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幼小衔接”课程中的衔接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幼小衔接”课程中的衔接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幼小衔接”是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一个过渡过程。在这期间课程的设置应具有衔接性和连贯性双重特点,这样才能帮助幼儿顺利的度过转折阶段,平稳进入小学。本文针对衔接的问题,首先对幼小衔接进行了简单的概括,然后对幼小衔接中的课程目标、内容、实施手段和评价机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案及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课程;衔接

doi:10.16083/ki.1671-1580.2016.01.015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1-0068-03

一、“幼小衔接”课程的意义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是学前期与学龄期两个相近阶段之间在教育上的相互连接,是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时期。幼小衔接课程的设置应该满足这两个阶段的特征,必须具备连接性和连贯性等特点。促进每一个幼儿有创造性地发展,是“幼小衔接”教育的根本所在,适合的课程内容和孩子喜欢并且愿意接受的课程实施方法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首要条件。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制定有学期课程计划、月课程计划、周课程计划,计划里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指导方法,可以促进教师更严格地、更准确地、更有计划地进行“幼小衔接”的工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会遇到的问题是:一、教师预先设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进度、重点等与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况大相径庭。二、教师所讲解的课程内容是幼儿不喜欢或者不感兴趣的内容,而幼儿喜欢或有兴趣的东西却没有被选进计划的教学内容之中。这样,教学过程可能就会成为教师展示课程计划的过程,成为注重怎样方便教师的“教”,而不是幼儿的“学”的过程。因为教师会努力地用尽办法去吸引住幼儿,这种引导可能就忽视或排斥幼儿所提出个性化的问题和充满创造性的想法。这样教师在这节活动中所扮演的就是标准的课程使用者的角色,教育活动只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课程内容和活动程序进行,并不根据幼儿的反应来灵活地采取策略。如果真正从幼儿的身体和心理的发展角度去考虑的话,教师本来就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和伙伴的角度与幼儿进行平等的对话和相互的沟通,在双方的沟通中自然而然产生新的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从而满足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但要做到以上这些,教师一定要有相当成熟的课堂反应能力和教学机制。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在课程上有明显的不同,让幼儿很好地适应两者之间知识的衔接,才能促进幼儿在将来学习道路上的可持续性发展,对提高教育的质量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幼小衔接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幼小衔接课程中仍然存在着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以下是笔者根据实践情况和调查研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发现的一些问题。

(一)课程目标

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视角,涵盖面是全层次的。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学生的关系,是一个相对狭窄而具体化的视角,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是受教学目标制约的。在幼小衔接课程中,更是尤为重要。经过调查与思考,以下是笔者对教学目标在某些方面的一些看法:

1.课程目标不明确

1999年10月,我国开始实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无疑是给幼儿园与幼小衔接的问题提供了指路的明灯。但是,经过了15年的时间,这个纲要里面的一些内容似乎并没有与时俱进,在有些方面的目标似乎不是很明确,这让幼小衔接的工作由于目标的模糊变得很难把握尺度。

2.课程目标忽视了幼儿的情感目标

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孩子是最需要情感的发展的,而并不是智力的培养。提早学习知识,强行塞给孩子这阶段并不需要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会让孩子逐渐产生对学习的无力感,最终丧失信心,这对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3.家长的不合理期望

在“幼小衔接”的教育中,幼儿园的教学目标变成了家长的期望。由于盲从的心态和攀比心理作祟,导致了幼儿园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教育。为了经济利益,为了迎合家长的各种心理,幼儿园在半圆理念上,原本的适龄教育被逐渐冷落甚至是放弃了,许许多多的超前课程被更多的幼儿园所采纳,比如识字,拼音,数学等科目的超前学习,为超前教育广开“绿灯”。家长们只看幼儿在识字,拼音,计算上的能力来评定一个幼儿是否优秀,完全不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身体的协调性以及小肌肉群等的发展情况,

(二)课程内容

在课程内容方面,究竟设置什么内容才合理一直是幼小衔接问题讨论的中心内容。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内容与小学的课程内容重复

此阶段课程以小学教材为主要参考,使得幼儿在进入小学一年级以后,对已经学过的知识不再重视,导致对知识的注意力下降,这是学习兴趣降低的表现。这样时间过长,会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进而导致成绩下滑,成绩得不到提高,家长们就会着急,并且让孩子进行盲目的、没有目的性的补习。这样就肯定会出现周而复始的恶性循环。

2.课程内容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与年龄的特征

幼儿的身心发展是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征的。例如四岁的幼儿可以理解一个苹果加上一个苹果后就变成了两个苹果,却对1+1=2的算式是认识不明确的。但是幼儿到了五岁,就很容易可以知道1+1=2的算式,并且能准确地理解算式的概念,而不用去用任何事物去引导他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就是这一阶段本身存在的阶段特性所决定的。每一阶段的发展都在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每一阶段的发展也都蕴含了上一阶段的特点。都是由上一阶段的知识的积累和知识的准备层层积淀,从而量变产生的质变。成人从不会去考虑在“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心理究竟需要的是什么。实际的课程与幼儿理想活动的活动之间的断层问题就由此产生了。

