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两个CD版本的比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拉赫玛尼诺夫: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两个CD版本的比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堪称世界最难演奏的钢琴协奏曲。许多钢琴家竞相演奏并灌制CD。本文选择阿格里奇与基辛的演奏版本,结合作品创作背景,对比、分析了两位钢琴家的演奏风格和对作品的诠释。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演奏家;演奏风格对比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125-02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全部创作中,其钢琴创作处于中心位置。本文就两个演奏家对他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演奏诠释进行比较分析。

一、作品特点

《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作品30,共三个乐章,于1909年创作,这首作品不仅标志着拉赫玛尼诺夫在20世纪最初10年创作的顶峰,也是他音乐创作生涯中的里程碑。

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d小调,奏鸣曲式。主部主题荡漾着俄罗斯最为淳朴的音乐风格,最具有特色。副部主题同样以歌唱性为主。展开部再次引用主部主题。在乐队的全奏之后,钢琴进入华彩段落。拉赫玛尼诺夫为此写作了两个华彩,较早的是难度比较大的和弦性组合(基辛称之为悲剧版),后加的是跑动的音阶性组合(谐谑版)。两个版本的处理手法不同,但都具有雄壮、悲观、气势恢宏的特点。再现部在华彩乐段中出现。尾声在钢琴和乐队变奏中生动地结束。第二乐章:间奏曲,柔板,A大调,变奏曲式与三部曲式。开场气氛沉重,不久,钢琴以三连音的狂想曲形式加入。旋律渐渐激昂、活泼,直到高潮。收尾之时,转为圆舞曲形式,华贵之后走向悲伤。最终,乐队与钢琴在悲伤中爆发进入第三乐章。第三乐章:终曲,d小调,回旋奏鸣曲式。拥有最艰涩的技巧,也是全曲的顶峰。主部主题灵活、悲壮动人。副部主题中隐隐透露出胜利欢乐的情绪。再现部将主部主题的旋律精练。在钢琴的小段华彩后,渐渐进入尾声。最终,钢琴的一句下行的装饰奏中,乐队和钢琴在颂歌式的狂热奔放的大调中结束。

该作品对钢琴演奏要求苛刻:使用强有力的和弦与乐队抗衡,音色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几乎涵盖了所有音区。而其形式凝聚了交响曲、奏鸣曲、交响诗,使这部作品被公认为世界最难演奏的钢琴协奏曲。

二、演奏家及cd版本

版本1的钢琴演奏由被称为“钢琴女祭司”的马尔塔・阿格里奇(Martha Argerich)担任,她来自阿根廷。由于对媒体和公众场合厌恶,大部分时间都保持远离大众的注目焦点,极少接受访问,还经常无端取消音乐会。但她仍被广泛地肯定为当代最伟大的钢琴大师之一。如果非要用一个字来概括阿格里奇的钢琴演奏,“快”则是最好的答案。当然,若没有高超的技术,是快不起来的。阿格里奇的演奏总是给听众一种不一样的感觉:脱俗的速度、刚劲的力度、别样的味道,音乐热情豪放。版本2的钢琴演奏由有“音乐神童”之称的俄罗斯钢琴家叶甫根尼・基辛(Evgeny Kissin)来担任。他1971年于俄罗斯的一个普通家庭出生。基辛在许多乐迷眼中,恐怕还一直是个孩子。即使现在,他的外表和举止也很难让人把他和钢琴巨星联系到一起。这与他宽广、生动自如的琴风形成鲜明的对比,他对肖邦、拉赫玛尼诺夫等浪漫派大师钢琴作品的诠释充满了激情。音乐界对他的演奏评论极高,甚至拿他与霍洛维茨、米凯兰杰利等钢琴泰斗们对比。他演奏这部作品时,才22岁。然而,这个版本的价值逐渐被人们发现,作为俄罗斯的一流钢琴家,基辛拥有典型俄国式演奏家的特征,那低沉有力的中低音、浓烈音响、深情乐句的处理方法,强调右手的力度,深藏着宽阔劲道的原调,毫无冷场。他对这部作品的诠释恰如其分。

三、演奏风格比较

速度比较:

不难看出,版本1除了第二乐章(间奏曲,柔版),整体演奏速度比版本2要快很多。尤其是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演奏时间相差接近3分钟。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乐章中间节拍有变,速度细微加快,版本1的整体演奏速度约为=126,版本2的整体演奏速度约为=100。第二乐章,柔版,二人演奏速度相当。第三乐章,终曲,版本1演奏速度约为=108,版本2约为=95。

第一乐章:

