作用是不仅能有效预防工伤职工残疾和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而节省医疗资源,还可以提高工伤职工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工伤康复的社会意义是以人道主义和人权保障为价值取向,体现社会保障的本质理念。多年来我国缺乏对于工伤康复的正确认识,只是将工伤康复看作是简单理疗和普通疗养,在工伤保险制度实践过程中,还远没有将工伤康复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二)享受工伤康复的工伤职工极少

我国现有康复医院338所,床位5万多张,康复专业人员近4万人。这样的康复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我国每年新增工伤病人100多万,其中有康复价值的约有30万,加上旧伤复发的,全国每年需要康复的工伤病人超过40万人。目前我国的工伤康复服务的需求远大于供给,只有非常少的工伤职工可以享受到康复治疗。⑤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工伤康复工作还处于空缺状态,根本没有工伤康复服务的提供,同时还存在数目庞大的工伤农民工因为法律意识淡薄、牺牲工伤康复服务以换取数额较高的一次性工伤津贴而没有享受过工伤康复治疗,使得工伤保险中的工伤康复制度对于农民工而言形同虚设。

(三)社区康复与综合医院康复相脱离

社区康复在工伤康复过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为现实资源条件所限制,目前社区卫生还存在轻预防,重治疗;轻康复,重药物的现象,不能够为工伤职工提供及时有效的康复转诊治疗。社区康复也没有与综合医院康复建立双向转诊关系,社区康复的效果还处于低能力水平,这种缺乏层级治疗的康复水平不仅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影响工伤职工的康复效果。究其原因,是社区康复的发展水平还依然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没有能力与综合医院接轨,导致工伤康复服务出现医疗康复上的断层。

(四)工伤康复发展表面化,康复效果欠佳

目前我国对于工伤职工的康复措施还处于既不全面又不完整的状态,停留在仅侧重于工伤的前期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轻视后期工伤康复的投入和发展阶段。长期以来,工伤康复一直处于简单疗养和康复辅助器具装配的低水平层次。正是因为工伤康复的发展水平较低,造成工伤职工对此不了解甚至直接舍弃这部分服务,从而导致工伤康复发展水平的停滞,形成恶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对于工伤职工的职业能力和心理康复方面,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我国工伤康复发展过于表面化,削弱了工伤康复应有的康复效果。

(五)工伤康复领域相关专业人才缺乏

我国工伤康复无论从康复基础设施、康复技术还是康复专业人才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我国医疗卫生人才集中于城乡医疗机构中,不仅数量有限,而且专业涉及面较窄。他们往往没有经过全科培养,专业限制于医学某一领域,只能进行某一方面的疾病诊疗。这种现状导致我国医疗卫生人才不能适应庞大的工伤康复需求,对于推进到社会康复更加是难上加难。此外,工伤康复不仅依靠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就能完成,还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特殊教育等其他学科专业人才,需要人才整合才能实现社区康复的功能发挥。现如今我国不论是在教育上还是在人才数量上都还不能满足这种条件。

三、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伤康复模式的建议

(一)转变工伤康复等同医疗康复的观念,实施工伤康复多层次建立

实际上,工伤康复包括医疗康复、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医疗康复是保证工伤职工全面康复的前提和基础;职业康复作为工伤康复的核心,是医疗康复的发展和完善,是帮助工伤职工保持和恢复适当职业能力的必要途径;社会康复则是帮助工伤职工回归社会的重要措施。将工伤康复的狭义理解及时转变为广义理解是发展工伤康复事业的基础。认识了解工伤康复的三个层次,根据这三个层次逐步建立多层次的工伤康复模式,推进工伤康复事业发展。

(二)深化“康复优于补偿”理念,扩大享受服务职工基数

“康复优于补偿”的宗旨最早是由德国的同业公会确定的。目前,德国工伤保险所遵循的“先治疗康复,后评残补偿”原则是国际上普遍通用的原则。我国应当全面深化这一理念,让社会民众广泛接纳工伤康复制度,才能使其发挥最大效用。注重对工伤职工的医疗康复和职业康复,尤其是引领农民工工伤职工享受工伤康复服务,是使得工伤保险范围扩大化的必经之路。特别是现在工伤保险基金大量结余,能够为工伤康复事业提供资金,具备更好更恰当地为工伤职工提供工伤康复服务的条件。

(三)大力发展社区康复,实现工伤康复社会化

社区康复遵循全面康复的原则,为社区内的功能障碍者或者残疾人提供综合性的康复服务,包括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等方面。这是工伤康复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参与的基础。在我国,社区康复是在残疾人联合会的主导作用下,以建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为依托,形成发展了社区康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康复效果。立足于我国国情,工伤康复可以与残疾人康复事业融合发展,社区康复模式同样可以用于工伤康复,充分利用现有的残疾人事业资源,引领工伤康复走向社会化,实现在基层的工伤职工全面康复。

(四)工伤康复多元化,多种康复手段相结合

工伤康复事业的建立发展不能仅停留在疗养和康复辅助器械的层次上,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将工伤康复向多元化方向推进。注意工伤康复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尤其是要将医疗康复与职业康复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医疗机构康复也应与社区康复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工伤康复步骤。职业康复对于工伤职工重新回归社会、回归工作岗位有切合实际的指导辅助作用,在医疗康复的基础之上推进职业康复与再教育相结合,对工伤职工从外在的健康和内在的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此外,中国传统医疗优势可以运用到现代工伤康复中来,充分发挥中医的特点及优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工伤康复新方式。

(五)建设满足需求的复合型工伤康复人才队伍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工伤康复模式就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在康复过程中以工伤职工所患病情分布为导向,在康复工作中以培养契合工伤职工伤病情况展开治疗的专业培养为重点,对症下药。针对我国现如今的人才资源分布配备情况,现行的培养计划不能满足社区康复的需要,我们应该根据国情重新调整专业医疗护理的培养模式,着眼于培养复合型康复专业人才,在譬如广东省工伤康复中心等大型康复中心辐射影响周边地区的作用下,开发建立复合型人才培训基地,同时可以进行国内外康复机构培训进修项目,为社区工伤康复领域输送康复人才。对于社区康复所需要的人才来说,专科人才与全科人才并存,发挥团队作用,对于康复工作的展开是必要且重要的。充分发挥康复人才在社区基层的作用,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地逐步建立遍布全国的工伤康复人才网络,全面推进社区康复事业发展。(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注解:

① 孙树菡、毛艾琳:《工伤康复的问题与解决》,《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② 张达婵:《广东省工伤康复事业发展经验及问题剖析》,《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22期

③ 殷俊:《工伤保险》,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④ 刘梅:《我国工伤康复事业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国劳动保障报》2012年11月2日第004版

⑤ 殷俊:《工伤保险》,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参考文献:

[1] 孙树菡、毛艾琳.工伤康复的问题与解决[N].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7(4).

[2] 张达婵.广东省工伤康复事业发展经验及问题剖析[J].经营管理者,2010,(22):60-61

[3] 殷俊.工伤保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53-280

[4] 刘梅.我国工伤康复事业取得阶段性成果[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2年11月2日(4).

[5] 孙树菡.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伤康复模式[J].社会保障研究,2005,(1):175-184

[6] 赵胥弘.完善我国工伤康复制度的思考[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