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日本电影的英雄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日本电影的英雄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前言

作家梁都曾谈论说,一个英雄缺失的民族是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不论是硝烟弥漫的乱世,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英雄都是正义的化身,民族精神载体,时代潮流的引领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识里,英雄是“拯救”的代名词。是一种“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责任。在电影文化的表现上,既有《霸王别姬》般扼腕慨叹,也有《鹿鼎记》式诙谐潇洒。既有《成吉思汗》恢宏壮烈,也有《无极》冷面大侠的天马独行。对于英雄的理解是不能脱离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分的。不论是基督教文化的英雄观,还是佛教、儒教文化的英雄观都离不开坚守固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创造或保持符合这一观念的社会秩序这样一个前提。在对现实文化生活中,人们对自身价值体系内的英雄主义采取了各种形式的褒扬。日本由于传统的武士道文化和战败文化自卑的情结,在英雄主义的表现上存在既意欲张扬又浅尝辄止的暧昧性。尤其是经历了长达10年的经济不景气,人们意识中迫切需要有一个英雄出来振臂一呼,振奋士气。由于现实缺少具体英雄形象,人们就把焦点转向了古老的武士道文化。所以一时间古代武士题材电影蜂拥而至,即使是反映现代战争的反战影片也融入了浓浓的武士道情节。日本电影英雄的表现方法是对传统武士道文化的一种挖掘和弘扬。

什么是日本式的英雄?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为“目的不明确的集体赴死的武士。”

二、英雄现在电影文化独特表现

日本是一种“神佛合习”的日本化了的儒教文化,信奉的是天照大神,武士道是糅合了佛教、儒教、神道教的观点,其判断价值是一种耻感文化。从地理上看是一种岛国文化,(虽然历史上曾引进唐帝国文明,欧洲文明,美国文明,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和魂汉才”,“和魂洋才”,突出实用性,忽略了精神层面文化吸收)其根性突出实用,缺少完整健全的意识形态文化。是一种不太成熟的“夹生饭”文化,再有,由于单一民族、岛国环境,属于典型自我封闭意识下的实用文化,缺少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的深邃内涵,也缺少欧美文明的明快精炼的格调。文化表现上突出一个“小”和“暧昧”的特点。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能直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特点。下面从日本文化的这种特殊性出发,分析一下日本电影英雄的表现特征。

1.现代英雄的虚幻性

由于二战的战败情节,日本电影笼罩在一种反思文化的氛围,不敢名目仗胆地讴歌那些“靖国之神”,而是借助而娱乐性的动画电影将人物虚拟化、故事抽象化、背景空泛化来表现自己的英雄。日本宪法第九条规定,不能制作表现激烈战争场面的娱乐影视作品,这就使得日本不可能推出类似《珍珠港》或《大决战》之类的影片来表现自己的民族英雄。只能通过一些架空的背景和人物,满足一些人的虚无的荣誉感。

无论是《圣斗士》、《大空魔龙》,还是《火影者》,《机动战士高达SEEDDESTINY》都是写漫画家笔下不成熟的精灵,人间烟火味道不足。即便是现实中有的人物《战国自卫队》编剧也要让他们拿着现代化武器沿着时间隧道回到400年前的战国时代。这些都是通过一些虚幻的形象来表现出来日本式样的英雄。

由此看来,虚幻性英雄的出世确实是战争反思文化和振奋民族精神这二块巨石德夹缝间诞生出来的特有的形象。

2.英雄的矛盾性(暧昧性)

日本是个传统的神道教国家,武士道精神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已经根植于日本的国民头脑里。这种精神强调的是忠信意识、集体意识、赴死的文化。纵观现代反战影片也同样是透着武士道的英雄主义。按常识的理解,英雄因该是正义的化身,拯救的代名词,但是日本的英雄很少能做到一点。这也是用日本英雄主意文化的独特的“八德”(忠诚、武勇、名誉、服从、义、俭朴、礼仪、勤学等)意识决定的。这种意识来自儒教,但却把儒教的总领教义“仁”排出在体系之外,所以是一种愚忠的缺少正确价值标准的杀戮文化。和美国动画中总是“好人打败坏人”不同,日本电影、动画中无论是人类之间的战争还是人类于外星人之间的战争,善与恶的界线并没有那么径渭分明。发动战争的一方往往有着所谓的“不得已的苦衷”。于是便有了《高达》中,为了让人类唾弃战争而去发动战争的杰克斯这类角色。回想日军在二战时的所作所为,这不能不说是个绝妙的讽刺。

《男人们的大和号》把处在社会底层,作为日本战争机器普通士兵,还原成一个个有感情,有爱心,有独立思考的“人”,特别是有阳刚之气的“男人”,赋予了这群普通士兵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最后那一幕集体赴死的场面,给人一种英雄扼腕的悲壮之感。到底是要表现为战争的受害者作无谓的炮灰,还是要表现为“大东亚战争”英雄?这种表现方法为多少无知的年轻人所感动,又为多少右翼分子所疯狂。