首先,两人在主部主题的演奏就有天壤之别。版本1从管弦乐开始的第一个音就预示了此版本的速度之快,而阿格里奇很快则证明了听者的猜想――整个乐章都保持了较快的速度。偏重速度是阿格里奇较为常见的演奏手法。相比之下,版本2更注重情感的表达,演奏速度很慢。如果说版本2再现了古代典礼,版本1则是在草原上奔跑的一匹骏马――以不可阻挡之势,驰骋万里。相对于版本2的柔情,版本1更加奔放。华彩乐段,版本1选择了谐谑版。遵循了拉赫玛尼诺夫本人的选择,如霍洛维茨所述:“我更喜欢这个版本的华彩,拉赫玛尼诺夫本人也更为青睐这个版本,他直接为尾声做了铺垫。”(拉赫玛尼诺夫1939年的录音演奏的就是谐谑版)然而阿格里奇的速度比拉赫玛尼诺夫的演奏更快。基辛则选择了为数不多的悲剧版华彩(按照当时的CD版本来算)。和弦居多,给人一种沉重悲伤的感觉。这个版本的华彩据记载是拉赫玛尼诺夫第一个华彩版本,更是折射出其灵魂深处那凄冷受伤的心灵。虽然如大多数作曲大师,无论时局如何阴暗,内心仍向往光明,可是俄罗斯人的忧郁却伴随了拉赫玛尼诺夫的终生。这也与他自身就具有悲剧性有关:历史的原因给了俄罗斯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彷徨与颤抖,《第一交响曲》首演失败使他深受打击,突如其来的两场革命搞得他无所适从,政治的动荡让他背井离乡,为了糊口而疲惫不堪,最终客死他乡,未能如愿回归祖国的怀抱。基辛的华彩演奏,用鲜明的音色对比,沉重的音响重现了拉赫玛尼诺夫内心的惆怅与彷徨。

第二乐章:

在乐队的演奏之后,两个版本钢琴的三连音演奏风格迥异。版本1的三连音每一组的力度都比较重,给人非常鲜明的感觉;版本2则更加遵循谱面要求:强突强渐弱、渐慢渐强,层次感很强。接下来,两个版本演奏速度相近。阿格里奇比较难得的控制了自己的演奏速度。通常她即使间奏曲乐章也会演奏得飞快(例如舒曼的钢琴协奏曲和拉威尔的G大调钢琴协奏曲的慢板乐章)。圆舞曲乐段,版本2相对版本1与乐队更为融洽,整体音色融合得更好。随着音色的渐渐减弱,音乐再次陷入了悲伤。就在此时,钢琴在沉默中爆发,直接进入第三乐章。此处,版本1的钢琴演奏犹如宁静草原的闪电一般,以雷霆万钧之势打破了悲伤与沉寂,预示着即将来临的暴风雨。版本2的速度在此处又与版本1拉开了差距。每一个音都非常重。而且,版本2的第二乐章最后两个音被跳过,直接进入了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

随着乐队的一声轰鸣,钢琴尽情发泄。阿格里奇释放全身气力――暴雨直接倾盆而下,淋漓尽致。过瘾,只能用过瘾来形容。刹那间让人热血沸腾。在乐队齐奏之时达到了顶峰。基辛在此处则选择了另一种处理方式:沉重的雨点,每一滴打在身上的感觉都是那么鲜明。之后,钢琴在黑键与白键的穿梭仿佛和风,温暖人心。接下来,在乐队演奏旋律的时候,由于阿格里奇之前的速度一直很快,已经基本达到了人手所能达到的极限。所以她的加速感不如版本2那么明显。由于艰涩的难度,暴风雨般的速度,阿格里奇在后半部出现了不少错音,而且指挥也是拼命地保持着同步性,偶尔能感觉到阿格里奇的冲刺差点就超越了乐队。基辛的演奏速度一直控制得比较好,因此这段的加速感较版本1更为明显。临近结束时,那快速的音群,在阿格里奇的手底下的律动感达到了极致,让观众随之起舞,而最后的一个音符结束的同时,观众的掌声响起,无法表达此刻的喜悦。基辛的演奏并不像版本1以迫不及待的速度冲向胜利的终点,而是十分从容稳健的大踏步,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每一个音符都令人印象深刻,最终,辉煌的胜利也赢得了观众的喝彩。

就市面上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版本而言,版本1的演奏速度可以算是最快的版本之一(贾尼斯(Janis)的版本总时长比她短,但第三乐章有一部分被删节),钢琴的音响也十分突出。此次她的演奏,不仅展现了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创作的浪漫巅峰,也让听众感受到她犹如李斯特般的疯狂。乐界对这张CD的评价很高:她的触键与诠释将永远被列为“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的首选推荐盘。但是,不得不说,阿格里奇永不停息地前进,给听众紧张、压迫却又不能自拔的感觉,直至第一乐章结束,都没有给人喘息的机会,终于有观众忍不住咳嗽了两声。第二乐章也有几处来自观众的杂音,都为这张CD留下了小小的瑕疵。同时,由于阿格里奇追求激情与速度,反而掩埋了拉赫玛尼诺夫那心中的丝丝忧郁,成了她的独角戏。尽管如此,无论何时聆听这张CD,都能给听众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相比之下,版本2的演奏速度可以说是市面各版本中最慢的一个。身为俄罗斯钢琴家的基辛则是让人感觉到了俄罗斯人的忧郁,拉赫玛尼诺夫内心世界的情感。虽说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而且如前面所说,从外表来看,基辛是一个没有什么大师风采的演奏家,可是,基辛就是这么一个不可思议的人,每当他坐在钢琴面前,简直判若两人,他的音乐表现力足以令任何人为之称奇。这个版本更为脱俗,十足的味道融合了动人的情感,令人回味。

如果说版本1是速度与激情的碰撞,那么版本2则是情感与品味的交融。

参考文献:

[1]【德】安德烈亚斯・魏玛.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拉赫玛尼诺夫[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