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吐鲁番火焰山地质遗迹成因\资源价值和开发保护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吐鲁番火焰山地质遗迹成因\资源价值和开发保护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吐鲁番火焰山以其独特的地貌,干热的气候,浓厚的西游文化,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来这里参观旅游,但对火焰山形成的地质条件、资源价值研究甚少,通过本人在该区进行的工作,从地质、旅游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对吐鲁番火焰山地质遗迹成因资源价值开发保护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共同探讨。

Abstract: Theflame mountain in Turpan, with its unique landforms and drought and heat climate and the thick west lodge culture, attract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tourists to visit. But the geologic conditions of the formation and the resources value of the flame mountain are researched seldom. By the author's working in this area, they summarize and analyze the geological remains formation mechanism, resources value and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he flame mountain in Turp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logy, 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 everybody to study.

关键词: 火焰山地质遗迹;成因;资源价值;开发与保护

Key words: geological remains of the flame mountain;formation mechanism;resources value;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P5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062-02

1交通位置

火焰山山脉呈东西走横亘于吐鲁番盆地中,具于吐鲁番市以东10km,距乌鲁木齐市183km,东距鄯善县98km,距哈密市324km,南距若羌县450km,北距奇台县290km,区域交通条件较为便利。

2火焰山地质遗迹成因

2.1 中生代―新生代红色碎屑岩是火焰山形成的物质基础火焰山主要由中生代的侏罗纪、白垩纪、古近系和新近系的赤红色砂、砾岩和泥岩组成,这些岩层极易风化破碎,造就了火焰山形成的物质基础。

2.2 火焰山背斜是火焰山形成的空间格架燕山运动时期,区内发生隆起,使下、上白垩统间成假整合接触。至白垩纪末期,区内发生了规模较大的褶皱,这一运动的标志是白垩纪、古近系和新近系间的不整合,也是火焰山的隆起基本形成,也就是火焰山背斜的形成,为火焰山地貌景观的形成搭建了空间格架。

2.3 风蚀和水蚀是火焰山形成的外动力在火焰山背斜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与之配套的近东西向、南北向、北东向、北西向以及垂直的断裂和裂隙或节理,在此期间,断裂活动较强烈,表现为中新生代地层内大量发育的高角度逆断层和一些冲断层,因此,在火焰山南北两侧形成东西向的纵向断裂,而在火焰山山体上,则形成南北向的横切火焰山的横向断裂。微小的破裂面便成为成为风蚀和水蚀等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场所,因此便产生一条条,一组组状若火炬的冲沟等微地貌景观。

2.4 氧化环境是火焰山的火红颜色成因火焰山的整个山体,全部由桔红、褐红色的砂岩和泥岩组成。这些砂岩和泥岩是中生代白垩纪早白垩世的砂粒和泥土堆积而成的。当时气候异常炎热,堆积的砂石泥土中的铁元素经过高温氧化,雨水淋漓,形成了大量红色的氧化铁,构成了火红底色的火焰山山体。

3火焰山地质遗迹资源价值

火焰山地质遗迹区是一个由构造地貌景观、岩石地貌、流水地貌、泉水景观、河流景观、西域自然风光和异域风情集于一体的综合型区域,景观资源品位高,组合巧妙,功能齐全,具科考、旅游观光和科普教育价值。

3.1 景观资源规模宏大、位置奇特、气候特殊、文化底蕴厚重

3.1.1 红色的地层造就了红色的火焰山火焰山由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三套红色地层组成,颜色以桔红、棕红色砂岩和泥岩为主,周边为农田绿洲,火焰山突兀耸立在吐鲁番盆地绿洲中部,形成“万山丛中一片红”的宏伟景观。

3.1.2 火焰山背斜构造是火焰山的真实写照火焰山整体为一倒转背斜组成,其核部被风化剥蚀,在地貌上形成大型单面山,北侧平缓、南部陡峭。受风蚀和水蚀作用,山体坡面上形成排列紧密的“V”字型冲沟,间距20-30m不等,深度5-6m,冲沟形态状若熊熊燃烧的火焰,加上该区极高的地表温度,形成了型似、神似、炽热如火的“火焰山”,景观极为壮观。

3.1.3 中国第一低地是火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火焰山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吐鲁番盆地,其南部的艾丁湖湖面比黄海海面低154.31m,仅次于中东地区的死海,是世界第二低地,中国第一低地,火焰山就位于这个特殊而神奇的地方。