(三)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过程

在幼小衔接阶段的课程实施中,很多办学机构将教室的环境创设成小学的教室,并且延长上课的时间,由一节30分钟延长到40分钟甚至45分钟,增加课程的数量,不顾及幼儿的注意力和疲劳程度随意加设课程,减少游戏的时间,让课堂几乎完全的变成小学化模式等等。在这些变化的背后,教育者想通过环境去影响幼儿的注意力,通过环境使幼儿的适应能力得到提高。格赛尔的成熟势力说认为:没有足够的成熟发展,就没有真正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不可能通过改变环境而有相应的变化。

(四)幼小衔接阶段的评价方式

课程建设之中的重要部分是课程评价。在幼儿园或者校带学前班中,除了量化评价外,幼儿自身也是很重要的评价主体,但是却很少被重视。而在小学,自我评价的机会对于学生来说是相对减少的,量化评价成为主要的评价方式。在这个阶段,由于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式上都有变化,教师往往直接忽视性质评价。

三、幼小衔接课程应该如何衔接

(一)幼小衔接课程中的课程目标

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这个时期,不易于有太多的目标,目标定的过高或过多,以“跳一跳就能达到”为宜。在教师准备课程内容时,通常希望把课程的内容准备的丰富,内容广泛,有很强的知识性。但是,却不会注意到这些课程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发展。或者是否可以通过本节课,让幼儿达到课程目标所设定的标准和期望。课程目标定的太多,幼儿未必会通过本节课程完成这些目标。课程目标定得太高,幼儿也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无论如何,过高的目标都是不适合幼儿能力发展的。

另外,课程目标的制定也很容易忽视情感的培养。有一则报道,一位8岁的小男孩,因为没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跳楼自杀。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情形?男孩的轻生,是不是就因为没有情感目标的培养而造成的?或许他就是在幼小衔接的阶段,父母或者师长在平时经常强调学习,强调知识,而不去关心他内心的世界,才造成这样的惨剧。由此可见,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极其重要的。而在现实的教育中,情感目标通常都不在课程目标的考虑范围之内。或许是情感目标不是单独的每一节或者几节教学就能达到的,从而导致了情感目标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而这个目标却恰恰是需要日积月累不断努力才能实现的。

(二)幼小衔接课程中的课程内容

这个时期的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应该是发现和探索。在教学内容上,既要考虑他们的认知规律,又要考虑他们即将面临的小学生活。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有时会出现教师准备的内容不是幼儿喜欢或者不能引起幼儿兴趣的,这就无形地加大了教师讲授内容的难度。因为幼儿即将要步入小学,有时教师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授课内容加深,或加大难度,试图让幼儿适应小学内容,这就引发了幼小衔接课程中的“小学化”倾向问题。在准备课程内容时,教师应该首先考虑的是本节课程的内容是否适合幼儿的发展,能不能促进衔接。而不是如何加大难度,让幼儿掌握巨大的知识量。

幼小衔接的课程内容要促进幼儿从表象思维向逻辑过度,保证幼儿在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进行发展。在进行教学时,若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积累,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相比较于有经验的准备作为基础,幼儿肯定愿意接受在已有经验准备上的提高。

(三)幼小衔接课程中课程实施方式

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还没有进入逻辑思维阶段,对于事物的认知也不够成熟。因此,对于这种状态下的幼儿,应该更多地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从视觉,听觉等各个方面去引导幼儿,引发幼儿对知识的渴望,而不是用单一的方法进行灌输教学。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情景设置,游戏贯穿始终等方式,用灵活的手段去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可以从生动形象的事物人手,引导其进行简单的思维转变,从而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可以从实际操作出发,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来进一步感受所学的知识等等,让幼儿成为课堂内容设置的参与者。

(四)幼小衔接课程中的评价

在幼小衔接课程中,及时评价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在很多资料中显示,对幼儿的评价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影响幼儿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幼儿都不同程度地拥有八种智能,每个孩子的优势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幼儿的优势是语言智能的突出,有的幼儿空间视觉智能突出,有的运动智能突出。所以,我们要善于发现幼儿的长处,通过鼓励、表扬、引导克服不足,来尽力弥补他的短处。

在幼小衔接课程中,评价的内容有很多,包括技能、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个方面。可以根据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不同,通过横向或纵向的比较进行适合幼儿的评价。要能及时的发现各种优点,各种发光的地方,并且引导幼儿及时地了解自己,正确地认识自己,从而促进幼小衔接这个特殊时期的顺利过渡,更好地迎接下一阶段的发展。