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林徽因小说的绘画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林徽因小说的绘画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林徽因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传奇色彩的第一才女,虽然她的小说只有六篇,但却篇篇精品,她擅长用画家的色彩、线条来创造小说的绘画美,视觉的体验、光影的层次使她的小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从林徽因小说的轮廓线条、色彩点染来入手,探讨林徽因小说中的绘画之美。

关键词:林徽因;绘画美;线条;色彩

林徽因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有传奇色彩的第一才女。她自小由“双重文化教养下养大的”,既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涵养,又有丰富的西方文化浸润。作为文学家,她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皆有涉足,且造诣极高。她的作品像一颗颗璀璨的明星闪耀着光芒,虽然她的小说只有六篇,但却篇篇精品。而同时,她又是杰出的建筑家,在美国耶鲁大学戏剧院学习过舞台设计艺术,有着极高的艺术素养。这些使她擅长用画家的色彩、线条来创造小说的绘画美,让人流连陶醉。

一、舒缓自然的轮廓线条

正如契诃夫在写给亚・巴・契柯夫的信中所说:“依我看来,自然的描写应当非常简练,而且带有一种偶然的性质……描写的时候应当抓住琐碎的细节,把它们组织起来,让人看完以后,一闭上眼睛,就可以看见那个画面。”林徽因的小说通过随意自然的线条轮廓的描画,在读者眼前展现出人物形象的美好画面。

最突出的线条美当属《模影零篇》中的《钟绿》。它讲诉了叙述者所见的一生中真正的美人,钟绿。小说中通过他人之口讲诉钟绿形象的画面, “一张宗教画”――“一间屋子里,高高低低地点了好几根蜡烛;各处射着影子,当中一张桌子上面,默默地立着那么一个钟绿―美到令人不敢相信的中世纪的小尼姑,眼微微的垂下,手中高高擎起一枝点亮的长烛……”读罢这一小段文字,脑海中马上出现了一幅静穆、柔和又有着忧郁的美人图,她空灵而又神圣。再如,同学百罗描述出的“俄国村姑像”, 包着三角头巾的钟绿在风雨中听到同学喊声后,“她居然在雨中回过头来一望,仰着脸微微一笑,露出一排贝壳似的牙齿。”简单几笔勾勒,又变成了一幅纯真质朴的动态的美女图画。

自然的线条美感不止描摹人物,在景物的绘画中也尤为明显。如在《模影零篇》的《吉公》中,“在这个时候,火似的太阳总显得十分寂寞,无意义地罩着一个两个空院;一处两处洗晒的衣裳;刚开过饭的厨房;或无人用的水缸。在清静中,喜鹊大胆地飞到地面上,像人似的来回走路,寻觅零食,花猫黄狗全都蜷成一团,在门槛旁把头睡扁了似的不管事。”没有太多修饰的词语,只用纤细的线条,便将午后的闲适、安逸的院落画景展现了出来。再如《九十九度中》“喜棚底下圆桌面就有七八张,方凳更是成叠地堆在一边;几个夫役持着鸡毛帚,忙了半早上才排好五桌。天热得厉害,苍蝇是免不了多,点心干果都不敢先往桌子上摆。冰化得也快,篓子底下冰水化了满地!”这段用简单却细致的线条描绘出了一幅忙碌、忙乱的寿宴准备图。

二、清新脱俗的色彩点染

色彩是绘画中最能引起人感官震动的传达方式。由于色彩与人类的生活习惯、联想、审美密切相关,往往表现出丰富的强烈的感情含义。鲁道夫・阿恩海姆明确指出“色彩能够表现感情,这是一个无可辨驳的事实。”狄德罗在《论绘画》中指出:“素描赋予人与物以形式,色彩则给它们以生命,它好像是一口仙气,把他们吹活了。”林徽因的小说就通过脱俗的色彩点染给予文本鲜活的生命。

如《模影零篇》的《绣绣》的一开篇,“这些年了,我仍能见到绣绣的两条发辫系着大红绒绳,睁着亮亮的眼”。再如“她穿着葱绿的衣裳,裙子很短,头发在阳光里,微带些红铜色,那倒是很特别的”,“维杉看她赤着两只健秀的腿,只穿一双统子极短的袜子,和一双白布的运动鞋;微红的肉色和葱绿的衣裳叫他想起他心爱的一张新派作家的画。”

对比色彩的应用在绘画中同样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色彩明度相差太大、或色相差别太多的两种颜色放在一起,会给人强烈刺激的视觉效果。在林徽因的小说中,这种“撞色”手法的运用从以明艳的色彩,使画面的悲剧效果得到强化。如《绣绣》中,“这些年了,我仍能见到绣绣的两条发辫系着大红绒绳,睁着亮亮的眼”与“我看到我的小朋友脸色苍白地在一张木床上着”进行对比,扎着大红绒绳的绣绣清秀动人,处于美好年华的系着“大红”绒绳的绣绣与日后饱受病痛折磨的“苍白”的绣绣进行前后对照的描写,将绣绣的悲剧命运烘托得更震撼人心。林徽因用画家的眼睛,用色彩、线条描绘人物,用鲜明的色彩和唯美的图画反衬人物的悲剧命运,在画面和情调上达到了和谐统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感知记忆。

从艺术形象的感知方式来看,小说是一种语言艺术,但在林徽因的小说世界中,她同时将她的多方位的艺术素养渗透于她的小说作品中,绘画艺术带来视觉的体验、光影的层次,使她的小说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伊凡・日加.高尔基与初学者.回忆高尔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390).

[2]赵凌河.直觉的意象 脱俗的性灵――读林徽因的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03).

[3]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459).

[4]狄德罗.画论.狄德罗美文论文选.张冠尧、桂裕芳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