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小学品德课地理题材的比较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小学品德课地理题材的比较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研究

编者按:一提起小学品德课堂,我们更多地会听到这样的声音:说理性太强,比较空洞,还会听到有些教师说小学品德课实在是太难教了,要补充的内容太多,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存在一定的距离。那么如何提升小学品德课堂的教学效果,就让我们来听听浙江省杭州市一些品德课任教教师的声音吧。本期《特别关注》以“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研究”为内容,特选取“2014年度杭州市教学研究(普教)评比”获奖论文,和广大教师一同分享他们的教学经验,以期对广大教师有所借鉴。

比较是指辨别事物相同属性的异同或高低。一般来讲有两种情况:一是对同类或不同类事物的相同属性进行比较,二是对同一事物同一属性在不同时刻进行比较。比较教学,顾名思义,是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即依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间具有某种联系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加以对比分析,以确定其异同关系,认识其本质差异。其本质特征在于比较、对照、对比及参照。

一、比较教学的价值

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是小学品德课程的设计思路,即内容上相似而不相同的同一主题在不同年级(或年段)重复、循环出现,但各有侧重,逐步提高,主题思想不断发展深入。

1.实现地理知识与学生认知的契合

作为一种活动课程,品德比较教学应当通过一些合乎学生道德发展实际的活动使那些学生不感兴趣的教育内容,也能够慢慢成为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即在契合学生认知的必要的地理知识上展开比较教学。首先,根据地理题材“主题和专题的交叉性、反复性”特征,统筹规划各年段的地理教学,避免内容低级重复和漫无边际的拓展延伸。其次,从不同年龄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确定展开比较教学的地理知识。

2.构建地理知识与学生道德情感的链接

在小学品德课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并非单纯意义上的地理学科的知识学习,其着眼点在于通过地理知识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地球、敬畏自然、多元接纳等一系列的人文情感,促进他们保护环境、尊重自然、强化责任等诸多良好品德的发展。对学生来说,道德学习中的认知学习与行为学习都是以情感为中介而发生的,没有情感的投入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学习。因此,比较需要在地理知识与道德情感的链接点上进行,让学生在道德情感中深入比较、领悟地理之事理,并在悟“理”的同时发展道德情感与道德品质。

3.注重地理知识与行为指导的拓展

小学品德地理题材内容学习中可进行比较的知识点非常多。那种全面开花式的比较,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仅烦琐不堪,而且效率极低。因此,要进行聚点成面式的比较,实现由一点出发深度拓展,从而指导行为,杜绝目前存在的“皮上比较”,实现“入髓比较”。要做到这点,教师应准确把握每一课的学习目标,精选学生熟知的且具典型性的一两个核心知识资源,通过关键内容的比较延伸拓展学生的地理认知经验,深化情感体验,提升道德行为。

二、比较教学的三类策略

1.横向比较,引“情”促“质”

小学品德地理题材的横向比较是指从学生实际生活以及道德情感出发对小学品德地理题材内容中在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事物形态、样式进行比较。按比较的载体分,包括实景比较、地图比较、数据比较。通过对多种相关地理现象的同层次比较,让学生能准确掌握地理知识,引发积极的道德情感,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1)实景比较:在现实图景比较中入“理”入情

实景比较是对同一地理现象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维度下的真实图像(或现场)展开异同的辨析,其所造成的视觉上的鲜明异同能有效激发学生进入探究地理之“事理”的状态,引发良好的学习情感。

第一,同事物不同视角。这是指引导学生对同一地理现象在不同视角中的情况展开比较,让他们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分析并进行探究学习。比如,在教学“我们的地球”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感受地球的美丽,再通过播放新闻纪录片《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呈现并陈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进而提出思考问题:究竟是谁在毁坏着地球,看到这一幕幕的情景,我们想说些什么。从风景这一点出发,通过地球真实的美景图像和环境恶化的画面这两个不同视角下截然相反的实景比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要深入了解地球、保护地球的真实情感。同事物不同视角的比较有利于打开学生的认识视野。

第二,同事物不同境地。这是指引导学生对同一类地理现象在不同情境下的状况进行比较,引导他们体验与感受地理现象的本质属性。现场操作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可以从节日室内环境布置出发让学生对教室进行装饰,这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并且,他们在实际的布置中也会融入自己的喜爱之情,展现对它的认识和经验,加深理解。同事物不同境地的比较,更能促进学生对事物的多元体验。

第三,同时间不同事物。这是指引导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对类似的不同地理现象(同属性的不同事物)展开比较。教师可以从学生每天的上学时间入手展开比较,这会让比较内容走进学生的生活,在和其他地区学生的上学时间进行反差比较中,引发他们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明白时区差异这一地理现象,增进他们对我国国土面积非常辽阔的感性认识,释放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间不同事物的比较,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

