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要让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要让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实践证明,人的大脑在处于兴奋状态时,思维效果是最佳的. 教师要积极创设来自生活的教学情境,努力使学生的大脑兴奋起来,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容的课堂氛围.

一、建立“动”的思想,构思教学内容

要使自己的学生动起来,教师首先要建立“动”的思想观念,从教学内容入手,由原来怎样才能把问题讲明白,转化为如何让学生自己主动研究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反复认真分析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设计课堂教学.

1. 数学概念的教学

概念教学是理性教学,语言的严密性较强,教学过程中要弄清其内涵和外延,根据概念本身的难易程度来设定学生动的过程. 一般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师尽量少讲获不讲,把要求掌握的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自己解决. 对理解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发动他们互帮互学,难于理解的问题再由教师加以点拨,使问题得以解决.

如在学习“关于三角形的一些概念”时,可设计如下问题:(1)什么叫做三角形?三角形的边、角、顶点?怎样记、读这个三角形?(2)什么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角平分线是射线还是线段?一个三角形有几条角平分线?角平分线分成的角与这个角有什么关系?(3)什么叫做三角形的中线?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线?你能画出来吗?教材经过这样的处理,既避免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讲解,又能让学生积极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

2. 公式、法则的教学

公式、法则是学生进行运算的依据. 让学生记住公式、法则,并能熟练地运用,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教学法或改变教材中的教学顺序. 公式、法则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在实践中运用,教师可在具体的实践中适时点拨,总结规律,从而让学生水到渠成地掌握公式、法则.

如在学习“乘法公式”时,可根据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特性设计多个类似的整式相乘,通过运算让学生自己找出规律;又如,在学习分式的异分母加减法运算时,可先设计一组分式通分,在添加上加减符号,让学生从运算中得出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 这样既复习了前面学习的内容,又从练习中学习掌握了新知识.

3. 公理、定理的教学

公理、定理是用来证明其他命题的理论根据. 要想灵活运用公理、定理,就必须掌握它们的性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来证实公理、定理的存在性,不仅增加了学生具体的实践能力,而且促进了大脑的记忆.

二、抓住教学环节,掌握教学节奏

如何让“动”落实在课堂教学中,还必须抓住教学环节,根据各个环节的具体特点,掌握好“动”的节奏.

1. 传授新知识的语速要慢

在新授课讲授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语速要慢,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动脑时间,以加深其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推导公式或法则的过程中,语言要精准,语速尽量放慢,让学生听清楚、看明白每一个环节,加深对公式、法则的理解;在运用公式、法则进行运算的开始阶段,也应放慢速度,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的方法和步骤,然后再逐步加快运算速度,达到计算快而准的目的.

2. 理解思维的时间要慢

人的大脑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要有一个过程,即认识和理解的过程,这就需要时间. 因此,每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都要停顿一下,此时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动态,再根据观察到的情况知道对哪个加以点拨,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达到学生动脑的效果.

如在学习了“去括号和添括号的法则”后,经过练习可以出示这样的题目,“已知,求的值”,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添括号法则的能力.

3. 讲解纠错解疑要慢

学生有不明白的问题或做错了题目,往往找不出原因. 教师在讲解时,要尽量放慢速度,把原因讲清楚. 有时可用提示性语言,使学生自己理解;对疑难问题,教师也不要直接把答案或结果告诉学生,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加以点拨,这样学生便于理解和掌握,效果往往会更好一些.

4. 同类课题的教学速度要加快

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同类课题的教学,它们具有逐步推进、连贯性强的特点,每课时所要掌握的知识点与已学过的知识有联系,因而可以加快速度.

如,“一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法”,只要把第一课时的移项变号掌握好,后两课时的内容也可一课时完成. 例1到例4的变化是系数化1和去括号,这些内容在前面已学过,所以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会比较轻松,这样既加快了学习的进度,又能提高学习效率.

三、分类因材施教,“动”要全面展开

知识的基本情况大致可分为好、中、差. 要让各类学生都动起来,充分展示他们的能力,并在“动”的过程中“吃饱喝足”.

1. 易对差,“动”从基础抓起

针对一些学习兴趣不够浓厚、甚至有些消极情绪的学困生,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这类学生动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他们的动态,引导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把简单和基础的知识问题交给他们来回答或板演,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久而久之,他们的学习成绩就会有所提高.

2. 中对中,展开“动”的竞赛

学习中等水平的学生,在班中占的比例较大,教师要把适中的问题放在此类学生身上. 由于能回答问题的人数较多,往往会争先恐后,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教师要注意使回答问题学生的面要广,给每一个学生平等竞争的机会.

3. 好对难,培养“动”的尖子生

学习好的学生一般都很善于动脑,对问题分析比较透彻. 这时,要把有一点难度的问题交给他们去解决,既能充分发挥这类学生的智能,又避免了教师包办难题的习惯,使整个教学过程由学生自己完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的思路以学生为主体来把握,老师帮助学生解决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代替学生解决问题. 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学会放手,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