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画笔圆留守儿童一个多彩的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我国农村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本论文着眼于实地考察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和创作留守儿童题材系列作品的实践情况,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出发,阐述创作过程的心得体会。列举作品五幅,不仅是寻找自己绘画过程中的文字痕迹,也是对自己画面的解读。
【关键词】留守儿童;艺术创作;绘画语言
在我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 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都变成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我自小生活在甘肃农村,曾见证过身边一些留守儿童令人心酸而无奈的成长历程。当此时再触及这一题材,我多少有些许懊恼――为什么没有更早的时候就去着眼并关心这些孩子呢?!带着这份不安与自责,也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当前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我利用假期时间,背起相机回到了老家那个儿时曾经生活过的村庄:甘肃省秦安县刘坪乡任沟村。
或许在我走进任沟村之前,心里还有些许的侥幸,期望着那里有着岁月静好的平和,有着父义、母慈、子孝的温馨,也期望着我的镜头能够更多的捕捉到父母们朴实且略带局促的扭捏、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笑颜。荒芜、盘旋的山路直通村口,村子里增添了不少修葺一新的院落,那些曾和我一起游戏的伙伴们业已成人,并早已离家去外务工了。村子里的小学前年被撤并了,现在这里的孩子都在几公里外的杜家窑小学上学,所以白天在村子里的人更少了。孩子们每天天还没亮,就三五成群的沿着崎岖的山路去上学;时至中午又因离家太远,孩子们就在简陋的校舍里,边学习边就着从家里带来的午餐简单吃一口;等到晚上放学,才能拖着小小的身躯伴着夕阳回家,无论冬春……老人说娃娃们的上学是“两头黑”――上学的时候天还黑着,放学的时候天也已经黑了。尽管上学的路如此艰辛,可这里的孩子们都心怀梦想,希望有一天能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村里逗留的几天中,在村口的那棵老槐树下,过家家的游戏每日都在上演。三五个孩子聚在一起,这些孩子穿着明显比实际身板或大或小的衣服。“我演爸爸,你演妈妈,你,你,还有你,都是娃!”一个约莫7、8岁的小男孩如是分配着孩子们的角色。过家家的主题似乎也一直都是“‘爸爸妈妈’需要外出打工了,‘姐姐’在家看好‘弟弟妹妹’;待到‘爸爸妈妈’过年回家时给你们买新衣服和好吃的”。那天的过家家中,我留意到一个黑黑瘦瘦的小女孩。她没有参与游戏的互动,只是那么静静的蹲坐在树下,望着远方,眼神麻木空洞无神,旁边的小孩告诉我,她叫丽敏,今年5岁,她的爸爸常年在外打工,她的妈妈去年留下她和年迈的奶奶离家出走了。后来我发现,即便不是游戏时间,她也经常来到村口的树下这么坐着,等待爸爸妈妈的归来……我尝试着去和丽敏说说话,但是不能算是很成功。每每看到她孤独与惶恐的眼神,脏兮兮的小脸蛋,我的心都会被刺痛。这些本该像花骨朵一样被父母呵护照顾的小宝贝,却因家庭的贫困而不得不忍受与父母长期的分离。村子里像丽敏这样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的父母最多每年过年时能回来几天,由于回家的成本太高,很多人几年都无法回家。这些孩子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的教育,导致她们“亲情饥渴”,在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大多出现了偏差,学习更是受到了严重影响,有的孩子被无情的侵害,更有孩子慢慢走向犯罪的道路。
从任沟村回来后,那短短几天的所见所闻在我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山村的一屋一景、孩子的一笑一颦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每每在街头听到乡音,或是在路边看到年龄相仿的孩童,我都会想起那些孩子。那些或是无辜清澈、或是故作老成、或是幽然暗淡的眼神紧紧的抓着我的心,这些画面已深深的镌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而且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使我有了以最快的速度把他们都画出来的冲动。但是以何种形式来表现呢?这个问题让我踟蹰不已,生怕我稚嫩的画笔不能将这些鲜活的孩子跃然纸上。经过反复的构思和素描稿的实践,我最终选择了以写实和写意手法相结合的表现方式来完成系列创作。
