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的误区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内容源于生活又以生活为归宿,而品德课是一个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在进行品德课教学时,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生活基础,脱离生活,就会让教育枯燥空洞。品德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

生活化的品德课,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再现生活情境,引导他们去观察、感受和体验生活。教师要研究儿童,关注他们的生活,站在他们的视角,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用实践去体验,让思想和真实的生活对话,通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进行积极的道德构建,使学习过程成为有意义的生命历程。本文以“进厨房”为例,主要阐述品德课堂生活化教学中出现的误区,并呈现一定的思考轨迹,进而提出教学改进建议。

误区一:拔苗助长,违背学生认知规律

课堂中,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即知道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是蛋白质、水、脂肪、维生素、糖、无机盐,在教学时,会以猜谜语、出图片等方式呈现各种各样的蔬菜、荤菜、主食、水果后,让学生回答这些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素。教师希望听到学生回答出以上六种营养素,殊不知一年级的学生对此知之甚少,一些学生可能会答出:维生素、铁、钙等。但教师还是不断地提问:“想一想,这些食物中还有哪些营养素宝宝?”显然,教师对这些答案很不满意,学生也依然无从知晓。无奈,教师只好播放“六大营养素”的相关视频,再次提问,当学生终于将六大营养素说完整时,教师如释重负,总算达成了教学目标。

儿童和成人眼中的生活世界会因为知识经验和身心发展的不同而完全不一样。对儿童来说,他们的受教育过程本身就构成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这位教师仅从自身的立场出发,并没有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认知水平及课程目标要求,只追求自己想要达到的结果,忽视学生的真实感受及成长需要,过于成人化和模式化。

回归生活,强调的不是成人的生活,而是儿童视角中的生活世界。教师在教学时不仅需要敏锐地把握儿童现实生活的发展和变化,还需要充分了解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让教学真正回归生活,努力寻求合适的教学起点和切入点。

1.化抽象为具体――降低教学“起点”

每个人的生活经历都是他理解、体验生活意义所不可缺少的最直接、最真实的基础。儿童之前的生活、学习经历,甚至和别人的交往过程中,一定会积累相应的生活经验,这是他们已经具备的。教师可通过课前调查、谈话等形式,了解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以他们真实的生活为起点组织教学。唯有能引起学生心灵共鸣的“起点”,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起点。

例如,本课中“人体必需的六大营养素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理论性太强,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情境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想方设法地把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2.化复杂为简单――寻找教学“切入点”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寻找切入点,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感、所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他们产生共鸣,最大效益地指导他们今后的生活。

课堂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交流昨天家中的晚餐菜谱,说说自己最喜欢的菜和不喜欢的菜,询问:既然菜的味道不好,吃起来又麻烦,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不吃了?有学生可能会回答:“不行,它们里面有营养。”这时,教师应追问:“食物中到底有哪些营养呢?我们一起来听听电脑博士是怎么说的。”通过这一教学活动,学生会了解不同的食物中会有不同的营养素,平时不能挑食,不然营养会不全面。将晚餐菜谱作为教学切入点,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贴近他们的生活。

误区二:墨守成规,拘泥于教材

教材只是起提示、引领的作用。当教师带着兴趣和思考走进教材时,每一幅画面、每一句提示语将会启发我们去思考学生现今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从而准确地把握他们的真实生活,但又不能太拘泥于教材。

在教学这一课的内容时,由于教材中有“为家人配置一日三餐”的实践活动,很多教师会运用文字的方式安排活动场景,即:出现蔬菜、鱼肉蛋类、豆制品、主食、水果等若干,由组长和组内学生一起讨论,在教师提供的菜单中进行选择,并由组长负责填写好营养晚餐搭配表。之后,请每组代表介绍所搭配的菜肴,师生共同评议交流。还有教师会采用图片自由搭配的方式安排活动场景。即:教师会在大屏幕上出示“搭配一顿晚餐”的主题,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特意将食品分成蔬菜、荤菜、主食、水果等类别,各类中放入一些图片,操作时可任意拖动图片,以达到配菜的效果。课上,教师会告诉学生一般的搭配需要有荤菜和蔬菜,还要有主食,一家三口一般需要三个菜。然后,现场先搭配一组,并补充介绍如人多的话,菜也要相应的多一些等。之后,让4人小组中的每个学生人手拥有一份图片资料,让他们开始搭配自己喜欢的晚餐。课堂虽然看上去很热闹,但学生似乎并没有理解教师的意思,他们在展示时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荤菜,而没有荤素搭配,实现数量合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是一个开放的文本,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灵活处理,根据实际,因地制宜,因课制宜,因时制宜,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以教材为蓝本,拓展对学生更有意义、学生更感兴趣的题材领域,突破教材的局限,进行弹性的延伸,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发展。

1.“生动”不“生硬”――寻找生活“对接点”