(2)地图比较:在空间图形比较中探“理”唤情

地图是依据一定的数学法则,使用制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在一定的载体上表达地球(或其他天体)上各种事物的空间分布、联系及时间中的发展变化状态的图形。地图比较是指借用地图对不同事物空间分布的异同进行比较。通过地图比较,可以引发学生对面积大小、比率、方位、规定标识的探究学习,唤醒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感,促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第一,观察地球仪。地球仪可以从立体空间的角度看待地球地貌现象。在进行地球地貌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地球仪展开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地貌知识的情趣,强化他们对地貌的具体形象感知。例如,教师在讲授“我们的地球”时,可以先出示地球仪,请四人小组摸一摸,转一转,看一看,仔细观察,并想一想可以从地球的形状、颜色上发现什么。在学生小组活动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各抒己见,再出示海陆面积比较图,这会让学生很快明确地球由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组成。观察是发现一切事物的源头,从观察中认识世界是一条很好的途径。通过转、摸、看,化静为动,在动态的转动体验中产生感性认识,让学生易于理解海洋与陆地的图示概念,知道海洋与陆地的面积比率。

第二,玩拼图游戏。地形拼图是一种用若干子区域形态图拼合成主区域形态图形的操作性游戏。拼图游戏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热情,并在操作中深化其对所拼图形形状的感性认知。例如,教学“我国行政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四人一组,采用拼图游戏的方式完成中国行政区的拼图,并让速度快的小组代表说说为什么会拼得这么快,从而比较得出先拼大的行政区后再拼小的行政区的拼图方式,引导学生了解认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形状与位置,引出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找一找新疆舞蹈、布达拉宫、蒙古包、20元人民币上桂林风景图分别属于哪个自治区等活动。玩是学生的天性,学习地理知识从玩入手,非常贴切,在拼的过程中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感受我国最大最小省级行政区面积比。

第三,动态缩放。运用动态视觉图像,比较能吸引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区域面积的比较中,采用多媒体技术,将地图以动态的缩放方式加以呈现,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更快捷地掌握地理知识,自然而然地提升良好的道德情感。在讲授“我国行政区”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按镇、区、市、省、中国的顺序依次展开,再缩小到其上一层,实现从小到大的比较,让学生由近及远,真切地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使“祖国真大”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缩放增强了地理知识的穿越感,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3)数据比较:在不同数据对比中识“理”融情

数据是地理学习中的非常重要的知识。直接或间接关联着相对于地球的某个地点的数据,是表示地理位置、分布特点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诸要素文件,包括自然地理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数据比较是在关键知识点上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数据展开的比较,能使他们更主动有效地认识地理之道理,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

第一,活化数据。活化数据是指把原本枯燥的数据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数据变成一种现实问题,让学生在应用中明白地理之“理”。教师可以采用表格比较的形式,用数据把旅游方式和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展开比较,让学生在实用中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受生活与地理的密切关系。

第二,转换数据。转换数据是指将数据转换成直观形象的图形,让学习更加生动,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在讲授“我国的行政区”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教师可以采取和一衣带水的日本及欧洲陆地面积进行比较的方式。这是因为数据960万平方公里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其大小感觉也是模糊的。把它转换成地图,并与日本以及欧洲等国家陆地面积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进而产生祖国幅员辽阔的情感。数据的转换,非常恰当地顺应了比较这一手段。

第三,数据存疑。数据存疑是指从同一事物截然相反的数据现象中引出疑问,进行探究。这能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产生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如在讲授“高峡出平湖”时,教师可以布置一项课外作业,让学生观察三峡工程议案在全国人代会上的票数表决情况,进行探究性学习。三峡工程从提议到建设,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和质疑,教师应鼓励学生直面争议性问题,努力了解政府和人民在环保、文物保护、移民等方面做出的巨大努力,懂得三峡工程应该是一个人与自然抗争的“和谐工程”。存疑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带着存疑,会让学生走进一种探究的世界。

2.纵向比较,生“情”提“质”

小学品德地理题材的纵向比较是指从学生实际生活、认知以及道德情感出发,对某种地理现象的现在与过去的某一时间状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同一地理现象在不同时期的形态,来认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生成道德情感,进而内化并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1)历史与当下的比较:在不同时间的比较中固知升情

历史与当下的比较是指将某一核心地理知识点的历史情况与现在的情况进行比较。需要注意的是,历史上的地理情况必须要从学生所熟知的与地理紧密相关的历史事件中演化出来,让他们在不同时空的比较中理解掌握地理知识,生成良好的道德情感与品质。

第一,直接比较,这是结合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起点,直接把历史上的地理情况与现在的地理情况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两者之间的明显差距,进而产生学习情趣。

第二,递进比较。这是一种剥茧式的比较,采用分布、逐步递进展开的比较方式。这会让学生带着好奇一步一步地进入知识的本质中,强烈地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教师可巧妙地采用数据转换的游戏方法,让学生拟人化地由远及近(年代时间)在逐步比较中感受人口数量变化规律,产生对地球保护的忧患意识与情感。递进比较可以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化,唤起他们的地理意识。

