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杨小班鼓乐棚的历史与现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杨小班鼓乐棚的历史与现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如今中国处于历史的转型期,几千年来口传身授的民族民间活态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急剧的流变和消失,生存在传统与现代文化夹缝中的鼓乐班社同样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写此篇文章的目的是让人们了解大庆市杨小班鼓乐棚的历史,了解黑龙江传统音乐文化。

关键词:杨小班鼓乐棚 发展 现状

一、大庆市杨小班鼓乐棚的创建

黑龙江省肇州县杨小班鼓乐棚的创始人名叫杨殿甲,山东省莱州府郎密县杨家庄人士,生于1882年,自小家庭贫困,为了生活被迫进入乐棚开始学艺生涯,由于杨老先生勤奋向师傅学习,很快就成为乐班的“大工”。1904年,杨殿甲老先生从山东省“逃荒”到吉林省扶余县,由于刚在扶余县落脚人生地不熟,但是会演奏乐器,就在一家喇叭棚打小工,吹奏喇叭熬生活。

1904至1916年,杨老先生在扶余县安家,生了7个孩子,并且所有孩子都和父亲学习吹喇叭、念曲子,为组建杨家乐班做准备,孩子们勤学苦练,很快掌握了唢呐、笙、管子、锣、笛子、板胡、京胡的演奏技巧,还学习念曲子,曲子有牌子曲、汉套曲、四鼓曲等曲牌。1919年,杨殿甲在吉林省扶余县组建了自己的喇叭棚,因为是一个班主领着一帮孩子在干活,“杨小班”从此得名。1930年,他们遭遇洪水,一家人“跑水”到黑龙江肇州县落脚开始生活。由于杨家班演奏技艺高超,曲子种类也多,他们还多次参加黑龙江省的比赛提高了知名度,在1952年,杨小班鼓乐棚在黑龙江省民间吹打汇演中,荣获优胜奖。1950至1965年,这15年的时间,杨小班无私地为县里文化活动服务,获得了很多的荣誉,而乐班的成员们在漫长的民间表演中,逐渐创造了本家独门独派的演奏风格和曲目,并且有了独创的曲子,如在迎亲时,表演唢呐独创《小龙尾》、新娘的梳头曲目《纽扣咪》,又如孩子考上大学时,表演《状元游街》等。

鼓乐班在“上活”的时候,雇主会请两个或者更多的鼓乐班大门外两侧进行竞技式的演奏,这种表演形式叫 “对棚”。最初,“对棚”讲究的是由演奏曲目的多少来定输赢,后来逐渐形成了以单纯的技术比赛为目的,鼓乐艺人也借此机会展示自己的吹奏水平和掌握曲目的数目。在采访中,第四代传人杨春园讲述:“一次,爷爷在与‘小火盆’班社对棚中,杨家班用唢呐模仿出了大雁的叫声,而且能听出来大雁起飞和落下翅膀振动的声音,这也是杨小班鼓乐棚的独家绝活,因此赢得了胜利。”

二、杨小班鼓乐棚的发展

杨小班创始人杨殿甲一共有7个儿子和1个女儿,在鼓乐班家族传承技艺时,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传男不传女”,因此大儿子杨凤鸣成为鼓乐棚的第二代核心人物。在杨小班第二代时,所有成员都是职业艺人,婚丧嫁娶依然需要鼓乐班社的演奏,因此“活”很多,也是乐班的繁荣时期。但艺人的生活是艰难的,他们经常饿着肚子走几十里甚至上百里的路,到了雇主家就开始“上活”,表演完,拿了工钱,要么回家吃饭,要么继续去下一家,无论春夏秋冬,毫无例外,可以想象老艺人演奏环境的艰苦。

杨小班的第三代,是以杨承伟为核心的传人,他擅长的乐器是唢呐,并且是目前杨小班成员里完全认识工尺谱的成员。第三代杨小班一共有9个人组成,都是自己本家族的直系亲属,在这个时候他们演变为半职业化的艺人,有活的时候去“上活”,没活的时候就上班。第三代的时候,虽然“上活”的工资提高了,但鼓乐棚的“活”却在慢慢减少。杨承伟,退休后依然从事鼓乐班的演奏,老爷子已经60多岁了,但是无论春夏秋冬依然坚持“上活”,一方面为了贴补家用,一方面也为把祖辈的技艺传承下去,别在自己手里丢掉,他在推动杨小班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杨小班的第四代是以杨春园为核心的传人,这个时候整个家族完全不是职业的艺人了,只有在周末、红白喜事或者节假日庆典的时候去“上活”,在节日的庆典都是无私为市民义务吹奏的,因此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和政府的积极肯定。在第四代中一共有3人从事乐棚的活动,杨春园擅长的乐器是笛子,在肇州艺术团工作,杨春生擅长打击乐,在肇州粮食局上班,杨春满擅长打击乐,在肇州图书馆上班。

三、杨小班鼓乐棚现状

杨小班第五代成员一共4位,只有杨明星是唯一的职业艺人,擅长演奏笛子和唢呐,9岁登台,目前是肇州市艺术团最小的成员,年仅19岁。杨若玉(杨春园的侄女),自幼学习笛子,依照家族规定女孩是不能学习技艺的,由于时代的变化,很多规矩也被改变。第四代传人杨春园介绍说:“目前杨家班的成员都不喜欢鼓乐棚的技艺学习,主要是因为鼓乐棚艺人地位很低下,大人们在心里也不愿让孩子继续过着艰辛的乐班生活,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也不需要孩子靠这个求生存。”这也是杨家班成员逐渐变得越来越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结语

杨小班鼓乐棚历经五代人的发展,是一个拥有着百年历史的“门里乐班”,随着民俗活动的不断改变,从艰难――兴旺――艰辛发展,在新旧时代的交替中乐班的每个人的思想也在被迫改变着。乐班的规矩也在改变,是因为生存也好,为了保住他们家族的演奏技艺也好,我想,真正传统的音乐艺术应该经久不衰,会经过时间和岁月的沉淀被人们记住的,杨小班鼓乐棚正是这样一种传统民俗民间文化艺术。

作者_刘妍名

Author_Liu Yanming

单位_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民间艺术生态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项阳.当下传统音乐与民间礼俗的依附与共生现象.音乐研究.2005年第4期.

[3]项阳.当传统遭遇现代.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