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孩子从抱着走到望着走的过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孩子从抱着走到望着走的过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作者:余明友 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心理咨询室

咨询案例一:蒙女士,45岁,高中学历,商界成功人士。蒙女士的儿子今年18岁,迷恋上网,目前已辍学在家。蒙女士很是着急,希望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使儿子戒掉网瘾,重返课堂。儿子不承认自己迷恋网络,只表示不愿上学,也不愿到心理咨询机构求助。通过了解,得知由于家境较好,蒙女士对儿子从小就特别关爱,生活上一直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学习上对儿子的期望值很高。儿子也特别听话,之前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是从初中三年级开始表现出厌学情绪,沉迷网络。经深入分析,蒙女士的儿子网瘾症状并不明显,逃学是因为父母对自己干涉太多,要求太高;喜欢上网只是排解压力,表达独立渴望的一种方式。

咨询案例二:刘某,男,20岁,师范学院中文专业二年级在校大学生。刘某性格过于内向、自卑、焦虑、不善表达,老师提问时甚至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因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感到痛苦,且担心影响将来从事教师职业而到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交谈得知,刘某是一个“留守儿童”,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他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很少回家。外祖父性格暴躁,对他关心甚少,他基本上是在挨骂中长大的。刘某的自卑、焦虑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鼓励造成的。以上两个案例所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从亲子教育的角度看,均与不良亲子关系的形成密切相关。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人生的第一种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亲子关系发展是否良好,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个体人格结构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亲子关系不同于一般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稳定性。亲子关系较一般的人际关系持久和稳定,一旦某种模式的亲子关系形成后,将长期影响个体的心理发展,并决定个体社会交往的方式和水平。亲子关系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变化性,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的年龄特征,因此亲子关系的疏密程度和交往模式将随孩子的年龄变化而发生质的变化。亲子关系的培养过程,可以说是父母陪伴孩子“走”入社会,完成个体心理社会化的过程。由于个体心理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需要解决的矛盾和所达到的水平不同,因此,在每一阶段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所充当的角色和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1.婴儿期(0~3岁):从“抱着走”到“扶着走”婴儿期是亲子关系培养的第一个关键期。按照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0~1.5岁儿童的主要矛盾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而基本的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此阶段亲子教育的重点是发展儿童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信任态度。父母是儿童最初接触的社会,如果父母在这一时期给予孩子适当的、稳定的、不间断的照顾、哺育与抚摸,孩子就会对父母产生依恋和信任,从而会逐渐发展起对社会的信任感。有关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那一天起,就开始了与父母的交往。大约在6个月以后,婴儿与父母就建立了一种稳定的亲子关系,婴儿形成了依恋,这种依恋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H.F.Harlow的“恒河猴剥夺实验”,也证明了亲子依恋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小恒河猴与母亲分离一段时间,用两种模型作的或装扮的“母亲”来抚养小猴,一种是绒布缝制的猴形妈妈,另一种是铁丝网编成的猴形妈妈,几乎在所有时间里,小猴都依偎在绒布妈妈身旁,只有当寻找食物时,它才会短暂地去铁丝妈妈那儿。实验表明:生理上对食物的需求和心理上的接触安慰是分离开的,而且这两种需要可以从不同的物体上得到满足。因此,对于婴儿期初始阶段的亲子教育,父母不应仅限于食物的喂养和悉心照料,更重要的是给孩子提供关爱的信号,特别是母亲,要通过对婴儿足够多的抱抚,为孩子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抚慰感,以形成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从这种意义上说,婴儿前期的亲子关系培养是一个“抱着走”的过程。应该引起重视的是,现代社会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父母只关心对婴儿的生理喂养,而疏于通过身体的抱抚给婴儿传递心理的慰藉,这对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和个体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到了婴儿后期,随着生理上行走能力的增强,婴儿的活动范围逐步扩大,开始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按照埃里克森的观点,儿童的人格发展进入到自主感对怀疑感阶段。此时,如果父母允许和鼓励孩子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就会培养他们自主独立的个性;如果父母过分溺爱或保护,就会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自卑感和怀疑感,以至形成依赖型的人格特征。因此,从两岁以后,在亲子关系的培养方面,父母在保持对孩子关爱的同时,在亲子教育上应从心理上的“抱着走”逐步过渡到“扶着走”。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学会独立处理一些简单的事情,自主作出一些简单的决定,学会对事物作出简单的评价和判断。同时,由于婴儿后期的婴儿心理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其自主性尚不能完全满足独立处理日常生活的需要,这就要求父母给予孩子更多心理上的扶助,使孩子在养成独立自主个性的同时,感受到父母是他们可以信赖的依靠。