(2)臆想与现实的比较:在不同空间的比较中探知催情

所谓的臆想与现实的比较,是指先让学生将过去某一地理知识的看法(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进行主观想象,然后再呈现如今的现实地理情况,引导两者进行比较。这种比较能让学生在虚幻的想象境像与真实的现实情景这一反差对比中进入探索地理知识的状态,催生并增进地理知识所内含的道德情感。

第一,诗文臆想与现实图景比较。教师可以把前人的诗句化成学生脑海中的想象图景,与现实图景进行比较。这种时空比较,虚幻与真实并存,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在讲授有关黄河的知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前人的诗句中感受、体验黄河的壮观,提升其审美品位,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留下形象的视觉效果。与此同时,再让学生观看黄河被污染、干旱、断流的录像,与美丽的黄河风光形成鲜明对比,唤起他们对环保状况的忧虑。

第二,评论臆想与现实图景比较。把前人的评论化成学生脑海中的想象地理图景,再呈现现实地理图景与之比较,这种比较具有一定的悬念性,可以促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道德认知,提升积极的道德情感。

(3)单一与多维的比较:在不同层面的比较中扩知润情

所谓多维比较是指在纵向的时间中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层面进行比较。这种比较相对单一层面的比较而言,更能让学生扩宽对某一地理知识的认识,使其道德情感变得更加圆润饱满。在教学“高峡出平湖”一课时,教师可从三峡工程建设论证时间和不同时期的洪水情况两个层面开展深入比较,让学生在纵向比较中看到三峡工程建设的艰巨与国家实力(经济、科技)的关系,感受国家对人文、自然环境的保护态度,感受长江抗洪的艰巨性以及建成后防洪的效果,从而对三峡工程有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由此产生强烈的自豪感。

3.综合比较,浓“情”厚“质”

综合比较是指把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结合起来运用,充分发挥出比较的整体功能,让学生在看待地理现象时更有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

(1)先纵后横,在逐步比较中拓宽视野,培养情感

先纵后横是指先比较地理现象本身的发展变化,再和同类地理现象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拓宽思维,看到地理现象的发展和不足,在不断递进的比较中培养道德情感。

教师可以从身边出发,由近及远展开比较。选取学生经常体验的地理现象展开比较,然后逐步推移到与之相关的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地理现象。这一由近及远的比较,能较好地生发并迁移学生真实的情感。此外,还可以从问题出发,由点及面,围绕教学核心知识点引发出的问题展开与相关地理现象的比较。比较时可就问题引出的核心知识点展开纵向比较,再围绕核心知识点进行横向比较。

(2)先横后纵,在逐步比较中领悟事理,培养情感

先横后纵是指先就某一同类地理知识进行比较,再比较该地理知识本身的发展变化,让学生深刻领悟地理之事理,培养道德情感。对此,教师可以从类别入手,引导学生对某一地理现象的不同分类点展开多维度的比较,让学生了解此类地理现象的优劣,更客观科学地看待地理现象。由于地域文化是长期的积淀,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教师可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别的家乡风俗习惯的调查和汇报,对不同风俗进行横向的比较体验,在课堂上让学生现身说法,和之前的理解进行纵向比较。经过这一比较,让学生明白不同风俗的特点与可取之处,了解民俗。此外,也可以从争议入手,多层面展开比较。从学生对某一地理现象的不同看法入手,引导他们就所争议的地理现象的不同层面展开比较。争议是问题解决的开始,但争议过程却可以树立学生的地理意识。

(3)纵横交替,在反复比较中深化认知,培养情感

所谓纵横交替,是指针对某一地理现象进行纵向与横向的多次交错比较,在密集的比较中推动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认识,培养其道德情感。例如,教师在讲授“节日大观”时,可以设计中国传统节日、世界传统节日与世界节日大融合的环节,其中圈出传统节日、猜传统节日活动属于横向比较,比较法定节日的增加情况则属于纵向比较,探究外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属于纵向比较,对其特点分析则属于横向比较,比较各国传统节日的特点也属于横向比较。综合的纵横交错比较,能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更为整体且深入的认识,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

从学习过程看,小学品德课地理题材中比较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关注和丰富儿童内心情感世界、提升道德品质、促进良好道德行为养成的过程。当在地理题材的教学中把握比较教学要义,运用横向、纵向、综合三类比较策略后,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概念与规律)的理解与掌握,引发、生成并培养他们的良好道德情感,促进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在教师层面,比较教学的实践也会促使教师更为深入地了解并把握小学品德课地理题材的独特教学特性,对其知识整体架构有更清晰的认识,促使教师建立连贯、宽博、立体的地理知识网络结构,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培养教学机智。因此,如何针对小学品德课地理教学内容展开具有较高普适性的比较教学,值得教师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入探索、总结和提炼。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本身是个复杂的运作系统,学情差异、教师差异、条件差异等都决定了教无定法。因此,比较作为小学品德课地理题材内容的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教师在运用时要从有效性入手加以思考,关注和其他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关注在课堂上的真实情境中如何智慧地加以生成运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周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