3.英雄的悲剧性

由于武士道耻文化的影响,武士重视的是以死雪耻,而不是贪生,死被认为是生命最美的时刻。樱花是武士的象征,是因为樱花的同时开放,形成一种壮观宏大的美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樱花凋落时的凄楚之美。符合武士道的集团性精神和消亡之美的理解。

首先,这种悲剧性在电影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消亡之美,失败的结局。

《忠臣藏之四十七浪人》为冤屈而死的主人复仇后的集体剖腹,《影子武士》在全军覆没的最后一击,《里见八犬传》中由老国主寄寓宿命的八只神犬转化而成的武士,保护国土的遗孤复仇成功,八犬全部英勇战死。《男人们的大和号》那没有返程燃料的有去无回的出征。表达的都是一种宿命,空寂,绝美的赴死文化。

其次这种悲剧性表现为一种生活的被动应对。

但是战败情节的影响,这种英雄主义文化始终带有悲观颓废的色彩。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影片《黄昏下的清兵卫》黄昏下清兵卫把剑插在地上静静地进行思考,由于为人处事能力差难以混迹江湖,自己也对立身处世不感兴趣。他缺少美国英雄那样的积极进取精神。

《七武士》中武士们受农民的白饭的雇用,帮他们打退了强盗,他们忠实地完成了任务,也留下了四座插着剑的高大的坟墓。离开村子的时候,勘兵卫看着又说又笑正在插秧的农民,对他的部下说:“又是一场败仗啊!胜利的是农民,不是我们。”这句莫名其妙的伤感的哀叹,使人抱有许多的疑问。武士的命运难逃失败的宿命。这才是武士的生存方式。

这反映了日本的价值观。日本的价值观可以用“权力+所得+名誉:固定值”这一公式来表示,也就是说三者之中只要一项取得多了,那其他两项就会相应减少。(我认为美国的价值观公式是“权力=所得=名誉”,基本上符合上面论述的英雄观)对日本人来说英雄更注重的是名誉,《男人很辛苦腿部影片中的阿寅完全符合这种模式。

4.英雄的平淡性

武士道精神过去一直是日本人的最高 操守,价值理念。违反了这些原则,英雄也可以变成恶魔。如果恪守武士道也可以让弱者成为英雄。

《泥醉天使》中的主人公松永实际是一个街头的混混,可是在黑泽明的塑造下,松永成了一个富于反抗精神的落迫武士,黑泽明给了松永以武士的待遇,他是个小人物,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忧虑,在自己的利益受到危胁的时候能为自己的处境去拼搏,黑泽明想关心他的生存状态,想在这个人物身上发掘出武士的气息。

《七武士》中的菊干代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从他身上看不出武士的气质风度,不修仪表,谈吐随便,也没有高超的刀法,被认为是一个冒牌。可是机智勇敢,正义感强,古道热肠。被黑泽明刻划成了真正的武士。

三、集团伞下的个体英雄

东方哲学强调团体,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发挥。导致了日本式的英雄不能脱离团体,缺少美国式的独行侠风范。银幕上塑造的英雄跟社会、跟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行动背后总有许多人在支持着他。如在影片《姿三四郎》中,三四郎为了荣誉背着师傅矢野正五郎要去迎战桧垣源之助,前一天晚上跟几个师兄弟违背了道场的规矩,偷偷地在喝酒,这时他们的师父矢野正五郎进来了,他没有责怪徒弟们什么,而是细致地给三四郎讲解柔道的技巧动作。在这里影片巧妙地将东方的含蓄跟勇气的鼓励结合在一起,荣誉是武士的生命,为了荣誉而战,是任何人都不能阻止的。

西方的哲学很重视人的存在,强调人的价值。于是在西方电影中往往会出现在一个超现实的时空里,个人在没有任何外界帮助下,全凭自己的力量,战胜了邪恶,挽救了世界。如凯文・科斯特纳的《未来水世界》,他要独自面对装备精良的海盗,并战胜他们。在这个超现实的时空里他只能凭借个人的力量,凭借自己的胆识与智慧,去战胜比自己力量强上百倍的敌人,实现观众们都知道的结果。但是用武士道精神来看,凯文・科斯特纳却不是一个真正的武士。因为他脱离了武士生存的土壤。黑泽明的影片中,武士的存在是很现实的,而且他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群体,武士一旦离散,个人是没有力量的。正如《七武士》中,一个农民就可以杀死落难的武士,抢夺他的武器。这正是黑泽明传统意识的表达:团体的意识跟个人的修为同样重要。

所以不论《忠臣藏之四十七浪人》,还是《七武士》、《里见八犬传》、《幕府风云》都在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英雄在集体中才能成为英雄”。事业的成功是大家协力的结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比起如果把西方电影上表现得英雄主义理解为那种宏大的征服型拯救文化、中国电影上的英雄主义理解为那种征服宽容文化来。那么,日本电影表现上的英雄主义可以说是一种实用性的征服型杀戮文化,这种文化突出表现在缺乏底蕴,是一种功利性极强的颓废主义。缺乏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缺乏远大目标,缺少绝对上的绝对正确价值判断标准。在电影的表现上少了一种清晰化的轮廓,多了暧昧的朦胧色彩。表达的是掩饰历史罪恶基础上的民族自尊文化,其实这是一种性格不健全无奈的英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