3.1.4 “飞鸟千里不敢来”是气候干热的体现火焰山是全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温度最高可以达到47.8℃,火焰山山体阳面地表最高温度可达82.3℃,加之构成山体的岩石为红色、棕红色砂和泥岩,在阳光照射下,热气腾腾,红光闪耀,状似火苗上窜。

3.1.5 厚重的多元文化是火焰山的底蕴火焰山地处于古丝绸之路要冲,高昌文明更是丝路上一个璀璨的明珠,再辅以《西游记》 的传奇故事,火焰山地区应该是古丝绸之路黄金线上的必游之地。火焰山周边景观极为丰富,有中国最低的内陆湖泊艾丁湖,中国现存古代西域大型的古城遗址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我国西域历史博物馆和壁画艺术宝库阿斯塔那古墓群与柏孜克里克石窟寺,有规模宏大,造福千秋的地下引水工程坎儿井。

3.2 品位高、特色强、组合佳火焰山集大型的构造地貌景观、千姿百态的土林、神奇的泉水、潺潺的河流,大漠风光等各种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既具西部大漠粗狂沧桑的风光,又具江河秀色,周边地区即有历史文物,也有民族风情。这些资源有机的组合,构成了极具品味和特色的地质大观园。

4火焰山地质遗迹的开发保护

4.1 地质遗迹开局原则

4.1.1 规模适应原则火焰山区内主要保护对象是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环境地质遗迹景观,火焰山处于吐鲁番旅游核心地区,地质遗迹景观周边存有重多历史古迹、人文景观。为了管理工作方便开展,区的范围划分以包含主要地质遗迹资源为主。

4.1.2 有效保护原则有利于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妥善处理开发与保护、游览与服务等关系。

4.1.3 完整性和连续性原则区内的碎屑岩地貌、构造地貌和水体景观分布相对分散,总体布局要遵循遗迹的完整性和遗迹之间的关联性。

4.1.4 有利于游览和方便管理的原则根据区内资源的空间展布、组合形态,以及游线组织的合理性和保护管理的可靠性等,进行分区规划;合理利用地域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科考、观光、休疗度假、服务接待等多种需求。

4.2 地质遗迹开发保护措施根据火焰山地质遗迹景观特征,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地质演化价值特点,结合实际地理位置,利用地质体分布形式作为划分依据,对火焰山地质遗迹由老至新,实行三级保护,并按等级制定以下保护措施。

4.2.1 Ⅰ级保护区①严格保护公园内地质遗迹景观,严禁对地形地物人为改变或破坏;②在一些易受游客接触而破坏的地质遗迹附近设置必要的保护隔离措施;③除必要的安全、卫生及旅游设施外,不得任意修建建筑物,有碍景观视觉审美的已有建筑物应拆除,必要的旅游设施,其体量与风格应与自然相协调;④景区内除解说牌、方向牌、公益提示牌外,严禁不当的商业广告;⑤对景区内进行生态复育,在适当区域进行绿化培育;⑥严禁采石,未批准不得采集岩石,严禁交通工具在区内行驶。

4.2.2 Ⅱ级保护区①保护地质遗迹自然景观,严禁开山采石、开荒、建墓;②可以设置必要的旅游设施,以不破坏景观,不污染环境为前提,并要控制其体量与风格;③区内居民点实施调控,严格控制其发展;④实施绿色生态建设,但不宜搞城市园林化。

4.2.3 Ⅲ级保护区①从整体上保护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确保Ⅰ、Ⅱ级保护区得到有效保护;②加强绿化,区内林木不分权属都应得到保护;③区内村落、民舍建设必须与环境协调,加强村落民舍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

5结束语

吐鲁番火焰山是在内、外地质作用下,形成的不可再生的地质现象和地质遗迹景观。宝贵的地质遗迹景观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需要全人类共同进行保护。

吐鲁番火焰山地质遗迹景观极富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均属“保护型”的地质景观。因而在进行建设规划和旅游开发中一定要按原有形态、内容及环境条件尽可能完整地加以保护和利用。在区的建设中应避免人为造景,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参考文献:

[1]陈德斌,付晶等.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地质遗迹综合考察报告[R].

[2]付晶,陈德斌等.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地质遗迹保护总体规划[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