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满足学生需要是思想政治课追求的目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需要是人得以发展的内在动因。坚持以需要为导向,研究学生需要和需要的重点,思想政治课才能贴近实际、贴近学生。满足学生需要是中学思想政治课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 学生需要 满意 思想政治课 目标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同志为我们指明了思想政治课的实质和思想政治课的出发点、落脚点。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需要为导向,一切工作必须着眼于学生需要,着眼于学生利益,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这样,思想政治课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才能增强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研究学生需要是做好思想政治课的基础
人有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这是人的重要特征,也是人得以发展的本质要求。在现代教育中,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满足学生需要是学校追求的目标,也是德育追求的目标。
(1)需要是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因。需要是人和人类维持存在和谋求发展对客观条件提出的要求,或是人对某种目标的渴望或欲望。人的行为由什么来推动,这是认识和了解人的一个基本问题。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又产生或追求新的需要或目标,这就是人得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心理学者认为:人的任何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动机、行为和目标链构成人的行为模式,人是在追求需要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有人讲思想观念也是人的行为动力,我们不否认思想观念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指导、调节和影响作用,但思想自身也是由需要推动的,追求需要才是人的积极性的动力源。所以说,掌握学生需要是做好思想政治课的基础。
(2)研究学生需要是德育求实效的基础。人的需要理论告诉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人的成长环境、经历和自身认识问题的差异,学生需要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层次性是客观存在的。办学生满意的教育,必须研究学生需要的产生、内容、层次、属性、重点和目的,以及满足需要的条件等;认真进行需求分析,探讨学生对求知、政治、经济、文化、民主、环境和心理等方面需要的需求程度,根据学生需求程度调整工作方向与重点;分清学生需要中的合理与不合理、现实与不现实、积极与消极、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等,找准问题的源头,激发学生内在需求和外在驱动力,探究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更高层次需要。
以学生需要为导向,思想政治课才能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与“学”双方就容易实现互动和沟通,就容易在情感上对德育目标产生“共鸣”,就容易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
(3)满足学生需要是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基础。学生是学校存在的根本理由,向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使其受到良好教育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满足学生需要是学校追求的目标。坚持以学生为本,其核心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保障学生的权利,其目的是不断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坚持把学生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学生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学生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学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题中应有之义。
2以学生需要为导向,处理好三个关系
(1)处理好多数学生需要与少数学生需要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课要善于根据变化的社会生活、变化的教育对象、变化的教育条件,在内容、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创新;立足于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实效性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坚持寓教于乐、寓教于境、寓教于管,扩大覆盖面、消除盲区、把握重点、解决难点、选好载体、找准结合点和工作切入点,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
我们要坚持正面的集中的灌输形式的教育,但更要注重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两头促中间”、“双向互动”的方法,发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优良传统,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教育、引导和促进学生向更高层需要发展。学生利益无小事,保护弱势群体应是以人为本的法律宗旨。所以,我们要特别要关心家庭贫困、有疾病或有心理障碍等特殊学生群体的需要,通过学生结“对子”、心理咨询、参与集体活动等多种形式,认真解决他们的问题,以增强德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2)处理好学生需要与教师需要的关系。没有员工的满意,就不会有顾客的满意,顾客满意是企业追求的目标。这是企业服务利润链的基本原理。根据这个原理,教师和学生需要的关系是:提高教师的满意度,使其不断提高教育服务水平,是增强学生满意度的前提;提高学生满意度是教师追求的目标。求知成才是学生永恒的需要,也是最强烈的需要,满足学生的求知成才需要应是德育的主要任务。
让教师满意,学校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用发展的硬道理增强凝聚力;要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用良好的个人职业发展条件来引进和稳定人才;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坚持校务公开,推进民主建设,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要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绩效的评价体系,激励、约束、控制和引导教职工行为,用理论的说服力、发展的硬道理和经济杠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归根到底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
(3)满足学生需要与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是满足学生与社会需要的关键。贯彻教育方针,社会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用人机制、社会环境和实践基地等;学生要重视知识积累、实践锻炼,增强服务意识和培养健康人格,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校要坚定办学方向,积极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到党在干什么,国家在干什么,社会要求学生会干什么,自己应该干什么,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实现学生需要与国家需要的统一、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3加强制度建设,为满足学生需要提供保证
(1)确立以学生需要为导向的工作原则。坚持以学生需要为导向,从学生利益出发开展工作,这是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马克思认为: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等等,都是德育与人的利益相结合的新经验。思想政治课的实践也告诉我们:目标作为学生追求的方向,与学生的内在需要紧密相连,没有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目标追求就会失去动力。教育和引导学生处理好各种需要的关系,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帮助学生确定成才方向,以增强学生追求目标的动力。思想政治课要坚持调查研究、工作重心下移,在掌握和满足学生需要上下功夫。
(2)建立学生信息反馈制度。信息交流互动,是尊重和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途径。所以,学校对与学生有关的重大决策、工作进展和服务管理要求等,都要通过多种形式定期通报学生,听取学生意见,保证学生知情权和选择权;要经常召开各类学生座谈会,设立学生信息员和信息箱,畅通信息渠道;对学生的需要和反映的问题,及时研究并限时限期明确责任人给予解释、回答或解决,通过制度建设和落实责任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3)建立学生参与管理机制。学生需要应是我们关心的重点,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工作,诸如课程、教法改革,政策制定、学生食堂、宿舍管理等,提高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在管理中还要完善学生评价机制,组织学生评教学水平、评管理能力、评服务质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保证学生选择权和监督权。总之,学生是教育行为的主体,学校的服务态度、教育环境、设备、条件、管理和办学质量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者和评价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我们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
坚持以学生需要为导向,才能准确把握学生工作的热点、难点和重点,才能切实选准思想政治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才能真正实践求真务实的精神,才能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办学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课的永恒主题,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需要是思想政治课追求的目标。坚持“三贴近”、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重在致用是德育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彦.办学生满意的大学[J].求是,2004(3).
[2] 修刚.以人为本,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N].光明日报,2004-5-27.
[3] 北师大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正确理解以人为本[J].求是,2004(10).
[4] 赵飞.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需要取向的特点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3(7).
[5] 俞文钊.管理心理学[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