2.幼儿期与童年期(3~11、12岁):从“牵着走”到“搂着走”进入幼儿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自主性逐渐增强,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大大增加,亲子关系已不再是儿童唯一的人际关系。特别是进入幼儿园学习的儿童,伙伴关系和师幼关系开始在儿童的人际关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亲子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这一阶段,亲子教育的重点是引导儿童逐步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教育孩子学会与人友好相处;同时要与孩子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逐步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在幼儿阶段,孩子对规则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心理承受能力在不断提高,在亲子关系的培养中,父母不能一味满足孩子提出的要求,当孩子做错事时应该给予适当的惩罚,让孩子体验到一些负面情绪,增强他们的心理抗挫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幼儿阶段的亲子关系可以说是父母引导性地“牵”着孩子适应社会的过程。童年期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性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这一时期儿童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有组织的集体活动增加,社会化要求提高,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而且有了一定的自我评价。特别是因为有了学习任务的要求,儿童开始追求成就感,开始追求来自师长和同学的奖励和认可。所以,童年期亲子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勤奋感和自信心。当孩子在学习和其它活动中取得进步时,父母应给予积极的认可和评价,以培养他们自信、乐观和勤奋的人格;如果儿童多次遭遇失败,体会不到成就感,或者其成就受到父母的漠视,不仅会损害亲子关系的健康发展,还容易形成儿童自卑的人格特征。童年期亲子关系发展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明显减弱,按照麦克斯白(Macceby)儿童发展的三阶段模式,此时亲子关系已从父母控制阶段(6岁以前)发展到共同控制阶段(6~12岁),父母的职责之一是在一定距离内监督和引导儿童的行为。因此,这一时期父母应该更多地让儿童参与决策,父母与儿童的关系要逐渐转化为朋友式的“搂着走”关系,使他们在亲子关系中既能体会到父母之爱,又能感受到朋友式的支持和理解。

3.少年期与青年期(12、13岁以后):从“并肩走”到“望着走”少年期是亲子关系培养的第二个关键期。少年期的心理发展处于从幼稚到成熟,从依附到独立,从顺从到自主的过渡阶段,他们希望摆脱父母的控制,舍弃对父母的依赖,是心理发展的“断乳期”。少年期儿童渴望独立的意向与父母不愿意或不善于让他们取得与自己平等地位的矛盾构成了少年期亲子关系的主要矛盾,这使父母感到苦恼,使少年感到困惑。这一时期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亲子关系的矛盾,儿童的许多心理问题包括少年期以前累积的许多心理问题,将会逐渐凸显出来。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决定了这一阶段亲子关系的培养是“并肩走”的模式。“并肩走”的核心是平等关系,要做到亲子关系发展的“并肩走”,要求父母从“牵着走”和“搂着走”的控制关系中放开手,站在孩子的立场上与孩子平等地探讨问题,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独自决定和独立处理一些重要的事情,以满足孩子渴望独立的心理需求。同时,少年期心理发展的半成熟性决定了孩子心理的发展尚需父母的教育和指导,“并肩走”的亲子关系并不是父母对孩子撒手不管,只有满足了孩子的成人感和独立感,才能减少孩子的逆反心理,才能赢得孩子更多的尊重,才能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和指导。个体的心理发展进入青年期,各项心理指标均趋于成熟,成人感和独立感更加强烈。这一阶段个体的社会往增多,独立生活能力增强,知识经验的积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对父母的依赖已降至新低,在社会交往、职业选择、爱情婚姻等方面不愿再受制于父母,反对父母进行过多的干涉。因此,进入青年期后,父母在亲子关系中的角色应该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应该认识到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他们在知识、能力上已经具备独立生活的条件,在许多方面甚至已经走在了自己的前面,亲子关系应该从“并肩走”逐渐变为让孩子“独自向前走”,让他们独立地融入社会。父母应该做的是保持一定的距离“望着走”,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关心和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在心理上积极健康地完成社会化的过程。亲子关系的培养从“抱着走”到“望着走”的过程,是儿童心理发展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同时也是父母心理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该避免的一个极端是:父母对孩子永远是“抱着走”。这类父母往往对孩子的将来抱有极高的期待,望子成龙心切,生活上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过分关注孩子,包办代替,凡事都替孩子作主。在这种“溺爱型”的亲子关系中,父母永远处于控制地位,孩子往往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性和自信心,缺乏抵御挫折的能力,一旦碰到压力和挫折,极易产生逃避、胆小、缺乏责任心等心理问题,本文中的案例一,就是一个典型。亲子关系应该避免的另一个极端是:父母对孩子从小一直是“望着走”。这类父母往往对孩子缺少要求,生活和学习上对孩子放任不管、漠不关心,很少与孩子进行感情交流和沟通,对孩子否定和批评多,表扬少。这种“放任型”的亲子关系往往会使儿童形成孤僻、自卑、不善表达等性格特征,案例二中大学生刘某,就属于由父母“望着走”长大的,在刘某身上折射出来的问题也是目前我国大批“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孩子是亲子关系的主体,父母在亲子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在亲子关系的培养中,一味地“抱着走”或“望着走”都是不可取的。父母只有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适时转换角色,调整心态,正确处理亲子关系中的矛盾,才能充分发挥亲子关系在促进儿童心理健康中的积极作用。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社会的未来;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心理基础。加强亲子教育,全面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为孩子创设良好的亲子成长环境,对于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效减少社会中“抱大一代”和“望大一族”是十分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