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村镇银行竞争力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村镇银行竞争力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 150030)

[摘 要]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对村镇银行竞争力进行了分析。第一部分介绍了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村镇银行竞争力概述。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了村镇银行竞争力的具体内容,包括竞争优势和竞争劣势。第三部分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竞争力 一、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村镇银行竞争力的概述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监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据美国国际苑⑹鸨曜迹将可持续发展分为实施上的可持续和金融上的可持续两种。实施上的可持续是指收益能够补偿实施成本,但是不能完全覆盖资金成本和实施成本的机构;金融上的可持续是指收益在补偿各种成本和风险后还能获得一定利润的机构,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金融上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村镇银行竞争力分析

1.有利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1)盈利能力好。与农村主要金融主体相比,村镇银行不承担国家政策性业务,无历史包袱, 很少受政府干预,使得村镇银行的资产质量较好、盈利潜力较大。针对农业生产的特点,村镇银行注重针对农户中小规模的贷款,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弥补了其他农村金融机构贷款业务的空缺。

(2)具有易获取的软信息。与农村主要金融主体相比,村镇银行作为地方性银行,获取信息方面具有地方经济交融的地缘性优势和时效优势,其大部分包括当地商业银行或城乡企业出资入股组建,“草根性”决定其具有良好的地缘条件,员工选择倾向于本土化员工,与银行客户有直接或间接的接触,对当地客户的信用情况、经营效果、道德人品等软信息掌握得更详尽准确,有助于促进关系型借贷的发放者更好地解决借款人的信息不透明问题。

(3)资金来源广。村镇银行设立的初始资金来源于两大开放,首先是国家鼓励境内外各种形式的合法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县域村镇银行,其次是发起行的设立要求,使金融机构的资金可以成为支持县域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新鲜血液。

2.不利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劣势

(1)业务创新难度较大。村镇银行要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满足农村金融改革的需要,实现支农目的,就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但金融创新风险较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金融创新有较高的失败率,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财力与物力资源,村镇银行资本少、基础差,难以承担金融创新的失败;其次,金融创新缺乏保护机制,容易被其他银行模仿,而在同样的业务模式下,村镇银行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又无优势,无法保证金融创新收益;最后,金融创新可能会导致潜在的金融风险,增加村镇银行运营的不确定性。

(2)金融产品多元化程度低。很多村镇银行尚未开发银行卡、银行承兑汇票和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加之又缺乏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自助设备的交易方式。部分村镇银行设立的账户系统、信贷管理系统不能与人民银行联结,即使与发起人开办了通存通兑业务,发起人也会通过储户末位的账号,来确认其是否为村镇银行客户。这对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会造成一部分客户的流失。

(3)承担比其他金融机构更多的风险,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跟国有商业银行相比,考虑到村镇银行的涉农性,村镇银行比国有商业银行承担更多的农业生产风险和信用风险。跟农村信用社相比,村镇银行承担更多的流动性风险和支付风险(如上表所示)。

三、基于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提高村镇银行竞争力的策略

1.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村镇银行是立足农村、服务农村的股份制银行。随着农村的经济发展情况调整业务结构,缩减传统的存贷业务数量,中间业务的比例会逐渐上升。因此,村镇银行只有利用现代的电子科学信息技术武装自己,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才能更好地服务农村居民,满足他们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2.提高金融产品的多元化程度

村镇银行目前以传统存贷为主要经营业务,为了更好满足客户需求,应积极探索在风险可控与自身管理相适应的前提下,推出满足“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中间业务。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发放银行卡并设置ATM机。推广保险、证券和基金业务,宣传个人理财、咨询、代缴水电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等。

3.加强风险管理

一是要加强信用风险控制。一方面要建立与自身管理机制相适应的信贷管理制度,实行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另一方面,政府促进本地信用环境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信用评级机制。二是要加强流动性风险控制。要充分利用自身特点,多多积累客户资源,积极发挥草根金融的优势,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三是要加强操作风险控制。首先要加强员工的培训,规范员工的操作流程;开展经常性的教育,培育员工的风险意识;实行严格的考评制度,强化员工的责任心。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监督制度,实现各级部门、各类人员之间的相互监督与制约, 有效控制操作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