纵览品德教材,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充满童趣,它具有通用性,兼顾城市、农村不同地域的特点和需要,但并非所有的教材内容都一定适合所有地区的所有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地拓展、调整教学内容,有效地利用一些本土化的课程资源,补充现实生活中“活”的教材,寻找教材与学生真实生活的对接点,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份晚餐调查表,让学生记录昨晚家中的晚餐菜肴和主食,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生活记录开展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其教学载体应是学生的课前调查表,从而找到教材与生活的“对接点”,让课堂生动而有趣。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内容,让学生说一说、聊一聊,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熏陶情感,发展品德,提高价值判断能力,从而充实生活,真正地明白营养搭配均衡才能促进身体健康的道理。

2.“主动”不“被动”――关注课堂“生成点”

追求课堂“生成”的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在教学这一课的内容时,要敏锐地关注课堂“生成点”。在与学生交流平时有没有不喜欢吃的菜时,我们会发现学生说不喜欢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吃起来太麻烦(如鱼有刺,牛肉咬不动等),二是味道不好(不喜欢的菜)。这时,教师要在和学生轻松的谈话氛围中,一步步引导他们,让他们了解“六大营养素”存在于食物中,挑食不利于健康成长,并且让他们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引导他们“难吃的菜学着吃”,爸爸妈妈做什么菜就吃什么菜,从而关注了课堂的生成点。

的确,学生生活在这大千世界中,他们已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们必须重视他们的原有生活经验,使教学真正贴近学生。本案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一直是以聊天的形式开展教学的,像是聊家常。其实,这是教师创设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针对课堂生成的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来设计问题,让他们主动出谋划策,自己来讨论、来探究,进而巧妙地指导他们的生活实践,促进知识的内化,实现知行统一。

误区三:隔靴搔痒,忽视真实的生活

为了达成“初步养成不挑食、偏食,不暴饮暴食的良好的用餐习惯”,一位教师设计了这一环节:出示图片,一小男孩在坐便器上很痛苦的样子,适时询问学生,这个小朋友遇到什么麻烦事了。学生猜测,有的说肚子疼,有的说犯了错误,答案千奇百怪,但很少有学生说对。终于有人说是便秘,教师非常惊喜,马上问:“这样的情况,你们有没有?”只见有10个左右的学生举手,教师走到其中一位胖墩墩的学生边上,故意摆噱头,说:“我是有魔法的哦,我猜你平时最喜欢吃荤菜,至于蔬菜嘛,吃一点点儿,有时甚至不吃。”本想这位学生会很配合地说“是的”,但没想他答非所问,让教师比较尴尬。之后,教师提问说,我们有什么防止便秘的好办法,学生无动于衷,整堂课基本上是教师在陈述,学生的内心没有被触动。

案例中的教师没有真正地了解实际情况,进行想当然的预设,忽视学生的真实生活,无法走进他们的心灵。在品德课堂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关注并实践他们正在进行的生活,才是有效的教学。这些生活来自生活本身,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当前的生活需要,确定有意义与有价值的沟通点。这样的生活化课堂,才能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生动活泼,寻求主动发展。

1.营造磁场般的体验氛围――寻找“沟通点”

学生在之前的生活经验中已有了自己的独特体验,他们积累的生活经验越丰富,对生活意义的体验就越深刻,教学效果才会越明显。事实证明,缺乏生活经验的人,很难感受他人的生活,进入他人的世界。教师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已有的体验储备,“便秘”并非所有学生都有所体验,这就注定和他们没有沟通点。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晚餐调查表,在自己喜欢的菜后面打勾,不喜欢的菜后面画圈,再问有没有学生全部打勾。这时教师要追问:“你们有没有遇到特别喜欢吃的菜时就控制不住,一不小心就吃撑的时候呀?”并请有这种情况的学生起来说说吃撑的感受:有的学生会说吃撑时感觉很难蹲下去,有的会说吃得太饱时感觉食物都堆在喉咙口了,还有的会说走路时会像螃蟹一样横着走……

面对这一场景,教师要适时告诉学生装食物的器官是胃,并播放一段“吃撑了的胃”的自述。当听到胃吃撑时发出的“砰砰”声时,学生都张大了嘴巴。因为这一体验来源于生活,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每个儿童都有的最真实的体验,因此他们最有说话权。因为有了之前的体验储备,课堂才会如此灵动,如此真实。

2.创设开放的生活情境――把握“落脚点”

品德课教学中,我们不愿看到“作秀”的环节,需要的是体现育人过程的真实性。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开放的,创设开放的生活情境是实现生活化课堂教学目标的根本途径,运用恰当的呈现方式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如案例中的晚餐调查表就是开放生活情境的最好的落脚点。教师把抽象的道德学习过程转变为更具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从中引出学生内心的最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品德课教学确实应该从学生的生活中来,再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最终以他们的生活世界作为归宿,这才是成功的教学。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是一种享受,从生活中走来,再回归到儿童的生活中去,源于生活,为了生活,高于生活,指导生活。作为一名品德课任教教师,应该更加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带着一份童心参与到品德课堂教学中去,融入儿童的生活,让他们的生活更精彩!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