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药品质量检验技术》基于生产过程的教改设计与实践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药品质量检验技术》基于生产过程的教改设计与实践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为真正实现高职学校教学成果与企业生产过程的零距离,《药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在教学中实行学习情境项目化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力求通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药品质量检验;生产过程;教改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56-02

《药品质量检验技术》是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能够胜任药品生产、药品研发和临床使用过程中的药品质量检验、控制岗位;训练学生分析、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动手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药品执行标准的国际化趋势要求国内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研究我国现行标准与国际通行标准的差距,并结合国家实际提高药品施行标准。这对从事药品质量检控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企业对招录使用的学生也要求来之即能“提锅上灶”。传统教育方式培养的毕业生就业以后很难达到药品质量检验与控制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为此,我们对《药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实施了教学改革,以期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共同点:两者都是普通高中(含职高)毕业学生的一种继续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不同之处是高职教育更强调实用性、职业性;职业性决定了高职教育教学具有自身特点与要求:既突出职业能力这个中心,又强调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随着普通本科教育的大量扩招与部分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事实上当前进入高职学院的学生要实现上述高职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并非易事。主要表现是:

1.高职新生普遍文化基础差且层次复杂。大多数高职学院的新生一般都是当年未达到普通本科(三本)院校分数线的学生,层次上有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职高毕业生等。文化基础较差且多数不具备自我学习能力,课程学习无主动性、积极性,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存在较大难度。

2.普遍存在不良心理。高等职业教育属于专科层次,在当前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招录用人逢进必考,部分用人的招考还强调必须是国家985或211大学的今天,大多数人认为进入高职学院是考不上本科大学的无奈选择。这些观念给高职学生造成的不良心理,使部分学生厌学情绪严重。(3)自我约束力差。高职新生虽然与进入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存在文化基础差距,但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们思维活跃,勤于动手,善于表现自己。但对人对事认识肤浅,使得他们思想活跃却又行为相对散漫等。(4)《药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当前存在的问题。《药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主要以物理、化学、物理化学等职业技术基础课知识为工具,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化学合成药物、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检验与控制,属于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应用型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各类药物的结构类型与特征、主要理化性质、重点杂质检查、卫生指标检测、主药成分的含量测定,最后做几个典型实验加以补充。学生学习课程时非常费劲、没有学习主动性。

上述现实,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对《药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过程、考核项目等进行改革,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实现学校教学成果与企业对人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二、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

我们在进行《药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改革设计时,采用“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模式,突出学生为过程活动中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掌握上岗的职业技能。

1.改革设计思路。将原《药品质量检验与分析》课程内容与药品生产企业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对接整合。通过对毕业生的初次就业岗位(如质检员)以及职业发展岗位(如QC组长、QA组长、质量负责人等)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工作岗位对其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技能要求,归纳出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以药品质量检验岗位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常见药品的质量检验过程为载体。详见下图。

2.教学内容设计。根据前述设计思路,以常见药品的检验项目为工作任务,将制剂通则检查、分析仪器的操作应用相结合,设计出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检测项目。具体实施过程是以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具体药品的质量检验作为切入点,突出具体药品的质量检验过程,将现行的检测方法、仪器、制剂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全部融入,按照“适度、够用”的基本原则完成对课程理论的“弱化”。同时结合本校的实训教学条件,最终确定了阿司匹林的质量检验等九个典型学习情境。见下表。

3.教学实践。(1)教学实施。将单个药品的质量检验项目确定为一个岗位模块,每个模块又分若干个工位,按照“任务驱动-分模块轮岗训练模式”。首先由质量负责人下达工作任务,再由本次任务执行人(学生)分配任务,各组学生查阅《中国药典》或其他文献资料,设计本次操作方案,并撰写检验操作规程(SOP)。最后将学生分为取样、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生物检定小组;进行岗位模块训练。完成本模块后再进入下一个模块,依此类推。详细流程是:质量负责人(老师)布置检验任务,组长接受任务并布置查阅药品质量标准,编写SOP,准备仪器、试药,配制试液分岗位进行操作训练每个岗位完成后小组汇报教师点评,小组考核进入下一个岗位,依次轮换完成所有岗位轮训,进入下一个项目。(2)考核方法的改革。教学过程中任意一个学习情境都必须有项目成果,而且还要对每一个成果进行考核,在项目开始时告知学生,在项目结束时按照考核标准,检查学生是否达到了项目的要求。项目考核表如下:

本课程结业总评成绩:平常每个学习情境的完成情况占总成绩30%+期末理论考试成绩30%+技能考试成绩30%+平常的操行成绩10%。以期实现全方位评价学生对本课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以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结束语

通过对《药品质量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分组讨论、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立起由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考核机制,考核内容与国家职业技术资格鉴定接轨。主要成果是缩短了学生进入企业以后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时间,基本实现了来之即能“提锅上灶”的用人要求。通过对09届93人;10届78人;11届53人;12届51人;13届41人;14届32人;15届25人的不具名问卷调查,认为对自己工作很有益的占85%;一般但有帮助的占95%;无所谓的有2%。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改革成果没有真正达到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二是受学校实训条件的限制,部分项目未能做到让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操作,特别是企业广泛使用的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相对高端的设备;三是教师的执教能力尤其是动手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