作品《守望中的未来》(图1)中,三个孩子分别以一正、一侧、一背影的角度出现在“黄河母亲”为背景的画面中,以对称的构图形式摆成一组。我有意将孩子们的比例缩小,并安排在画面下半部分三分之一处的黄金分割点上,利用空旷的背景和高大的黄河母亲雕像以一定的形式感营造出一种孤独压抑的氛围,与弱小的留守儿童的形象形成面积对比。人物的塑造力求写实:画面1中,小男孩斜倚在墙根,遥望着远方,脏兮兮的小脸蛋上有着和实际年龄不符的沧桑和凄凉;画面2中的小女孩抬头仰望着上方,纯净的大眼睛满含着孤独和期盼,似乎在问:“你知道我妈妈什么时候回来?”;画面3中,翘首企盼的小女孩的背影,虽然看不到真切的小脸蛋,但挥动在半空中的小胳膊似乎让我们已经看到了她发现妈妈归来后的欣喜模样。画面背景部分的处理采用抽象化、平面化的手法,在平涂的深褐色、赭石色的渐变背景中只刷了一层底色,而后简单勾勒出平面化处理的“黄河母亲”形象,威严高大而若隐若现,近在眼前却遥不可及,寓意着“妈妈”这一角色对留守儿童的虚幻的意义。出的亚麻布特有的粗糙纹里,有着浮雕般的效果,更好的衬托出主体人物,表现出孩子们的孤独和无助,突出主题。
在《多彩的梦》(图2-图5)系列创作初期,我很快的进入绘画状态,可是在绘画过程中,我又变得彷徨而不知道自己正在走向何方。也许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绘画激情日渐倦怠了,所画出来的东西已经与我的初衷相去甚远了,尤其是画面的背景部分色彩沉郁、暗淡,并非是我原来想要的。我决定暂时停笔,使自己完全平静下来,并重新审视自己最初绘画的动机和目的,藉此寻找走出这种色彩晦暗的方法。接下来我改变了真实描绘背景的做法,而是施以强烈的色彩对比和自然舒畅的笔触,借由个人画笔笔触本身所带有的生命力、使用的油彩的厚度与或明显或隐去的线条,使得整幅画沉浸在我的主观色调之中。明确的大色块平涂为主,追求平面性、装饰性。一改先前沉郁、暗淡的色彩,温暖的红色、忧郁的蓝色、淡雅的紫色、梦幻的粉色以及给人希望和光明的黄绿色共同营造出一个七彩的、梦境般的空间,最终使得明丽、快乐的色彩出现在我的画布上,这和写实手法表现的孩子们形成强烈对比,是写意与写实的对比,更是梦想与现实的对比,从而更好的反衬出本不该属于这些留守儿童的沧桑和孤独。人物的刻画以写实为主,且更加注重刻画孩子们的表情。在我看来,孩子的笑和成年人的笑相比是单纯的,所以我力求在作品中让每个孩子的脸上都带有笑容:有故作坚强而又孤单无奈的苦笑,有辛苦劳作后辛酸疲惫的微笑,也有想象着与父母团聚时片刻温存的开怀欢笑……此外,我有意在画面上画了破旧的布偶玩具和纸飞机。纸飞机代表着孩子们对父母的无尽的思念和走出大山的梦想;破旧甚至残缺的玩具代表着他们缺少爱的残缺童年。
通过两次任沟村的实地考察和历时半年的留守儿童题材系列创作,我对留守儿童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他们的生存现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如何将这些留守儿童的形象以及我内心的感悟在作品中生动的表达出来,是此次创作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和难点。每当有灵感闪现,我都第一时间把它用画笔展现在速写本上,然而大部分的画稿还是不能让我满意。就这样不断推敲、几经锤炼,经过反复的构思和素描稿的实践,我最终以具象写实和抽象写意手法相结合的表现方式完成了系列创作。历经此次创作过程,深感到技法不够娴熟,画面整体的把握做的不够完善,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
虽然我的任沟村之行早已成为过去式,留守儿童题材油画系列创作已渐渐接近尾声,但是那些留守在任沟村的孩子们让我的心情依然沉重。我深感以我微薄的力量或许还不能引起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更多的关注;还不足以带动大家对留守儿童问题更深层次的反思,但是我有作为一个社会公民、一位孩子母亲、一名在艺术工作者应有的良知和责任。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会继续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用我并不成熟的绘画语言将留守儿童这一题材继续画下去,用更多更好的作品为那些迫切需要有人守、有人爱的留守的孩子们发出我的声音。我希望无论是曾经关注,还是刚刚关注留守儿童的朋友们,我们能一起为留守儿童贡献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让更多的人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帮助他们。让这些孩子真的能有人守,有人爱,有人疼,和其他孩子一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也许艺术不能改变世界,但是可以改变人的思想,而人会改变这个世界。这就是我决心用自己并不成熟的画笔和文字来表现“留守儿童”这一主题的初衷。
参考文献
[1]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刘小东.尊重现实[J].美术研究,1991(3).
[3] 叶敬忠.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时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 王开玉.不一样的童年――中国农民工子女调查报告[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王亦慧(1982- ),女,汉族,甘肃人,硕士,兰州文理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及应用美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